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对其的影响。方法 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均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 (n =10和n =6 )和肝缺血—再灌注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 (n =10和n =6 ) ;分别取缺血前、缺血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和再灌注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共 3个时相点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透明质酸(HA) ,赖氏法检测谷丙转氨酶 (ALT)。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血浆HA、ALT明显升高 ,尤以再灌注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为著 (P <0 0 5或P <0 0 1)。左旋精氨酸可逆转上述指标 ,缺血时兔HA和ALT虽降低 ,但均P>0 0 5 ;患者HA虽降低 ,但P >0 0 5 ,而ALTP <0 0 1。再灌注时兔HA和ALT明显降低 ,均P <0 0 1;患者HA和ALT也显著下降 ,均P <0 0 1。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左旋精氨酸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芎嗪 (LGT)联用左旋精氨酸 (L -Arg)对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HIRI模型 ,随机将 4 0只实验兔分为肝缺血 -再灌注组 (A组 )、肝缺血 -再灌注 LGT治疗组 (B组 )、肝缺血 -再灌注 L -Arg治疗组 (C组 )和肝缺血 -再灌注 LGT L -Arg治疗组 (D组 )。在再灌注 4 5min时 ,分别观察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 (ADP)、一磷酸腺苷 (AMP)含量、总腺苷酸量 (TAN)、能荷 (EC)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 ,B组、C组、D组肝组织内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增高 (ATP :A组为 0 98± 0 2 5 μg/mg,B组为 2 84± 0 77μg/mg,C组为1 88± 0 71μg/mg ,D组为 3 4 9± 0 75 μg/mg ,均P <0 0 1;EC :A组为 0 34± 0 0 5 ,B组为 0 6 1± 0 0 7,P <0 0 1,C组为 0 4 1±0 0 8,P >0 0 5 ,D组为 0 5 7± 0 0 9,P <0 0 1) ;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显著减轻 ,D组尤为显著。结论 LGT联用L -Arg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有效地减轻FIR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 (L Arg)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 ,观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tmax)、最大聚集时间 (Pt T)及聚集坡斜率(Pt S)的变化及 L Arg的调控作用。结果 实验动物和肝癌手术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Ptmax和 Pt S均明显增加 (P<0 .0 5和 P<0 .0 1) ,Pt T均显著缩短 (P均 <0 .0 5 ) ;使用 L Arg后 ,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显著减轻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和 P<0 .0 1)。结论  L Arg对 HIRI时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L-Arg治疗组(C组)。在再灌注20min时,分别检测心肌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丙二醛浓度(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水平及内皮素(ET)浓度,同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C组与B组比较,心肌组织内ATP、ADP、TAN、NO含量,SOD活性及EC均明显增高(P<0.05,P<0.01),MDA、ET浓度均显著减少(P<0.05);与A组比较,AMP、TAN、NO、ET、MDA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肌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显著减轻。结论L-Arg可通过降低体内氧自由基、ET水平,提高体内NO水平、SOD活性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5.
缺血后处理对肺再灌注损伤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缺血后处理即在全面恢复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多次预再灌、停灌,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阻断左肺门建立大鼠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假手术组8只:持续灌注105min。②缺血再灌注组8只: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③缺血后处理组8只:缺血45min后,短暂再灌注1min,缺血1min,反复5次,然后再全面恢复灌注60min。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切取新鲜肺左叶组织制成100g/L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醛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结果:3组24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假手术组为(0.934&;#177;0.086)μmol/g,对照组为(1.230&;#177;0.169)μmol/g,缺血后处理组为(1.064&;#177;0.090)μmol/g,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lt;0.05)。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假手术组为(2.838&;#177;0.509,)μkat/g,对照组为(1.183&;#177;0.222)μkat/g,缺血后处理组为(2.008&;#177;0.298)μkat/g,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lt;0.01)。结论: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肺组织经历45min缺血60min再灌注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抗自由基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说明再灌注期肺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肺组织中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下降,抗自由基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表明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产生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缺血后处理即在全面恢复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多次预再灌、停灌,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阻断左肺门建立大鼠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假手术组8只:持续灌注105min。②缺血再灌注组8只: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③缺血后处理组8只:缺血45min后,短暂再灌注1min,缺血1min,反复5次,然后再全面恢复灌注60min。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切取新鲜肺左叶组织制成100g/L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醛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结果:3组24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假手术组为(0.934±0.086)μmol/g,对照组为(1.230±0.169)μmol/g,缺血后处理组为(1.064±0.090)μmol/g,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假手术组为(2.838±0.509)μkat/g,对照组为(1.183±0.222)μkat/g,缺血后处理组为(2.008±0.298)μkat/g,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肺组织经历45min缺血60min再灌注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抗自由基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说明再灌注期肺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肺组织中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下降,抗自由基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表明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产生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亚砷酸钠预处理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SA)预处理对大鼠常温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estern blot分析SA预处理诱导大鼠肝脏合成热休克蛋白(HSP),复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A组缺血前18小时以6mg/kg静注SA,动态观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乳本脱氢酶(LDH)、肝组织ATP及能荷(EC)、血浆内皮素(ET)和肝组织学变化及生存率。结果:SA预处理可诱导大鼠肝脏合成HSP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临床观察极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例下肢手术需充气带加压下肢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治疗组(n=10)。治疗组病人术前10min静脉滴入极化液(300mL),对照组病人给等量平衡液。肢体缺血前、再灌注后30、90、180min分别检测血MDA、CPK和SOD。结果 肢体缺血/再灌注30、90、180min与缺血前比较,血MDA和CPK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治疗组缺血/再灌注同时间血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PK值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逐渐上升,180min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极化液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CPK值,提高SOD活性,能有效防止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临床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择36例四肢手术需充气止血带加压肢体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措施为阻断术肢血流5分钟,然后松止血带,恢复血流灌注5分钟,反复4次。肢体缺血前、再灌注0.5、1.5、3、24小时和72小时分别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相点与缺血前比较,血清MDA、CK、AST和LDH含量明显低干时照组.SOD活性明显高于时照组.结论 缺血预处理时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灵芝多糖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是我国医学宝库珍品,具有滋补强壮、扶止固本的作用.灵芝多糖(CLP)是灵芝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最近研究[1-3]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实验兔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肝缺血再灌注组 (B组 )和肝缺血再灌注加川芎嗪治疗组 (C组 )。复制 HIRI模型 ,分别观察肝组织内 ATP、ADP、AMP含量 ,总腺苷酸量 (TAN) ,肝脏的细胞能荷 (E)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C组与B组比较 ,肝组织内 ATP含量及 E均明显增高〔 ATP:C组为 (2 .84± 0 .77) mg/ g,B组为 (0 .98± 0 .2 5 ) m g/ g,P<0 .0 1;E:C组为 0 .6 1± 0 .0 7,B组为 0 .34± 0 .0 5 ,P<0 .0 1)〕;且与仅行游离、不阻断肝血流的 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A组 ATP为 (3.34± 0 .2 7) mg/ g,P<0 .0 5 ;A组 E为 0 .6 7± 0 .0 4 ,P>0 .0 5〕;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显著减轻。结论 :川芎嗪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减轻 HIRI  相似文献   

12.
蛋白酶抑制剂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及中性粒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90分钟组(B组),肝缺血9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组(C组),肝缺血9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加缺血前30分钟静注乌司他丁组(D组),观察动物肝组织病理切片;分别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光镜下B,C2组与A组比较,肝小叶结构紊乱,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程度不同的淤血,有的肝血窦变窄,内皮细胞及肝细胞普遍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B组明显;D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血浆中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肝组织中MPO活性升高,以再灌注120分钟组为著(C组与A组比较,P<0.01),D组血浆中ALT,AST,LDH和MPO含量均较C组明显下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聚集,黏附在肝组织中的大量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肝损伤,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 的作用及川芎嗪对其有影响。方法: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各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和肝缺血-再灌注加川芎嗪治疗组,分别测缺血前、缺血45分钟(或25分钟)和再灌注45分钟(或25分钟)共3个时相点的血浆透明质酸(H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肝缺血-再灌注45分(呀45分钟)共3个时相点的血浆透明质酸(H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肝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参附治疗组(C组)。分别在缺血前10min,缺血45min,再灌注45min取血检测肝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及肝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C组与B组相比,再灌注45min肝酶指标、血浆MDA浓度、TNF-α浓度降低;血浆SOD活力、血浆IL-10浓度、血浆NO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8~3.76,P均<0.05);病理检查提示C组肝脏变性坏死明显较B组减轻。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增强兔血浆SOD活力,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肝脏Kupffer细胞产生TNF-α,促进内源性IL-10的释放;促进肝脏合成释放NO,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目的 :观察肝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 (对照组 ) ,肝缺血 90 min组 (缺血组 ) ,肝缺血 90 m in、再灌注 12 0 m in组 (再灌注组 ) ,缺血前 30 m 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 +肝缺血 90 min、再灌注 12 0 min组 (乌司他丁组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干 /湿质量比 (D/ W)、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及血浆中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大鼠 BAL F中总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 .0 5或 P<0 .0 1) ,再灌注组总蛋白升高更为明显 ,乌司他丁能干预其升高 ;肺 D/ W则均明显降低(P均 <0 .0 1) ,乌司他丁能干预其降低程度。 2随着肝缺血再灌注的发生 ,肺组织 MPO与血浆 MDA含量均逐渐升高 ,以再灌注组升高更明显 (P均 <0 .0 1) ,乌司他丁能干预 MDA和 MPO的升高。结论 :肝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失衡 ,中性粒细胞是肺组织急性损伤的主要炎性细胞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渗出及其抗氧化作用显著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注射液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注射液对大鼠短暂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 (30 mg/ kg)。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 )含量 ,采用亚硝酸盐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 B2 (TXB2 )及6酮前列腺素 F1α(6 keto PGF1α)含量。结果 :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葛根素组大鼠 MDA含量显著下降 ,SOD活性明显提高 ,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 ;同时 ,葛根素组在缺血后 30分钟时的 TXB2 及6 keto 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 ,4小时时恢复至缺血前水平 ,再灌注 18小时时再次升高 ,其中对照组 TXB2升高更显著 (P<0 .0 5 ) ,而 6 keto PGF1α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生理参数变化 2组间无差异。结论 :葛根素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害的作用及改善缺血后血浆TXA2 PGI2 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川芎嗪 (L GT)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时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 ,动态观察血浆 XO活性的变化及 L GT对它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 ,血浆及肝组织内 XO活性明显增强 (P<0 .0 5和 P<0 .0 1) ;使用 L GT后 ,XO活性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和 P<0 .0 1)。结论 :L GT可有效地抑制 HIRI时 XO活性而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对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 IPC对 P 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2 4只雄性肝硬化 SD大鼠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假手术组 (SO组 ) ,缺血再灌注组 (I R组 ) ,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 (AMP)并计算能荷 (EC) ,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 DH) ,记录肝脏胆汁分泌量 ,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 (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 P 选择素蛋白表达 ,并计算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和丙二醛含量 (TBA法 )。结果 :再灌注12 0分钟后 ,IPC组 ATP含量和 EC水平明显高于 I R组 ,AL T、AST、L DH释放受到明显抑制 (P均 <0 .0 0 1) ,肝组织胆汁分泌量明显多于 I R组 (P<0 .0 1) ,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受到抑制 (P<0 .0 5 ) ,丙二醛产生明显减少 (P<0 .0 0 1)。与 I R组比较 ,IPC组肝细胞 P选择素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P<0 .0 5 )。结论 :缺血预处理通过抑制肝组织 P选择素的表达 ,减少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 ,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