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实质的认识,以探讨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和肝功能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并对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感染杂志》2004,4(2):151-153
  相似文献   

4.
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发病率较高,寻找CHB的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之间的关系,成为祖国医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HBeAg阴性CHB患者的预后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随着HBeAg阴性CHB发病率的日渐增长,很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来研究。此外,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应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与CHB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却几乎无人关注。  相似文献   

5.
蒲永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66-166
肝硬化目前中医证治分型尚不统一,近年来在血清肝纤维化、血清肝功能等相关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开展前瞻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本病常见的症候类型及各证型的主要构成,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找出其证候演变的规律,为肝硬化的中医防治奠定基础成为当务之急。积极开展系列方开发,以适应临床证型多样化、患者个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参碱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湿热组有19例(79.17%)好转,非湿热组有12例(38.71%)好转,湿热组好转率优于非湿热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均有明显下降,湿热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明显(P<0.01)。结论苦参碱治疗湿热型乙肝肝硬化患者,总体较非湿热型患者更有效,为临床选择适合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苦参碱治疗提供参考,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各40例,分别做放免两对半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ALT、AST、GGT、TBIL、A、G)、肝纤维四项(HA、PC-Ⅲ、LN、IV-C)检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其HBV-DNA定量、肝功能、HBsAg、HBeAg指标均高于其他各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各型之间肝纤维四项、HBV-DNA、HBsAg、HBeAg、ALT、AST、GGT、TBIL、ALB、GLB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9.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目前中医证治分型尚不统一,近年来在血清纤维化、血清肝功能等相关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今后应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充分利用Child Pugh分级分析病情、判定预后,同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黄志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94-95,98
目的研究中医证型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性肝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入选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肝功能、抗核抗体检测,并针对抗核抗体在患者体内的表达,分析其中医证型。结果44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21例,抗核抗体阴性23例,抗核抗体阳性者ALT、AST、Tbil水平较抗核抗体阴性者高。两组患者多表现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抗核抗体阳性患者较阴性者更多表现为肝肾阴虚的辩证型。结论慢性乙肝合并免疫性肝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且其具有明显肝肾阴虚的中医辩证型,利用中医证型结合肝功能指标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腹水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性依据。方法将25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白蛋白(ALB)、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证型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259例患者中气滞湿阻证79例、水湿困脾证7例、水热蕴结证59例、瘀结水留证8例、阳虚水盛证49例、阴虚水停证57例,将水湿困脾证和瘀结水留证予以剔除,仅讨论其余四组证型相关性。ALB水平在水热蕴结证型最低;DBIL、TBA、ALP水平在水热蕴结证型中最高T水平在阴虚水停证型中最高,水热蕴结证型中次之;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验证了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为今后探讨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的量化指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病毒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的关系,使中医辨证论治进一步客观化,笔者研究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指标、HBV前C区突变株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 ,我们对 1 0 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脂检测 ,结果发现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其有一定的相关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择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于1 999年 1 0月确定的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1] ,均为 2型患者 ,无酮症、酸中毒、感染 ,无其他内分泌疾患 ,无血液病病史 ,能积极配合观察者。1 0 1例患者中门诊 56例 ,住院 45例 ,男 43例女 58例 ,年龄 37~ 82岁 ,平均 53岁。糖尿病病程 1~ 1 5年 ,平均 8.3年。合并肾病 2 0例 ,脑血栓 1 8例 ,高血压 70例 ,外周神经病变 1 3例 ,视网膜病变 2 2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临床医生对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肝组织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常伴有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周围血细胞计数下降、腹水等,临床容易诊断。可是临床患者一旦达到肝硬化,其病理改变往往是不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证型常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亏、痰瘀痹阻等证型,研究发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临床辨治RA客观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五组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5例,同时选择健康人2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①红细胞参数:RDW: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 :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小板参数:PLT: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MCV/RDW、血小板参数PLT/MPV四种指标与慢性乙肝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以瘀血阻络型最甚、湿热中阻型次之,可作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辨析临床证型对中医临床治疗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证型的特点除与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外 ,伴发疾病亦可促使证型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临床定量评定为衡量指标 ,研究各证型与中风病人伴发疾病的关系 ,用以研究各中医证型的差异 ,了解各证型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总计观察临床病例1 2 7例。均来自泉州市中医院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89例 ,女 38例 ;年龄最大 91岁 ,最小 32岁 ,平均64.1 3± 9.5 5岁。1 .2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按 1 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 。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HA(透明质酸)、PCIII(III型胶原)、IV-C(胶原蛋白IV型)水平,分析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瘀血湿热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脾虚血瘀证AL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证型(P<0.05);HA按照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瘀血湿热证顺序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个证型血清AST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III水平以脾虚血瘀证患者为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V-C水平以气滞血瘀证为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HA、PCIII及IV-C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探求对乙肝后肝硬化辨证分型有价值的超声检查指标,为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开拓新思路。方法对符合乙肝后肝硬化标准的135例患者,进行规范中医辨证和超声检查。记录肝、脾外形及实质回声、胆壁双边征、胆囊内透声、结石等声像特征,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和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脾厚径、脾长径、胆囊壁厚度、腹水深度。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瘀血阻络证与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水湿内阻证相比较,肝左叶上下径缩小趋势更明显,脾脏增大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证更加显著。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更容易出现肝叶形态比例失调、肝被膜锯齿状、弥漫性回声增高、胆囊壁增厚的表现。肝左叶上下径缩小可能是瘀血阻络证的特征,而肝叶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性回声增高可能是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的特点。胆囊壁增厚可能是水湿内阻、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的特征,胆囊腔内回声不均和胆壁毛糙可能是湿热蕴结证的提示指征。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腹部超声形态学特征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特点与中医关于肝硬化病机演变特点的传统认识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