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SO)后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虹吸段(SIPHA)血流频谱的改变,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SO患者120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6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33例,单侧病变87例,共有病变血管153条(狭窄94条,闭塞59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7例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发生在起始部,闭塞者患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严重狭窄者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其远端及近端血流速度减慢。其中5例严重狭窄者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二维图像可清晰的显示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判定病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二者结合,可对颈内动脉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对其所引起供血不足作出预报,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同侧颈总动脉血流频谱的改变。材料与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0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极重度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同侧颈总动脉血流频谱分析,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指标,其中重度、极重度及闭塞的患者各50例。结果: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较无病变侧的降低,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较无病变侧显著增高。结论:颈总动脉血流频谱的异常改变可以间接估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CCA)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 和MCA 正常或狭窄<50 %的患者30 例.全部行TCD 检查,测量双侧CCA 和MCA 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与DSA 对比,分析TCD 判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1)ICA 狭窄或闭塞侧CCA 的Vm 和Vs 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P <0.05 ).病变侧PI 较无病变侧明显增高(P <0.05 ).(2)ICA 狭窄或闭塞侧MCA 的Vm 、Vs 和PI 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P <0.05 ).(3 )TCD 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66.7 %(20 /30 ),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60.0%(18 /30 ),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占43.3 %(13 / 30).与DSA 结果相比较TCD 显示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5%.结论 TCD 检查CCA 和MCA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对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S)评价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筛选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有前交通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而眼动脉(OA)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正相关。②无症状组及有症状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无症状组患侧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有症状组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结论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磁共振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测量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大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材料与方法纳入33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GE 3.0 T MR进行QSM和常规MRI检查.将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QSM图像,分别测量病侧和对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磁敏感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灰质核团间磁敏感值的差异.再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将33例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病侧灰质核团间磁敏感值的差异.结果33例受试者病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磁敏感值较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两侧磁敏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QSM技术发现一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侧灰质核团铁含量均较对侧增高,进一步加深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从而为临床治疗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口腔超声检查颈内动脉(ICA)近段狭窄或闭塞时颅外远段管腔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变组110例,高频线阵探头扫查ICA近段狭窄≥50%或闭塞;正常对照组32例.高频线阵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CA)及ICA近段,经口腔超声检测ICA颅外远段,观察管腔状况、彩色血流表现及频谱形态变化,测量管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PSVICA/PSVCCA值.超声检查结束后2周内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与超声结果对照.结果 病变组经口腔超声扫查成功率为92.7%,正常对照组经口腔超声扫查成功率为93.8%.从正常组~接近闭塞组ICA远段管径、PSV测值逐渐减小,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接近闭塞组与完全闭塞组管径测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闭塞组80%管腔内可见血栓回声.20%管腔内无血栓,可见有暗淡彩色血流,并录及低速动脉频谱.ICA远段频谱形态在接近闭组均呈“小慢波”或“单峰状”,在狭窄≥70%~接近闭塞组76.7%频谱毛刺或呈“小慢波”状,在狭窄50%~69%时30.8%频谱毛刺,其余频谱形态正常.结论 经口腔超声能获得ICA近段狭窄或闭塞时颅外远段管腔及血流变化的信息,与高频线阵探头联合应用可扫查ICA颅外全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彩超 (CDI)、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对颈内动脉 (ICA)狭窄 (≥ 70 % )或闭塞诊断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与DSA比较。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狭窄或闭塞患者 86例行CDI和TCD常规检测 ,确定ICA狭窄或闭塞的形态学和颅内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 ,与DSA对比分析。结果 ①与DSA比较颅外ICA检测结果的敏感性为 98.4% ,特异性 96.0 % ,准确率 97.6% ;②与DSA比较TCD对前交通动脉 (ACOA )判断的敏感性 98.4% ,特异性 95 .0 % ;后交通动脉 (PCOA)敏感性 97.5 % ,特异性 10 0 % ;眼动脉 (OA)开放的敏感性 86.9% ,特异性 71.4% ;③患侧Vmca(62 .7± 2 4.3 )cm/s较对侧 (12 0 .3± 45 .4)cm/s明显减低 (P <0 .0 1) ;患侧大脑中动脉 (MCA)的PI值 (0 .76±0 .2 1)较对侧 (1.0 7± 0 .2 1)明显减低 (P <0 .0 1)。结论 CDI和TCD的联合应用为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及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提供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 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 CBF)、局部脑血容积(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 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 CBV、r 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57例分为症状组42例和无症状组15例。通过TCD观察Willis环及其他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两组间MVMCA下降率有显著差异(P<0.01)。症状组Willis环的代偿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有显著差异(P<0.01)。眼动脉代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均有新发脑梗死病灶;无症状组新发脑梗死5例。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及脑梗死类型与侧支代偿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于术前7d、3d、1d每日晨和术后1周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自身术前SBP、DBP、MBP对比,患者术后SBP、DBP、MBP对比,手术前后心率、手术前后呼吸分别进行对比,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SBP、DBP、MBP对比、手术前后心律对比,P均〈0.01,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手术后71.0%的患者SBP、DBP、MBP呈现升高趋势,38.7%的患者术后出现心律不规则,心律变化由大变小逐渐趋于正常。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手术后应注重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CAS)对尚未出现可视的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浅层微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超声诊断为单侧ICAS≥50%的患者,其中ICAS在50%~69%之间者9例,ICAS≥70%者10例,行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定量检查,获得每只眼睛视网膜SCP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对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分别行双眼视网膜SCP密度及FAZ面积的比较。结果 ICAS在50%~69%的患者central、inner及full SCP血管密度、FAZ面积较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S≥70%的患者,狭窄侧黄斑中央区(central)、旁中央区(inner)及全区(full)SCP血管密度较对侧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侧黄斑区视网膜FAZ面积较对侧显著扩大(0.40±0.13 vs 0.35±0.14,P=0.039)。结论当ICAS≥70%,在患者尚未发生可见眼底病变时,视网膜SCP也已出现缺血样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 经MRA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4 0例 ,MRA上脑血管无异常表现 6 0例为对照组 ,分析其MRA、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 ,病变血管 5 9支。疾病组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同侧后交通动脉MRA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显示同侧后交通动脉增粗 2 8支 (4 7.5 % )。疾病组前交通动脉MRA出现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同侧软脑膜吻合支显示率为 4 7.5 % (2 8/ 5 9)。MRA上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硬脑膜吻合支显示不良 ,对基底节区MMD血管显示好。结论 MRA无创、安全、整体性好 ,可从形态和功能上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形成方式与程度 ,能为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较全面的评价 ,可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方式以及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DSA确定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种类,并分析与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42例中78例(54.9%)出现侧支循环,其中Willis环代偿44例(56.4%),颅外代偿5例(6.4%),联合代偿29例(37.2%)。侧支循环的出现率与狭窄程度相关(P〈0.05);双侧狭窄出现代偿的几率要高于单侧,联合代偿多见于单侧闭塞患者(P〈0.05)。在单纯动脉狭窄时,Willis代偿是主要方式;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时,联合代偿是其重要途径。分水岭梗死则多见于有侧支循环患者(P〈0.05)。结论:不同狭窄程度影响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后者与梗死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TCD在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或不全闭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告5例由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为一侧颈内动脉(ICA)闭塞或不全闭塞,其中1例为病,4例经MRI血管造影(MRA)证实,另一例经高频双功B超证实,结合文献探讨了TCD诊断一侧ICA闭塞的要点,即病变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峰流速减低,波形减弱,PI及PTI值的减低是诊断本病的敏感指标,而侧枝循环的形成是诊断的重要条件,压颈总动脉(CCA)试验则对于鉴别闭塞或不全闭塞、代偿血流来源以及ICA病变部位的粗略判断都是有益的。作者还依据侧枝循环出现的类型,将本病的TCD诊断分为4型:前交通动脉型、后交通动脉型、眼动脉反流型及混合型,文章最后认为TCD是诊断本病的一种准确性高、经济易行的无创伤性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指证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在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随访的相关资料.[结果]手术均成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局部淤血,其余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未有一过性脑卒中或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可靠的,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证并由技术娴熟的专科医师操作,手术的疗效才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