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93例正常对照及16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β_2微球蛋白(β_2-m)含量,探讨了β_2-m与MM的分期、血红蛋白、体内肿瘤细胞数及生存期限的关系.并作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MM患者疗前β_2-m明显升高;疗前β_2-m与分期、体内肿瘤细胞数呈正相关,与Hb呈负相关.病程中可作为监视病情,预报复发的指标.疗前β_2-m高者,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2.
目前认为β_2-微球蛋白(β_2-M)、C反应蛋白(CRP)水平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本文通过测定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血清β_2-M、CRP水平的变化,研究并分析β_2-M、CRP与各相关指标的相关关系及其在临床预后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5~2002年6月我所收治的MM患者39例(MM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37~72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β_2微球蛋白(β_2-m)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着重对β_2-m在常见恶性血液病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作一综述. 一、多发性骨髓瘤(MM) 1974年,Kither等首次测定了167例各种晚期肿瘤患者的β_2-m,发现以MM患者增高最为显著.1978年,Kin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腹水中β_2-m明显升高,尤其是MM患者,占66.6%,且认为升高的机制系肿瘤细胞合成β_2-m增加或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4.
Selby 等报道用大剂量苯丙氨酸氮芥(HDM)静脉给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经验。41例先前未经治疗的 MM 有78%治疗有效,27%达到完全缓解(CR)。CR 中位数时间为19个月,但仅有1例病人在2年后仍处于 CR 阶段。作者用同样的 HDM 治疗高危性 MM。对2例用HDM 后已达 CR 者,作者试图用第二疗程 HDM,接着进行自身骨髓移植(ABMT)以维持病人 CR。此2  相似文献   

5.
我们测定了 2 2例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活性及 C反应蛋白 (CRP)、β2 -微球蛋白 (β2 -MG)含量 ,现对结果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本组 MM患者 2 2例 ,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46~ 6 9岁 ,平均 5 4.1岁。均根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确诊 ,其中骨痛占 91.7% ,贫血占 75 .8% ,肾脏损害占 5 6 .6 % ,出血倾向占 10 .1%。免疫分型为 Ig G型 13例 ,Ig A型 7例 ,Ig D型 1例 ,轻链型 1例。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初治复发组 (初发及复发未经治疗或治疗后病情不能控制而出现部分进展性临床指标 …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25年中,间歇性用马法兰和强的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已成为标准方案。传统的化疗只能使 MM 患者中位数生存2~3年。大剂量化疗可提高进展性 MM 患者的存活时间,但可并发威胁生命的造血系统毒性作用。骨髓移植可减轻这种毒性作用。作者介绍先用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化疗,然后用大剂量马法兰和全身照射作预处理后行自身骨髓移植(ABMT),最后用干扰素(IFN)维持治疗,对未经治疗的进展性 MM 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SM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着重探讨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63例MM患者,根据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分为MM伴SMF(MM-SMF)组与非MM-SMF组。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国际预后分期(ISS)、免疫球蛋白类型、一般实验室检查及生存期的差异性,分析相关指标在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各期和各型的MM均伴SMF。生长因子IL-6在MM-SMF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M-SMF组(P<0.001)。两组β2-微球蛋白和肌酐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进展期的MM患者的血清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的MM患者(P=0.025)。另外,MM-SMF组较非MM-SMF组的总生存期缩短。结论MM-SMF患者较非MM-SMF患者总体预后较差。IL-6的高表达使得阻碍IL-6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作为有效治疗MM的手段,为MM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56表达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以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VRd)为基础方案诱导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21年8月初诊MM患者160例,分为CD56表达阳性组(CD56+)和CD56表达阴性组(CD56-),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总生存期(OS);其中以VRd方案诱导治疗4个疗程的初诊MM患者共64例患者,在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及OS的分析,比较2组疗效评估的差别。CD56+组109例(68.1%),CD56-组51例(31.9%);CD56-组β2微球蛋白(β2-MG)及乳酸脱氢酶水平(LDH)较CD56+组更高(P=0.04,P=0.03);CD56-组更易发生髓外病变(P<0.01);CD56+组患者OS更长(P=0.04);CD56-、β2-MG≥8 mg/L是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中NK细胞、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初诊MM患者治疗前及3~4个疗程治疗后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16~+CD56~+NK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 Treg细胞百分比,并收集初诊MM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Cr),血钙(Ca~(2+)),乳酸脱氢酶(LDH),骨髓浆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M蛋白、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等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有效组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治疗后[(21.38±8.76)%]较治疗前[(16.00±7.11)%]升高,CD4~+CD25~(high/+)CD127~(low/-) Treg细胞治疗后[(1.90±0.92)%]较治疗前[(2.29±0.9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无效组MM患者治疗前后NK细胞百分比[(15.63±3.50)%∶(18.13±5.30)%]及Treg细胞百分比[(2.93±1.43)%∶(2.81±0.94)%]无明显变化(均P0.05);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Ⅲ期低于Ⅰ期、Ⅱ期,Treg细胞百分比Ⅲ期Ⅱ期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NK细胞百分比与β_2-MG、LDH呈负相关,Treg细胞百分比与患者年龄、β_2-MG呈正相关,与Hb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核型有异常组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核型无异常组[(14.81±7.22)%∶(20.27±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型有异常组较核型无异常组CD4~+CD25~(high/+)CD127~(low/-) Treg细胞百分比稍升高[(2.45±1.16)%∶(2.33±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16~+CD56~+NK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 Treg细胞可作为判断MM疾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诊断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B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方案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深圳大学总医院接受BCD方案治疗的53例初治MM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NLR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NLR组27例(NLR≥2.60,H-NLR组)和低NLR组26例(NLR2.60,L-NLR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岁,中位PFS为10.9个月。H-NLR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L-NLR组[(23.30±35.85) mg/L vs (6.87±6.34) mg/L,P0.05];H-NLR组中β2微球蛋白≥5.5 mg/L的比例为62.96%,明显高于L-NLR组的34.62%(P0.05);H-NLR组患者中肌酐水平和肾功能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L-NLR组患者(P0.05)。此外,尽管H-NLR组患者中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比例与L-NL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NLR组患者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L-NL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NLR组患者的PFS显著低于L-NLR组(9.20个月vs 11.63个月,P0.05),特别是H-NLR组中未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以上治疗反应(≥VGPR)患者的PFS显著低于L-NLR组中未获得≥VGPR患者(6.47个月vs 10.80个月,P0.05)。此外,患者治疗后实现≥VGPR和不伴有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显著延长。在含有VGPR和遗传学异常的多因素分析显示,H-NLR作为接受BCD方案治疗的初治MM患者的预后不良影响依然存在(HR 3.76,95%CI 1.67~8.44,P0.05)。患者未获得≥VGPR治疗反应复发的风险也显著增加(HR 3.23,95%CI 1.45~7.22,P0.05)。结论:接受BCD方案治疗的H-NLR组MM患者的PFS较L-NLR组明显下降,这在未获得≥VGPR的H-NLR患者中更为明显,NLR是反映BCD方案在初治MM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并发症且与生存期缩短有关.将评价MM病人半胱氧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血清水平,探讨Cys-C水平与MM病人生存的关系.方法 新诊断的MM病人76例及健康人20例抽血检测Cys-C水平.结果 76例新诊断的MM病人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0~81岁,中位年龄66岁.与对照组相比,MM病人Cys-C水平显著升高(P<0.05),42例(55.3%) MM病人Cys-C水平高于正常值.ISS Ⅲ期的病人血Cys-C水平显著高于Ⅰ期病人(P<0.05).同时,Cys-C水平与血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提示Cys-C正常的病人生存期明显优于Cys-C升高的病人(P<0.05).结论 这个研究提示MM病人Cys-C水平不但是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也很好地提示MM病人的肿瘤负荷和生存期.因此,MM病人有必要检测Cys-C水平,以更好地评价MM病人的预后.进一步将探讨Cys-C联合其他指标如LDH、β2-MG评价MM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血清β2-MG。结果初诊MM患者骨髓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国际预后分期(ISS)及血清β2-MG相关(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加依次增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骨髓MVD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VD及血清β2-MG检测可作为MM患者体内瘤负荷、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指标,骨髓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MM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虽然大多效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常规检查肾功能正常,有报道未经治疗的患者中42%有肾功能损害。滴注氨基酸是一项测定肾功能储备的指标,正常人滴注氨基酸后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增加。本文对一组肾功能看来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短期滴注氨基酸以观察其肾功能的储备状况。观察组31例(男26,女8)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不伴肾功能损害。对照组22例(男15,女7)。取仰卧位休息20min后测血压至少2次。采用8.5%氨基酸(内含13种氨基酸)以1.5ml/min速度于4h内滴完。滴注前后测肌酐清除率(Ccr)、β_2微球蛋白(β_2M)、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13-06至2017-01期间因DCM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01例资料,以患者入院时血清β_2-MG中位数为界值,将其分为高β_2-MG(3.10 mg/L)组(n=49)及低β_2-MG(≤3.10mg/L)组(n=52),分析血清β_2-MG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的相关性,进一步随访并分析血清β_2-MG水平与DC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高β_2-MG组的LAD比低β_2-MG组大[(53.43±12.35)mm vs (48.50±8.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后,血清β_2-MG与LAD(r=0.303,P=0.015)呈正相关关系。校正血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高血清β_2-MG水平是D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43,95%CI:1.001~1.304,P0.05)。Kaplan-Meier分析提示,高β_2-MG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β_2-MG组(χ~2=7.100,P=0.008)。结论:DCM患者血清β_2-MG水平与LAD呈正相关关系,高血清β_2-MG水平是DCM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及心原性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射波刀)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59例,均接受射波刀治疗。门静脉癌栓的大体肿瘤体积为24.6~1265.0 cm3,中位数399.0 cm3,单次分割剂量5~13 Gy/次(中位数10 Gy),照射次数4~8次(中位数6次),肿瘤剂量35~56 Gy(中位数49 Gy),每d或隔1~2 d照射1次。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59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5.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1.84个月,疾病控制率为62.71%(37/59),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15%(29/59)、20.34%(12/59)、11.86%(7/59)。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FP水平、性别、年龄、病灶大小、肿瘤数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癌栓类型及总剂量大小对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结论射波刀是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eceptor,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该数值与疾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期、年龄、髓外浸润、染色体异常、肾功能、C-反应蛋白、β2-MG等)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疾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40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suPAR表达水平。结果:①无效组与缓解组、进步组血清suPAR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存期<2年组血清suPAR表达高于生存期>2年组(P<0.01);③除血红蛋白数值高低与suPAR数值无相关性外,分期、肾功能异常、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髓外浸润各组血清suPAR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应用logistic回归对诸因素与患者生存期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疾病分期、suPAR表达水平高是导致患者生存期不足2年的独立因素。结论:suPAR水平增高与MM疾病进展、生存期缩短、早期出现髓外浸润等因素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95例急,慢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S-β_2m水平在发病期和复发期均明显增高(P<0.001),在缓解期均恢复正常(P>0.05).故S-β_2m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对治疗的反应、生存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01-01—2010-05-30收治的18例IgD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gD型MM占所有MM的4.4%,起病中位年龄54岁(36~70岁)。18例IgD型MM中,IgD-λ型16例(88.9%),IgD-κ型2例(11.1%);ISS分期中,Ⅲ期10例(占55.6%);DS分期中,18例患者均为Ⅲ期;2例(11.1%)合并淀粉样变,4例(22.2%)伴有髓外浸润;2例(11.1%)起病时有高钙血症;10例(55.6%)有肾功能损害。10例接受≥4个疗程方案化疗,总有效率60.0%;达平台中位时间为5.2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结论 IgD型MM是一种侵袭性疾病,诊断时多处于疾病晚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其他亚型MM有较大差异,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