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杰儿 《癌症进展》2012,10(3):237-242
0 引言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位于食管和胃的移行区,由于食管腺癌可向下侵入贲门,而贲门癌也可向上侵入食管下段,食管腺癌、交界部癌、贲门腺癌三者间存在重叠,导致此区域肿瘤的分类非常复杂.既往临床研究有的将AEG划入食管癌,有的将其归为胃癌,但两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诊断治疗方式、预后及转移复发特性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交界腺癌诊断治疗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食管胃交界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区域的腺癌,包括食管远端腺癌和胃近端腺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美国家人群远端胃癌发生率明显下降而AEG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多数学者认为AEG是一独特的临床类型,预后较差。由于AEG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区域,分类和治疗一直比较混乱,应用比较广泛有Siewert等的解剖学分类,将AEG分为三型,Ⅰ型为远端食管腺癌,主要来源于Barrett食管;Ⅲ型为贵门下癌,而Ⅱ型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近侧1cm远侧2cm之间,为真正的贲门癌。WHO也提出了AEG的分类。目前,在AEG的TNM分期、食管胃交界的确定及贲门的定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手术切除是AEG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影响手术切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期、切缘状态、淋巴结受累情况等。对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应当选择多种新辅助治疗(常用药物为顺铂和5-FU)。对肿瘤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应采取包括放疗、化疗及姑息方法在内的综合治疗。迄今为止,国内肿瘤界对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区域的腺癌一般统称贵门癌,初步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地区贲门癌的发生近十几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但有关AEG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建议国内肿瘤界同仁高度重视AEG的研究,开展大规模的协作,对近几十年来我国胃癌发生部位的变化情况、准确的AEG发生情况、国人AEG与西方人群的差异、AEG的生物学行为等开展系统研究工作,为AEG的合理防治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0引言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病变中心位于解剖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上下各5 cm范围内的腺癌,是不同于食管癌与胃癌的特殊类型癌。AEG按Siewert分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1)Siewert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发生部位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下降而腺癌的发生率上升,胃远端(胃窦部)胃癌的发生率下降而胃近端胃癌的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透明帽法内窥镜黏膜切除术(EMR-Cap)治疗早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早期食管胃交界部癌及癌前病变行EMR-Cap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分析术后病理、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随访等情况评价EMR-Cap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共11处病变均一次完整切除,操作时间11~27 min,平均18 min,切除标本范围1.5 cm×2.0 cm~2.5 cm×4.5 cm,小于1/2环周7例,大于1/2环周且小于3/4全周4例,无环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中高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2例,均为黏膜内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1例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侧切缘重度非典型增生,追加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例术中创面少量渗血,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无搏动性出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无穿孔.所有患者均完成内窥镜随访3~25个月,无狭窄发生,随访期内无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EMR-Cap用于早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hMLH1和hMSH2在食管胃交界腺癌和远端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部位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比检测52例食管胃交界腺癌和17例远端胃癌hMLH1和hMSH2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差异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5.8%(29/52)和63.5%(33/52),远端胃癌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1.2%(7/17)和70.6%(12/1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胃交界腺癌和远端胃癌hMLH1和hMSH2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MLH1和hMSH2并不是食管胃交界腺癌和远端胃癌发生机制差异性的关键分子.  相似文献   

7.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预后较差,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放疗、化疗及新辅助放化疗,它们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近些年研究发现胃食管交界腺癌的发生率较远端胃癌明显升高,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KLF4、SP1和Cyclin D1在食管胃交界腺癌和远端胃癌表达的差异,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比观察58例食管胃交界腺癌和47例远端胃癌组织中KLF4、SP1和Cyclin D1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KLF4在远端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食管胃交界腺癌组(P < 0.05);而且远端胃癌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KLF4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相应食管胃交界腺癌组(P < 0.05)。SP1在远端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腺癌组(P < 0.05);而且远端胃癌高中分化组中SP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相应食管胃交界腺癌组(P < 0.05)。Cyclin D1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和远端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差异。进一步观察KLF4、SP1和Cyclin D1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发现Cyclin D1的高表达与食管胃交界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KLF4、SP1和Cyclin D1的表达异常均与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KLF4与SP1和Cyclin D1之间未见明显相关关系;而在远端胃癌中KLF4与SP1以及KLF4与Cyclin D1(r=-0.334,r=-0.341,P < 0.05)之间呈负相关;SP1与Cyclin D1之间呈正相关(r=0.340,P < 0.05)。   结论   食管胃交界腺癌和远端胃癌组织KLF4、SP1和Cyclin D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意义均存在一定差异,提示两种肿瘤在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