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2007年,在滨州医学院分层随机整群抽取6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696人,对艾滋病各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91%~99.43%,对各种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0.69%~85.92%;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9.83%~87.36%).全部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得分(满分32分)为(27.68±2.03)分,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态度)(满分7分)得分为(3.03±1.79)分;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0.077,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能得到父母关爱的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高,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高.[结论]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与其对待AIDS/HIV感染者态度,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医学院校一至四年级预防医学专业大学本科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 460名预防医学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均值为(76.13±12.96)分,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识得分高于非传播途径的(P<0.01);四年级学生知识得分高于其他年级(P<0.01),城市和城镇学生知识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1)。对“择业时是否愿意到与AIDS/HIV感染者接触的科室工作?”问题,一至四年级学生肯定回答率分别为52.2%、40.1%3、5.1%和34.0%(P<0.01);“是否愿意为AIDS/HIV感染者服务”问题,一至四年级学生肯定回答率分别为41.9%3、7.6%、43.0%和36.9%(P<0.01)。如果爱人感染艾滋病,74.5%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支持关心,而家人感染艾滋病的支持率达89.3%。结论预防医学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人对AIDS/HIV感染者有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为更加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2006-2008年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结果2006-2008年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1.90%,74.37%和78.12%;新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有上升趋势,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高;新生对HIV感染者正向态度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结论高校应加强艾滋病基础知识、非传播途径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教育,注意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知识途径和其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及他们对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得药学和检验两个专业的学生368人,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录像、学校、老师同学等.大多数学生对AIDS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和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高(>90%),而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问题如蚊虫叮咬是否传播的知晓率却只有36%.对待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结论]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仍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降低艾滋病歧视、预防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678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以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盘锦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态度,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2月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宣传,选取盘锦市2所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538名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5.65%(407人),对只与1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降低传播风险的知晓率仅为56.13%(302人);大一年级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77.12%)低于其他年级(P0.01)。55.01%(296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谨慎接受态度,38.85%(209人)持反对态度;91.82%(494人)虽然对感染者表示同情,但35.88%(193人)选择避而远之。结论盘锦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特别是对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且对婚前性行为有较高的赞同率,存在较高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新县不同年级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大新县3所高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共2 018名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 939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6.87%,其中传播途经知识知晓率为96.75%,非传播途经知识知晓率为66.27%。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中一年级学生为62.64%,高中二年级学生为75.64%,高中三年级学生为92.32%(P<0.01)。对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正确率为37.18%。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是互联网及电视的占65.50%,是书报杂志的占59.26%,是学校教育的占51.42%,是社会宣传的占50.49%。[结论]大新县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不足,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认同率很低,提示应加强对高中学生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中生艾滋病知识与其对待AIDS/HIV感染者态度,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辖区内2所中学高中1~3年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 755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90份。艾滋病知识得分均值为(71.56±13.16)分。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高于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P<0.01),城镇学生知识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1)。在生活中认为AIDS/HIV感染者享有平等权利的1~3年级的学生分别为87.5%、88.3%、88.9%,愿意直接帮助关心AIDS/HIV感染者的1~3年级的学生分别为67.7%、68.4%、67.7%。愿意间接帮助AIDS/HIV感染者的1~3年级学生的分别为82.1%、83.1%、84.7%。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的1~3年级的学生分别为95.8%、94.3%、91.5%,认为AIDS/HIV感染者与性乱、吸毒、卖淫嫖娼有关的1~3年级学生分别为85.5%、82.2%、78.2%。[结论]高中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中生对AIDS/HIV感染者有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在高中生中开展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状况及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相关歧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大学(文史类)、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类)、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类)三所高校在校的1313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9.5%,对部分非传播途径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认识存在较模糊状态,其知晓率分别为78.3%和75.0%。进行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大学生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理学专业、家庭住址在乡村、对艾滋病(AIDS)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的关心程度、国家艾滋病政策知识得分、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艾滋病一般知识得分。[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除了对AIDS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的关心程度、艾滋病一般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等影响因素外,大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歧视态度还受其所学的专业和家庭住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81.2%。57.1%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9.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9.5%的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教师和医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探讨健康教育的方向.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某医学院校教师和医学生共110名,进行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结果 约90%的调查对象对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较好;75%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艾滋病是不光彩的事情,害怕别人知道;37.3%的教师和13.7%的医学生对由不良行为感染HIV者心存厌恶态度;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仅有32.2%的教师和51.0%的医学生愿意做全部的工作;在自己感染HIV后,仅有55.9%的教师和54.9%的医学生能够正常工作生活.教师和医学生认知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态度和行为存在差别(P<0.05),且差别不一致.结论 应加强HIV/AIDS态度和行为相关的健康教育,端正医学院校教师和医学生对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编制调查问卷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使用EpiData31和SPSS170等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085名大学生,其中少数民族3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行为及整体的及格率分别为7463%、4366%、4543%、56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中学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危险因素。认知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态度因素对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其OR值(95%CI)分别为263(156~458)、212(119~379)、220(138~350);家庭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态度与行为方面亟需加强;应逐步建立连续、系统、规范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与家庭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信、行的影响,探索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并对教育前后学生的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以及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教育后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明显改善(P<0.05或P<0.01)。教育前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为(22.4±4.35),教育后得分为(27.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P<0.01)。教育前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的得分为(10.2±3.57),教育后得分为(15.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P<0.01)。结论利用多媒体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信念、态度、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左慧彬  王金生 《职业与健康》2006,22(24):2243-2244
目的了解临沂市师范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哓程度、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态度及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某师范学院1 855名在校生,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不同年级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答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越高答对情况越好。学生对性传播、输血和母婴垂直传播这3个主要传播途径答对率在90%以上,答对率较高;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持“强制隔离”、“拒绝往来”态度者分别占41%和42.2%;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3位途径分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宣传活动。结论该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较好,但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还缺乏正确认识,在师范学生中应积极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增长防制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充市某高校1~4年级1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学生曾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9.21%存在多性伴关系;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51.3%。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90.0%,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AIDS的知晓率偏低,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的知晓率只有37.8%;9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很小,42.4%的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存在恐惧心理。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  相似文献   

17.
谈立峰 《职业与健康》2006,22(15):1198-1200
目的了解职业高中(职高)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的现状,为探讨有效地普及艾滋病知识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常州市某职高在校的855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的调查。结果职高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0.80%,艾滋病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为81.96%,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平均知晓率为64.51%。31.91%的学生对艾滋病有恐惧感,92.20%的学生同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83.45%的学生愿意帮助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88.53%的学生愿意接受HIV的检测,94.68%的学生愿意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结论职高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高,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艾滋病知识是普及艾滋病知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观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性观念的现状,为探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一所大学师范类专业的1499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师范大学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基本知识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41.1%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9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必要,88.5%的学生愿意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结论对师范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工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深圳市南山区10所中学3528名初中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初中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为55.1%,传播途径为77.1%,非传播途径为67.8%,预防知识为61.1%。态度得分较高,女生和初二学生更倾向于对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采取同情和包容的态度;相关危险行为如吸烟、饮酒、早恋、发生性行为等的检出率分别为9.6%,45.8%,17.5%和1.1%。在性别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结论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pilot study was to illustrat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of HIV and AIDS, attitudes towards HIV and AIDS and risk behaviours in relation to HIV and AIDS. Questionnaires were posted to 140 students, and 32 responded. Data were analysed statistic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fairly good knowledge level of HIV and AIDS.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were well aware of the general facts about HIV and AIDS,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main risk groups, and they were also aware of the universal precautions.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s with HIV and AIDS and were willing to care for them. The students identified well with risk behaviours. Most agreed that their knowledge level of HIV and AIDS did affect their risk behaviours, while others felt it was a matter of choice, personal attitude and practice. Choice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decisions made by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HIV and AIDS. Future research focusing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choices that put them at risk of contracting the HIV virus is recommended. Students also need to be enlightened on matters concerning symptoms of HIV and A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