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开封市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工作能力及离职意愿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开封市9家医院的530名临床一线护士,运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综合工作能力指数量表及离职意愿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士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43.9%。36~45岁护士情感衰竭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护士(P<0.05);护师情感衰竭得分高于护士(P<0.05);本科学历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大专学历护士(P<0.05);工龄6~10年护士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得分高于1~5年护士(P<0.05);工作能力为优的护士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得分低于工作能力为差、中、良的护士(P<0.01);工作能力为优的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最高(P<0.01)。工作能力及离职意愿与职业倦怠相关(|r|=0.618~0.17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能力、离职意愿及工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结论开封市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工作能力及离职意愿影响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女医生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使用《临床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GHQ-12)对436名临床医生进行测查,并与其他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36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90人,男性146人。结果显示,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18.6%的女医生为心理问题低危人群,27.6%为中危人群,54.8%为高危人群。居于前3位的职业压力源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和组织管理。女医生自评压力大于男医生,但压力源得分低于男医生(P=0.000)。女医生部分工作压力源在家庭情况、医院级别、工作年限及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各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而男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无相关。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职业兴趣和工作负荷对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女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工作压力对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男医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生、护士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两者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市、区(县)疾控中心人员共3 983人为研究对象,利用李超平等修订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MBI-GS)及Kessler开发的心理健康问卷进行调查,应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结果辽宁省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消极怠慢、成就感和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2.23±1.37)、(1.37±1.33)、(3.83±1.42)和(20.24±8.07)分,其中护士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疾控人员成就感水平为(3.52±1.56)分,明显低于其他人员(χ2=40.42,P0.001);职业倦怠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低落3个变量均对心理健康得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27.7%。结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银川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及工作能力现状,探讨职业倦怠与工作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指数量表(MBI)和工作能力指数量表(WAI),对银川市10所医院的52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的职业倦怠与护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医生在消极怠慢及成就感方面的得分高于护士(P<0.01和P<0.05),而两者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职业倦怠得分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国营医院医生的情绪耗竭程度高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5),而其成就感低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1),其工作能力得分也低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1);国营医院护士的成就感得分低于私立医院护士(P<0.05),其工作能力得分也低于私立医院的护士,而在情绪耗竭及消极怠慢方面得分国营和私立医院护士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其各因子均与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13~-0.494,P<0.01),即随着职业倦怠程度的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随之降低。进一步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耗竭、成就感、睡眠状况、工龄及工作班类型因素进入了工作能力评分的回归方程中,提示这些因素对医务人员工作能力评分影响较大。结论不同医院、不同职业类型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有所不同,且已影响到其工作能力状态。通过增进医护人员的成就感、调整职业倦怠程度因素及改善睡眠状态可提高其工作能力状态,为保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5.
2011年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女医生生存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临床女医生的生存质量。[方法]使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对2011年福州市2家三等甲级医院180名临床女医生进行测查,并与同单位男医生111名和常模777名比较。[结果]测试180名临床女医生、111名临床男医生。生存质量得分,女医生为3.31±0.24分,男医生为3.48±0.42分(P<0.01);健康满意度得分,女医生为2.68±0.34分,男医生为3.32±0.26分(P<0.01)。男女医生的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普通人群,心理领域得分均低于普通人群(P<0.01或<0.05);男医生与女医生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综合评分,男医生为74.83±11.76分,女医生为73.56±13.24分(P>0.05)。女医生生存质量得分与满意度得分呈正相关(r=0.644),与消极情绪得分呈负相关(r=-0.379),与睡眠时间、月平均收入、职称呈正相关(r=0.327、0.436、0.563),与值班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女医生的生存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及男医师。女医生的健康满意度明显低于男医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52名作为调查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调查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肿瘤科护理人员的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MBI-HSS中情感淡漠、情绪衰竭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而成就感缺乏评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缺乏中分别有63.46%、57.69%、94.23%为高度倦怠。MBI中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与SCL-90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个人成就感与各评分间呈负相关(P0.05)。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对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肿瘤科护理人员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及中高度职业倦怠感,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北方32所高校中504名辅导员进行施测。结果 42.9%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严重,其中男性占比41.2%,女性占比58.8%。9.3%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同性别辅导员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无显著差异,在情感衰竭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不同学历辅导员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与全国常模比较躯体化和人际关系2个维度差异显著(P0.01)。职业倦怠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躯体化和心理健康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减少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医生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OSI-2)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66名心脏外科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4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39.4%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10.6%的被试者职业效能感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心脏外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相关(P<0.05);工作10~15年者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无显著相关。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相关作用;人际关系对情感疏远具有正相关作用;日常烦忧、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相关作用。结论部分心脏外科医生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小学校长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预防和降低中小学校长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对黔西南州16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中小学校长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校长在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职业倦怠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历的中小学校长在情绪衰竭和职业倦怠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低成就感外,内外向(P0.05)和神经质(P0.01)可以显著预测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倦怠水平。结论预防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倦怠时,应当考虑人格特征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区医疗机构内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性别、职业类别、工作部门及行政职务群体心理特征,初步探索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域分为远郊、近郊和城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抽取45名工作一年以上的人员,填写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12项一般健康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结果男女两性在SAS与MBI-GS情绪衰竭、总均分和总分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执业类别者在职业倦怠量表的工作态度与成就感因子中的倦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员工的工龄与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工作态度及总分等因子呈正相关,员工的职称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成就感因子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的心理状况与一般人群接近。机构内男性的心理健康不如女性,机构不同执业类别、工作部门及行政职务的员工心理状况各不相同,机构内工龄较高且职称较低的员工是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揭示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成都市3个公交公司的995名公交驾驶员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普适版(MBI-GS)及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调查。结果 成都市995名公交驾驶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33(1.58)分、2.40(3.00)分、0.75(2.00)分及2.17(3.00)分,一般心理健康总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11.00(5.00)分。不同学历、锻炼情况驾驶员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驾龄及锻炼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子分析共提取了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严重情绪反应3个因子。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0.05),自我否定和严重情绪反应因子对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测驾驶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城市男性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职业倦怠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某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1133名男性职工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SOQ)、哥本哈根倦怠问卷(CBI)、以及SF-8分别测试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健康功能,运用中介分析研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工作压力的增加与男性职业人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有显著性关联(P〈0.01),并可见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分别起到了15.08%和23.84%的间接效应。结论工作压力对男性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职业倦怠部分中介了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部分民政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探讨工作倦怠与其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东省某些地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2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87份。部分民政工作人员存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SCL-90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民政工作人员在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得分与身心健康损害存在相关(P〈0.01)。结论民政工作人员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民政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的认同度、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藏中小学教师的亚健康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和亚健康量表,以628名西藏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1)西藏中小学教师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一般人群,社会健康状况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西藏藏族中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但尚未达到中度水平。(2)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亚健康呈显著负相关(P﹤0.01)。(3)回归分析发现,去个性化和情感衰竭是影响教师生理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低成效感和情感衰竭是影响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因素,情感衰竭、成效感和去个性化是影响社会亚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西藏藏族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其亚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60名临床实习生进行检测,同时分别选取135名医生及630名非医学实习生作为工作倦怠程度的对照组。结果①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程度均明显比非医学实习生严重(P〈0.01),而与医生比较则只有自我成就感倦怠程度高(P〈0.01),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的倦怠程度明显较低(P〈0.05);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样本相比,除了恐怖因子均分明显较高,焦虑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分都明显较低(P〈0.01);而与全国常模相比,除了躯体化和敌意2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分都明显较高(P〈0.05)。②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应重视消除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情绪,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提出教师心理干预措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所高校296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与SCL-90各因素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人格解体、成就感低落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提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心理干预,达到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婚姻家庭和个人层面的协调,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卫平  薛朝霞  王冰  牛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17-5319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机制.方法 对山西省太原市560名大学生村官施测职业倦怠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依次进行层次回归和复回归分析,检测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果 ①简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高、中、低社会支持组,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权重分别为43%、30%和9%;而高、中、低自我效能组,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权重分别为43%、30%和20%.②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入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中介变量后,职业倦怠对大学生村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由引入前的0.55下降为引入后的0.47/0.49.结论 职业倦怠对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社会支持具有调节效应,自我效能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is a vital service, but it faces ongoing challenges from its high staff‐turnover rates.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 preliminary test of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employee disengagement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It is proposed that providing assistance to clients, while simultaneously feeling that only limited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s associated with client‐related burnout among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viders, leading to negative work outcomes. Employees (N = 349) from three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organisations in Australia completed a survey assessing their perceptions of client improvement from treatment, client‐related burnout and a range of organisational outcomes. Analyses revealed that perceptions that clients are not improving was associated with burnout, which in turn is related to lower job satisfaction, decreased job engagement, poorer workplace well‐being, and increased turnover intent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ventions that highlight positive changes among clients could reinforce the important service provided b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employees and may minimise burnout and negative work outcomes.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ocument dentists' self-perceived mental health complaints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to assess any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 postal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mailed to all (N=2,449) licensed dentists registered with the Lithuanian Dental Association.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d dentists' mental health and job satisfaction during the previous year (overall response rate: 68.2%).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80.7%) reported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 Self-perceived lack of self-esteem (OR: 0.59, 95% CI: 0.43-0.82), loneliness (OR: 0.72, 95% CI: 0.53-0.98), and especially depression (OR: 0.52, 95% CI: 0.35-0.77) had a high negative impact on dentists' job satisfaction. Nervousness (89.2%) and burnout (83.6%) were the most prevalent mental complaints and they also tended to be the most chronic of all reported mental disorders. Increasing ag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ossibility of nervousness or depression and increased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satisfied with dental practice. Increasing working hours increased the risk of burnout, anxiety and loneliness. Overal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ajority of Lithuanian dentis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 and also enjoy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Howeve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still reported impairment of mental health which influenced their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现象并探究其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以及症状自评量表对2013年3-6月在院实习的180名医学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但其与职业怠倦心理状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医学实习生中,虽其心理健康状态与职业倦怠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应正视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