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痴呆量表对血管性痴呆诊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主要是由于一次或多次脑梗塞或其它脑卒中,造成累积性脑组织损害,脑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不全而产生的痴呆〔1〕。VD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约20%~40%的脑血管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2〕。1VD的病因学1.1腔隙性梗塞主要...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近5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研究概况,从单纯针灸疗法、针药结合疗法、电针疗法等方面进行临床治疗总结.从而证明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益气复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量表评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复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量表评定的影响。方法:将42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服用益气复智颗粒,对照组服用脑复康,均为3个月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长谷川智能量表(HDS)、简易精神状态(MMSE)、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顺序)、记忆商(MQ)分值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和P<0.01;对照组HDS和Wechsler(顺序)分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HDS、MMSE、Wechsler(顺序)、MQ分值治疗前后差值比为P<0.05和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和益气复智颗粒是治疗VD的有效治则和方药。  相似文献   

4.
5.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732例脑血管患者用MMSE进行智能评估,检查血生化、脑CT和MRI,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区分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结果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是29.5%,高血压、心房纤颤、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升高、卒中史、高龄、低教育、大量饮酒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相关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危险因素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亚兰 《西部医学》2007,19(1):46-47
目的 评价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疾呆(VD)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38倒正常对照组进行听觉P300检测。结果 VD组P2N2和P3潜伏期延长。P2P3波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VD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考核VaD组和非VaD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进行P300检测。结果:P300潜伏期延长率,在VaD组和非VaD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P300潜伏期与患者MMSE得分有明显相关性。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VaD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情况,为其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及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实验的11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廖华薇 《海南医学》2005,16(12):79-80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筛选6个对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因素.结论应重视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它的发病与医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故其防治应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和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了近5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概况,认为针灸治疗VD疗效肯定,与西药都可喜、尼莫地平等比较,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针灸疗法可能的干预机制与改善VD患者微循环、氧自由基代谢、NO功能,以及调控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后神经元、调节神经介质含量与活性等作用相关;针灸治疗VD多以针刺为主,也结合其他疗法, 如激光照射、穴位注射、中西医药物内服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尼莫地平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来该院就诊的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尼莫西平治疗,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显著,患者的生活能力出现明显的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兆元 《医学综述》2010,16(15):2354-2357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很多,各研究观察指标和治疗方法不尽相同。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观察指标有量表积分和理化检查,量表主要包括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理化检查主要有血流变学检查以及观察血脂的变化情况。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有单纯针刺法、电针法、针药结合法、头针法和艾灸法等。  相似文献   

13.
廖艳彪 《医学综述》2014,20(18):3343-3345
丁基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天然药物,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线粒体、明显增加脑缺血区的血量以及减少神经功能损害等多种药理作用。丁基苯酞能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该文将近年来丁基苯酞在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及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彤 《医学综述》2006,12(8):502-50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发病率逐渐上升,很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针刺治疗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察耳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从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复制VD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耳针组、西药组,每组10只。于模型复制后第4天,治疗第30、60天时,采用跳台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模型复制后第4天、治疗第60天时,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 模型复制后第4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海马CA1区锥体存活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治疗30、60 d后,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及西药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耳针组、西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存活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针可以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耳针可改善变性的海马CA1神经细胞,促进其修复与再生,从而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是临床耳针治疗VD有效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方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近5年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介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各种疗法,并提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针灸配合中药复元汤( 主要由鹿茸、杞子、人参、丹参等药物组成) 对血管性痴呆(VD) 的疗效, 将60 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及针灸中药结合组( 简称针药组) , 每组各30 例, 治疗2 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评定表(HDS) 评分值、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以及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两组各临床疗效指标均有改善, 尤以针药组显著。故认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补肾中药治疗VD患者, 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总有效率100%,针刺组(可加穴位注射或电针)治疗20例,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P<0.05治疗结果表明,温针灸法明显优于其它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联合维生素治疗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5例VD高Hcy血症患者,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痴呆评分,联合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MMSE及ADL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MMSE及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维生素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Hcy水平,减轻痴呆程度。  相似文献   

20.
收集近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总结针灸治疗本病的免疫学作用机理。以期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