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石蜡标本切片及20例肺良性疾病组中的VEGE的表达,并对肺癌组织中CD34单抗体标记血管计数(MVD)。结果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80%(64/80),明显高于肺良性组织15%(3/20)(P<0.05),并与肺癌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VEGF表达阳性组MVD(59.76±11.66)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38.49±5.38)。结论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的恶性潜能有关,并在肺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95例NSCLC肿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同时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D44变异体6(CD44v6)、一氧化氮合酶2(诱生型,NOS2)、一氧化氮合酶3(内皮型,NOS3)以及上皮型钙粘素(E—cad)表达状况对:IMVD的影响。结果:NSCLC存在着活跃的新血管生成,IMVD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而TIMP-2、E-cad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结论:IMVD的检测对于判断NSCLC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多种因素参与了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其中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对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而TIMP-2和E—cad则可能起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VEGF抗体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观察其抑瘤作用;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率可达82.8%(P<0.01)。经VEGF抗体治疗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VEGF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40只,接种S180肉瘤细胞,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阿司匹林高(250mg/kg)、低剂量(50mg/kg)组,描绘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肿瘤组织VEGF-A、VEGF-C的表达。结果   阿司匹林高、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5.4%和22.2%(P<0.05),与荷瘤对照组相比,5-FU组与阿司匹林高、低剂量组VEGF-A和VEGF-C的表达明显下调,LVD、MVD降低(P<0.05),阿司匹林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阿司匹林能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VEGF-A和VEGF-C产生从而抑制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霉酚酸及地塞米松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霉酚酸、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上述免疫抑制剂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血管生成体系观察2种免疫抑制剂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同时利用划伤愈复测定、^3H-TdR掺入率及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其对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粘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 霉酚酸酯能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此外霉酚酸酯还表现出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能力,而地塞米松对此则无显著影响;对于粘附能力,2种免疫抑制剂均未出表现出显著的效应。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霉酚酸较地塞米松表现出更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霉酚酸的上述特点可能是其在多种伴血管炎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较显著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 (TMP)、丹参注射液对小鼠 L 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 C57BL小鼠 L ewis肺癌模型 ,分别 ip TMP 5 0 ,10 0 ,2 0 0 mg/(kg· d) ,丹参注射液 5 ,10 ,2 0 g/(kg· d) ,共2 1d,检测小鼠 L ewis肺癌移植瘤体积、质量、肺转移灶数、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TMP组小鼠 L ewis肺癌移植瘤的体积、质量、肺转移灶数、肿瘤 MVD和 VEGF的表达均显著降低 ;丹参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P可抑制小鼠 L 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其作用机制与抑制 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有关。丹参对小鼠 L 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ctor,VEGF)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vEGF抗体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观察其抑瘤作用;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押瘤率可达82.8%(P<0.01)。经VEGF抗体治疗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vEGF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9.
10.
骨肉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血管生成与骨肉瘤的关系。为判断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新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46例骨肉瘤标本(经过Price分级)进行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染色,研究VEGF表达、微血管密谋之间及其与骨肉瘤的关系。结果:骨肉瘤标本中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介素-24基因转染对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载有人白介素-24eDNA的新型重组腺病毒(Ad5F35-IL24)感染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体外观察Ad5F35-IL24对该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建立人胶质瘤动物模型,瘤内注射Ad5F35-IL24,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和Bax/Bel-2的表达情况。结果Ad5F35-IL24感染U251细胞和肿瘤组织后,IL-24蛋白高表达,U251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凋亡率明显升高,Bax/Bel-2也明显升高。结论白介素-24具有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Ad5P35-IL24转导白介素-24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胶质瘤基因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在体外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FAP(0、300、600、1 200 p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采用MTT检测内皮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实验分析细胞迁移并使用三维胶模型研究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AP可以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P<0.05),并促进内皮细胞小管形成(P<0.01),其中600 pmol/L浓度的FAP处理组作用较其他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FAP在体外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FAP在血管生成中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宋长城  吕祥  程彬彬  李柏  凌昌全 《医学争鸣》2007,28(21):1925-1929
目的:探讨蜂毒素对人脐静脉来源内皮细胞(ECV304)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分别测定蜂毒素对其增殖、迁移及形成管状结构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CV304细胞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结果:经蜂毒素作用后,ECV304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24,48,72 h的IC50分别为5.11,4.68,4.40 mg/L.蜂毒素低、中、高浓度组和沙利度胺(TLD)组ECV304细胞迁移数目(19.44±6.54),(11.17±2.85),(4.22±1.83)和(18.28±5.29)个,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42.33±9.63 )个(P<0.01).蜂毒素低、中、高浓度组及TLD组形成管状结构的面积分别为 (5947.22±973.72),(1558.33±281.06),(705.85±318.01)和(2928.92±735.67) μm2/视野,均低于空白对照组(7828.94±1202.54) μm2/视野(P<0.01).经蜂毒素处理后,ECV304细胞分泌VEGF及bFGF的功能明显下降.荧光定量PCR证实,蜂毒素可降低ECV304细胞VEGF mRNA和bFGF mRN的表达.结论: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蜂毒素具有抑制ECV304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bFGF的活性降低及其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 iPRF)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成血管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CCK-8实验检测HUVECs增殖能力并筛选最佳浓度的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取液(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 extract, iPRFe);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HUVECs迁移能力和成血管分化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血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0.4 mg/mL浓度的iPRFe促进HUVECs增殖效果最佳;iPRFe对HUVECs迁移和小管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还能明显提高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 ANG)、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 PDGF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水平。结论 iPRF可以促进HUVECs增殖、迁移和成血管能力,有望成为用于牙髓再生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内皮祖细胞(EPCs)在体内、外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能力。方法将兔自体外周血 EPCs 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按联合培养时细胞增殖率最大时配比(EPCs ∶ BMSCs =1∶2)体外培养(联合培养组),在体外采用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成骨相关细胞因子 Osteonectin 、Osteopotin 、Col-1及成血管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于培养3、7、14 d 观察表达量的变化并与单纯 EPCs 及 BMSCs 组比较;将单纯 EPCs 、BMSCs 及联合培养组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到兔四肢肌袋内,于移植后2、4、8周观察组织工程骨生长情况,同时制成组织切片行 CD34、CD105、Z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 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光密度值,比较3组工程骨表达量变化。结果3、7、14 d Osteonectin 、Osteopotin 、Col-1、VEGF 各组表达均逐渐增高,其中联合培养组增高最明显,且各时间点表达量最高(P<0.01);2、4、8周兔四肢肌袋内的组织工程骨中联合培养组细胞复合的工程骨随时间延长成骨增加最明显,新生血管长入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CD34、CD105、ZO-1表达最明显(P<0.01)。结论自体 EPCs 与 BMSCs 相互作用,在体内、体外均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微小RNA 145(microRNA-145,miR-145)过表达及干扰腺病毒载体,并探究miR-145对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利用T4连接酶分别将miR-145过表达和干扰目的序列插入到pHBAd-EF1-MCS-GFP和pHBAd-U6-CMV-GFP载体,构建出重组miR-145过表达和干扰腺病毒质粒.将重组miR-145过表达和干扰腺病毒质粒分别与骨架质粒pHBAd-BHG共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扩增,TCID50法检测病毒感染滴度.miRNA qRT-PCR检测感染腺病毒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miR-145的表达水平,MTT及Western blot检测PCNA蛋白表达量以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采用miRanda、miRwalk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45的靶基因及与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 3'UTR的结合位点.Western blot检测CREB及其调控的VEGF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45与目的基因CREB 3'UTR相互作用.结果 基因测序提示miR-145过表达及干扰质粒序列与目标序列一致,qRT-PCR结果亦提示病毒构建成功.细胞增殖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载体组相比,过表达miR-145使570 nm处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亦显著抑制了HUVECs PCNA蛋白表达和小管样结构的形成(P<0.01),而干扰miR-145表达则使光密度值增高(P<0.01),亦促进HUVECs PCNA蛋白表达和小管样结构的形成(P<0.05).同时,过表达miR-145可显著抑制CREB和VEGF蛋白表达(P<0.05),而干扰miR-145表达则明显促进CREB和VEGF蛋白上调(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亦证实了miR-145与CREB 3'UTR的直接结合作用.结论 miR-145调节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其机制与miR-145直接靶向抑制CREB/VEGF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分析NSCLC细胞(95D和H1299)、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其外泌体中FZD10的表达;通过转染FZD10-siRNA敲低FZD10表达,用FZD10未敲低和敲低的NSCLC细胞外泌体分别处理HUVEC细胞,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其成管能力,采用ELISA和RT-qPCR技术分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和Ang-1的表达;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外泌体源性FZD10对信号通路PI3K、Erk1/2和YAP/TAZ激活的影响。结果 同BEAS-2B细胞及其外泌体相比较,FZD10在95D和H1299细胞及其外泌体中高表达(P<0.01);95D和H129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HUVEC的微管形成及VEGFA、Ang-1的蛋白分泌、m RNA的表达(P<0.01),但在95D和H1299细胞敲低FZD10后这些效果受到抑制。FZD10的敲低可抑制PI3K、Erk1/2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丁酸钠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e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为常氧组(21%O2)、缺氧组(1%O2)及缺氧+丁酸钠组(n=3),缺氧+丁酸钠组分为0、0.3、1、3 mmol/L 4个剂量组(n=3).利用三气培养箱模拟缺氧环境,将缺氧组及缺氧+丁酸钠组置于箱内培养,常氧组置于普通培养箱中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HUVECs单层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黏附连接相关蛋白p120、β-catenin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观察p120、β-catenin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缺氧组HUVECs单层通透性较常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 vs 10%,P<0.05);在丁酸钠(1 mmol/L)作用下,缺氧所致的单层通透性增加被抑制,与缺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培养12 h,内皮细胞p120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氧对β-catenin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缺氧+丁酸钠(1 mmol/L)组与缺氧组比较,p120蛋白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免疫荧光数据显示:缺氧导致p120荧光强度降低,而复合1 mmol/L丁酸钠,p120蛋白荧光强度增高.结论 在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模型中,丁酸钠可能通过升高p120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的破坏,从而维持缺氧血管内皮完整,抑制缺氧血管内皮通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李先茂  曾位森  张亚历  刘晓晴 《医学争鸣》2002,23(21):1929-1932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结合肽 -颗粒酶 B(Gra B)融合蛋白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方法 抽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 RNA,进行 RT- PCR克隆 Gra B c DNA;抽提 L o Vo细胞总 RNA,进行 RT- PCR克隆 VEGFR结合肽c DNA,用限制性酶切和 DNA测序进行鉴定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分析表达产物 .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后 ,以人血管内皮细胞 (ECV30 4 )和鸡胚尿囊膜血管测定其生物学活性 .结果 表达产物以可溶性分子形式存在于菌体中 ,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 ,且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破坏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的活性 .结论  VEG-FR结合肽 - Gra B融合蛋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功能 ,在肿瘤生物靶向治疗中有一定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