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行冠脉介入术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普通支架组(A组)、药物涂层支架组(B组)和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组(C组)[1],随访1~24个月,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B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A组,C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B组.结论 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能够明显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再狭窄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张润宁 《医学信息》2002,15(9):551-551
冠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近十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趋势 ,广泛应用于临床 60 % -80 %的冠心病患者。但是 ,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发生率约为 2 0 % -3 0 %。然而 ,那些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详细的报道。我们对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狭窄和未进行支架植入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了比较。1997.10 .0 1-2 0 0 0 .0 6.3 0间 73 9例患者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和重复心导管检查术 ,2 62例伴有心肌缺血复发和再狭窄的连续病例被确定。其中 191例有支架 (A组 ) 71例无支架(B组 ) ,排除行冠脉搭桥和支架早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诊冠脉介入术(PCI)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有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00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结果经过积极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成功,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认真落实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是减少急诊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意外和并发症的关键,实施护理干预,提高对PCI患者的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提高急诊冠脉介入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行介入手术治疗的7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7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差的52例,总发生率为70.27%;年龄≥60岁、烟龄年限≥10年、戒烟年限10年、合并糖尿病、高血脂、不了解用药知识、无用药信念、无社会支持、每天服药种数≥4种、每天服药次数≥3次均是导致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较差,受年龄、生活习惯及对该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多因素影响,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中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合理手段来提高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越来越多,房颤伴有血栓风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增高。部分房颤患者因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需针对房颤和ACS血栓形成的不同机制进行联合抗栓,但是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进而选择合适的策略仍是临床中一项极大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房颤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可视化血液流变性检测仪(MC-FAN)并结合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特点,并探讨患者血液流变性可视化结果与血小板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4例ACS介入术后1~3年的患者,21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应用MC-FAN检测2组人群的血液通过模拟人体毛细血管的时间(MC-FAN TT)和比较不同时段的结果,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指标,观察ACS介入术后患者的MC-FAN 结果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介入术后患者的血流MC-FAN TT延长(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白细胞附壁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相对增多;ACS介入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组间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关性分析显示:MC-FAN TT与血小板功能存在相关性,其中10 μL MC-FAN TT和30 μL MC-FAN TT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0.601,P<0.01;r=0.334,P<0.01);60 μL MC-FAN TT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r=0.527,P<0.01);100 μL MC-FAN TT与血小板黏附率呈正相关(r=0.815,P<005)。结论:ACS介入术后患者的可视化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功能异常,MC-FAN TT与血小板功能存在相关性,MC-FAN检测仪可客观地评价介入术后患者血液流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聂玮  于红  李敏 《医学信息》2005,18(8):1024-1024
2002年1月-2004年9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36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男32例,女4例;年龄61-78岁,平均71.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劳累性心绞痛或自发性心绞痛,个别患者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疲倦、咽喉部发闷、颈部紧缩感或左上肢酸胀等,  相似文献   

8.
<正>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尽快可靠地开通靶犯罪血管,重新建立有效的心肌灌注,从而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远期预后[1-2]。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实现心肌早期再灌注,改善左心室功能和患者预后,故已成为诊治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方法。但血管迷走反射所致的低血压是介入术后治疗冠心病的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观察抢救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找出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低血...  相似文献   

10.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其中分叉病变约占20%,而其支架后再狭窄率高达30%。频繁的再狭窄不仅和支架与血管的变形、支架与血管顺应性不匹配有关,也和支架后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内膜增生有关。文中回顾了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展,分析了分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因素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其支架后再狭窄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进展。CFD研究为探讨分叉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与斑块形成、支架植入术与支架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对临床医生理解斑块形成、工程师改善支架结构设计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住院期间IABP相关并发症的特点及与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收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研究资料、性别,并存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外周血管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吸烟史(>10根/d)、使用时间、并分析住院期间IABP相关并发症的特点.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发生率4.5%),假性动脉瘤(发生率0.8%),下肢动脉闭塞症(发生率03%),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0%),坠积性肺炎(发生率3.5%),脑卒中(发生率0.2%).男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5%,女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血管疾病是增加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对于接受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术前预先使用IABP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2%,术中被动急救使用IABP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8%,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有一定比率的并发症;血管相关疾病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CI患者被动IABP与主动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观察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0年10月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强了病人的急救措施,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及时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病情变化,注意饮食与通便,做好治疗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并加强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72例患者经及时抢救,70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2例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衰而死亡.结论 通过严密监测及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护士娴熟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ACS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可降解支架在动态降解过程中,血管应力变化对内皮功能恢复以及血管再狭窄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拟合超弹性血管本构关系的材料参数,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支架介入前以及动态降解过程中血管内膜应力分布;采用体外培养实验,设置硅胶腔体拉伸率分别为0%、5%、10%、15%,模拟不同降解阶段的力学环境,探究不同拉伸率下对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李建新 《医学信息》2009,22(10):2123-212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患者的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浓度变化,以探讨PIGF水平在ACS的临床意义。方法所选57例ACS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组并测算其反映冠脉病变程度的lenkins积分,对比分析ACS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血清PIGF的变化。结果血清PIGF浓度:冠脉病变三支组22例PIGF36.03&#177;9.71ng/L,双支组16例39.87&#177;10.59ng/L,单支组19例38.33&#177;14.82/ml,任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lenkins积分0-7分组23例PIGF浓度40.22&#177;13.17ng/L。8—15分组27例PIGF浓度36.63&#177;10.57ng/L。16-32分组7例PIGF浓度34.99&#177;9.04ng/L,任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PIGF水平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或斑块破裂的一个炎性生物标志物,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是院前急救最常见的内科疾病,对其中的心肌梗死患者,目前约1/3病人没有症状,仅体检时发现;1/3的病人在院前死亡,没有机会见到医生;仅有1/3病人既有症状,又有机会到达医院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IM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大、小剂量DIM治疗组,DIM做成乳剂后予腹腔注射给药。术前3 d开始给药,每只给药体积均为2 mL/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4周全部将兔处死,行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改变,同时进行PDGF、TGF-β1的免疫组化及〖STBX〗bcl-2〖STBZ〗的原位杂交检测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损伤动脉内膜厚度及面积、内膜/中膜面积与内膜/中膜厚度比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DIM小剂量组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与厚度比、PDGF、TGF-β1与〖STBX〗bcl-2〖STBZ〗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DIM大剂量组效果显著,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IM可以抑制PTCA术后再狭窄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生长因子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细胞粘附分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细胞粘附分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并对有关粘附分子方面的治疗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血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UA)、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 [1]。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素 (包括血压及脉压、心脏收缩和管壁应力变化、冠脉血管痉挛、斑块内毛细血管出血等 )及介入手术机械外力间接或直接损伤所致[3]。1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于我院择期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72例ACS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统计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测定有无MACE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NLR的变化,分析NLR对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AMI无MACE组术后WBC、NEUT、NLR均低于AMI并MACE组,LYM、PLT高于AMI并MACE组(P<0.05);②UAP无MACE组术后WBC、NEUT、NLR均低于UAP并MACE组,LYM高于UAP并MACE组(P<0.05);③术前、术后NLR预测PCI术后MACE灵敏度分别为74.0%、98.6%,特异性为45.3%、91.1%,术后NLR对ACI患者PCI术近期预后预测价值高.结论 NEUT上升、LYM降低对ACS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预测价值较高,较高的NLR水平提示ACS患者PCI术MACE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N端脑钠素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TE-ACS)及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中比较分析。方法:62名伴有急性胸痛和诊断非稳定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killip Ⅱ型以上患者排除在外),分别测定NT-proBNP、肌酸激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钙蛋白I(troponin Ⅰ,TnI)。结果:CK-MB,及TnI在STE-ACS患者中明显高于NSTE-ACS,相反,NTpro-BNP在NSTE-ACS中明显高于STE-ACS患者,尤其在疾病发作3h内。结论:NT-proBNP是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它在心肌损伤的早期就明显升高,尤其是在NSTE-ACS患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