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对3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在2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4例3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是详细了解服药史,及时处理;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避免或减少病人自行超量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肾移植术后因免疫抑制剂应用所致的肝损害(DILI),本组发生率为18.6%(23/124),其中21例治愈,2例死亡。结果提示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因右小腿肿痛,自服头孢氨苄0.5g/次,3次/d,服药1周后右小腿肿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低热。拟诊“右小腿丹毒”,给予甲培新注射液400mg/次,2次/d,林可霉素注射液0.6g/次,2次/d,静脉滴注,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右下肢肿痛症状减轻。但连续用药14天后,突然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升至38.8℃,不伴其他症状,改用新福欣注射液2.0g/次,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常见且易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就扑热息痛、百服宁用于发热的常规治疗剂量致病人肝损害,谈谈预防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及Danan量化评分标准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评分,分析发生肝损害的药物相关性。结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损害住院病例的14.07%(83/590),其中肝细胞损害型53例(63.86%),胆汁淤积型22例(26.50%),混合型8例(9.64%)。8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药物相关者占40.96%,不确定药物相关者占44.57%,药物不相关者占14.47%。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通过对利福平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机理的研究,寻找治疗结核病而不致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采用药动学和免疫学对利福平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机理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是由于利福平代谢物引起,减少用量,提高血药浓度,减少代谢物形成是预防药物肝损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彭伟明  于强  杨勇  席启辉 《人民军医》2013,(11):1300-1301
目的:观察胸腺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药物性肝损害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均停用肝损害药物,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静脉滴注等护肝降酶、退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胸腺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P〈O.05)。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或非常显著下降(P〈0.05,P〈O.01),观察组治疗后ALT、6舰、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胸腺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确切,肝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9.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6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中药9例(25%),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7例(19.4%)和抗结核药物6例(16.7%)。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55.6%)、乏力(47.2%)、纳差(44.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2.2%,胆汁淤积型66.7%,混合型11.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应重视中药的肝毒性,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尤其应重视胆汁淤积型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例因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每次600mg,1次/d,对照组32例,不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停用抗结核药物。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L下降非常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美能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抗结核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美能片,对照组给予肌苷片治疗,两组治疗15、30 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明显大于对照组(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能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90例因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每次600 mg,1/d;对照组32例,不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停用抗结核药物.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下降非常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卫华 《人民军医》2009,(7):438-439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凯西莱)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硫普罗宁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和单用甘草酸二铵治疗。结果:肝功能指标恢复总有效率、γ-谷氨酰转肽酶恢复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率,观察组分别为90%、75%、90%,对照组分别为60%、30%、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恢复早,效果优于单用甘草酸二铵。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肝损害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雨  吴汉周 《人民军医》1998,41(12):724-724
1993~1998年,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致肝损害46例,现将其发生原因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46例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4~74岁,平均36.7岁。均经血清EHF特异性(IgM)诊断阳性证实。诊断和分型均符合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标准,即轻型14例,中型16例,重型13例,危重型3例。病前有HBV携带史1例。1.2 症状和体征 均有乏力、发热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区叩击痛41例,少尿36例,皮肤粘膜出血点22例,低血压16例,黑便15例,肝大13例,腹胀10例,少量腹水5例,嗜睡、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例,重度黄疸1例…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2003-012008-01我院住院诊治的43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ALT、TBIL、PTA有显著差异(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亦具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组间对照,ALT下降无差异(P〉0.05),治疗组TBIL下降明显(P〈0.05),PTA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日47.5 d,病死率24.1%,对照组平均住院日34.7 d,病死率57.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较,人工肝可显著改善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罂粟碱、普鲁卡因封闭治疗化学药物性皮肤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时,静脉输注时外渗容易引起皮肤损害,甚至截肢。我们用罂粟碱、普鲁卡因封闭治疗皮肤损害4例,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病例:男3例,女1例;年龄21-45岁。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长春新碱静脉推注外渗2例,环磷酰胺静脉输注外渗2例。注射部位出现剧烈疼痛,皮肤发红,3例红褐色,1例灰褐色,1例少量黄色渗液。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肝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化学药品不断问世 ,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好 ,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 ,药物不良反应约占全部住院原因的 5% ,住院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占 10~ 2 0 % [1] 。而且 ,由于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场所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日益提高。在所有药物反应中 ,药物性肝损害占 10~ 15% ,而国内药源性肝损害只占所有黄疸住院患者中的 2~ 5% [2 ] 但在急性肝功衰竭的病因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在美国约有 2 5%的暴发性肝功衰竭与药物的反应有关。药源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月玲  王丙信 《人民军医》1999,42(7):397-398
急性胰腺炎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肝功能损害最为多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升高和(或)总胆红素(TBiL)升高。通过积极的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1994年1月~1997年7月,我院收治急性胰腺炎60例,其中合并肝损害24例(40%),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20~82岁,平均53岁。参照有关标准[1]可分为轻型胰腺炎合并肝损害14例,重型胰腺炎合并肝损害8例,暴发型胰腺炎合并肝损害2例。肝功能检查所见:TBiL升高17例,AST升高20例,ALT升高16例,其中AST和ALT同时升高16例,ALT和T…  相似文献   

20.
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ISS)治疗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24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给予ALSS(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结果ALSS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PTa上升(P〈0.05);有效率(治愈或好转)为79.2%。不良反应较轻。结论ALSS治疗药物性肝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