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 976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孕妇孕前身高体重、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巨大儿发生率为10.18%,并随孕前BMI、孕期增重的升高而升高;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孕前体重正常、孕期增重合适组次之,孕前低体重、孕期增重过少组最低。结论孕前BMI与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应加强围产期孕妇体重管理,指导孕期营养与保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提高孕期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并探究孕妇孕前及孕中体重动态变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 LBW)及巨大儿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纳入的孕早期孕妇孕前体重, 并随访至分娩后, 收集分娩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将孕妇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 将GWG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多组。采用多因素多分类(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孕前BMI及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孕前BMI及GWG与子代出生体重相关(均有P < 0.05)。孕前超重/肥胖(OR=2.339, 95%CI:1.674~2.282, P < 0.001)、GWG过多(OR=1.398, 95%CI:1.188~1.978, P=0.048)显示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GWG不足(OR=1.479, 95%CI:1.461~1.679, P=0.035)显示为LBW的危险因素, GWG过多会降低LBW的发生风险(OR=0.428, 95%CI:0.225~0.817, P=0.010)。低BMI-GWG不足(OR=1.335, 95%CI:1.048~2.319, P=0.048)是LBW的危险因素; 正常BMI-GWG过多(OR=1.088, 95%CI:1.016~1.675, P=0.038)和超重/肥胖-GWG过多(OR=1.498, 95%CI:1.244~2.017, P=0.04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前BMI及GWG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 提示女性应合理控制孕前及孕中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3.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静然  冯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1-190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高危妊娠提供依据。方法:以体重指数(BM I)为标准分组,分析孕妇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是5.8%、6.9%和11.2%,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期增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糖尿病明显增多,是正常体重组的4倍,肥胖组妊高征明显增加。3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肥胖组和孕期增重过多者巨大儿、妊娠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以来自西南3省的5 39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推荐的BMI分类标准将孕妇分为孕前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以及肥胖组。按照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定义各组孕妇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孕前BMI较低(OR=1.91,95% CI:1.47~2.50)是分娩小于胎龄儿(SGA)的危险因素,但可降低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OR=0.55,95% CI:0.47~0.66)。孕期增重不足会使SGA的发生风险增加(OR=1.57,95% CI:1.21~2.03),分娩LGA的风险降低(OR=0.48,95% CI:0.41~0.57)。孕前超重肥胖(OR=1.85,95% CI:1.58~2.17)以及孕期增重过多(OR=1.87,95% CI:1.67~2.11)与LGA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不足仅会使孕前BMI较低和正常的孕妇分娩SGA的风险升高,对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分娩SGA的风险没有影响。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合理控制孕期增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的影响.方法 监测582例单胎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调查孕妇健康状况.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均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升高.但低体重儿发生率与孕前BMI关系的趋势不显著;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增重的增加而升高.低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王燕  胡传来  张勤  陶兴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06-180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 41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孕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产前检查时记录孕周并测量体重,随访研究对象妊娠结局。并采用LMS法分别建立孕妇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不同周次增重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超重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正常组次之,低体重组最低,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的低体重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两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S曲线示三组孕母孕期体重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孕早期三组体重增重甚少,孕中期体重增加小于孕晚期。孕前低体重组孕妇孕期总增重较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多。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474名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于分娩前后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追踪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42份。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孕期平均增重(15.80±4.60)kg,孕前超重及肥胖者孕期增重低于孕前低体重者(F=3.87,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40.30±377.60)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0例(2.26%),巨大儿16例(3.62%)。剖宫产者占48.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分娩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21.00 kg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增重>18.00 kg是剖宫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巨大儿和剖宫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持适宜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合理增重对于改善出生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11.
黎凝  魏曼梨 《现代医院》2011,11(12):30-31
目的探讨孕期合理营养对胎儿出生体重及剖宫产率的影响,为孕期合理膳食提供指导,尽量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孕3个月建产检卡并确定在我院分娩孕妇243例,将自愿或者有能力参加孕期膳食营养指导152例孕妇设为观察组,给予饮食结构分析指导;不愿或者无能力参加孕期膳食营养指导正常饮食孕妇91例设为对照组,孕期常规饮食。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平均3 158.2 g,对照组3 458.7 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出生胎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正常阴道分娩者121例(79.61%),剖宫产者31例(20.39%),巨大儿12例(7.89%),对照组正常阴道分娩者54例(59.34%),剖宫产37例(40.66%),巨大儿15例(16.48%),两组间在阴道分娩、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期对孕妇进行合理饮食指导,有利于合理膳食的摄入,有效的控制胎儿体重增长,减少巨大儿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达到理想的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10(CAPN10)基因SNP-19与体重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132名非超重肥胖和80名超重肥胖者的CAPN10基因SNP-19的基因型,测定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血脂、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体重指数(BMI),用HOMA-IR法评价IR,并进行分析。[结果](1)BMI≥25kg/m2的个体有较高的FPG、TG和IR水平(P﹤0.05),CAPN10基因SNP-19的2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2的频率在BMI≥25kg/m2的个体明显升高(P﹤0.05);(2)携带基因型22的个体较基因型为11和12的个体有较高的FINS、BMI和IR水平(P﹤0.05)。[结论]CAPN10基因SNP-19基因型22可能与江苏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病几大生物学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12755名中年(35~59岁)男女人群中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高TC)、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低HDLC)及其个体聚集性与体重指数(BMI)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人群中高血压、高TC、高血糖及低HDLC的现患率均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此四种高危因素中,具有至少一种和同时具有至少二种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百分比亦随BMI上升而明显升高,且后者上升的速度远大于前者。此结果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表明超重和肥胖伴随着其它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恶化。BMI对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检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和人群,以便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孙亚慧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860-3861
[目的]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教职工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年龄、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入选1 876名教职工,男921人,女955人。做腹部B超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应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与体重指数(BMI)判断样本人群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年龄、性别间的关系。[结果]随着体重指数增加,脂肪肝患病率增加,两者有相关性(r=0.996)。样本人群中脂肪肝分布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应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5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结论]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肝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Infant birth weight is influenced by modifiable maternal pre-pregnancy behaviors and characteristics. We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BMI),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infant birth weight,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ethods Women were enrolled at ≤20 weeks gestation, completed in-person interviews and had their medical records reviewed after delivery. Infant birth weight was first analyzed as a continuous variable, and then grouped into Low birth weight (LBW) (<2,500 g), normal birth weight (2,500–3,999 g), and macrosomia (≥4,000 g) in categorical analysis. Pre-pregnancy BMI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ere categorized based on Institute of Medicine BMI groups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uidelines. Associations among infant birth weight and pre-pregnancy BMI,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other factors were evaluated using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Risk ratios were estimated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ing procedures. Results Pre-pregnancy BMI was independe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fant birth weight (β = 44.7, P = 0.001)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ers, in a quadratic mode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fant birth weight (β = 19.5, P < 0.001). Lower infant birth weight was associated with preterm birth (β = −965.4, P < 0.001), nulliparity (β = −48.6, P = 0.015), and female babies (β = −168.7, P < 0.001). Less than median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as associated with twice the risk of LBW (RR = 2.04, 95% CI 1.34–3.11). Risk of macrosomi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pregnancy BMI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P for linear trend <0.001).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need to balance pre-pregnancy weight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gainst the risk of LBW and macrosomia among lean and obese wome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较准确的方法,对博山地区20岁以上不同职业的4780人(男3216,女1564),进行了年龄、身高和体重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了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之问关系的相关、回归分析,得出推算标准体重的回归方程式、“正常成年男女身高与体重表”。按公式计算出体重指数,并拟定了20岁以上男女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男0.1933~0.2525,女0.1951~0.2563)和体重超重、肥胖的体重指数界限值。按这个体重指数标准,本次调查结果男性属超重者占7.71%,肥胖占5.22%;女性超重占6.96%,肥胖占4.73%。本调查资料所载博山地区20岁以上人群年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及推算标准体重的方法,对国内其它地区也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沙市区11~18岁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分布特征,建立针对本市青少年的BMI筛查标准。[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内4所中学,收集2004~2006年11~18岁学生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BMI的分布特点,并与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标准进行比较。[结果]长沙市区青少年中男性BMI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BMI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13~15岁时增幅最大。选取拟合后的BMIP85、P95曲线作为长沙市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标准。将这一标准与全国标准进行比较显示,男性青少年在11~18岁BMI的P85、P95值始终高于全国标准,而女性青少年在12.5岁后就低于全国标准。[结论]长沙市青少年BMI分布特征与全国标准有较大的差异,建议使用新建立的BMI标准进行长沙市11~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及肥胖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张红岩  任彩丽  吴颖利  杨凤  齐彦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82-1883,1885
[目的]了解离休老干部的代谢状况和特点。[方法]对参加体检且资料齐全的881例离休老干部按性别、年龄分组,并进行各组血糖(GLU)、血脂(TG和TCHO)和平均体重指数(BMI)的比较及各组高血糖、高血脂和高体重指数构成比的比较。[结果]女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浓度明显高于男性,P﹤0.01;GLU90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TCHO90岁~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高GLU检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离休老干部代谢水平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9.
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及父亲饮酒与低出生体重儿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母亲孕期被动吸烟,父亲经常饮酒两因素各自对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对危险性,本文调查了2010例产妇,其中母亲孕期被动吸烟者1258例(62.9%),丈夫经常饮酒者280例(13.93%)。结果表明: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孕期被动吸烟母亲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对危险性为孕期未被动吸烟母亲的1.94倍。父亲经常饮酒而母亲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对危险性是父亲偶尔饮酒的2.83倍。研究提示:孕妇应尽量避免被动吸烟,同时在准备受孕前男方应戒酒。  相似文献   

20.
孙文慧  闫佳  张黎月  张迪  文娟  姜腾轩  卢智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649-3651,365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与年龄相关白内障(ARC)的关系。[方法]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因视力下降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晶状体混浊的260例ARC患者,对照为因患其他非白内障及其他眼部疾病而入住与病例相同医院的同期患者260例。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对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HR与临床ARC的比值比(OR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与正常体型者(男性WHR﹤0.9;女性﹤0.88)相比,向心性肥胖者(男性WHR≥0.9;女性及≥0.88)发生ARC的危险性增加(OR值分别为2.105和1.821,95%CI分别为1.796~3.238和1.483~2.84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后,与正常BMI(18.50~23.99)者相比较,无论是超重(BMI24.0~27.99),还是肥胖(BMI≥28.00),发生ARC的危险性均明显升高(超重者OR=1.624,95%CI:1.025~1.986,P=0.015;肥胖者OR=1.745,95%CI:1.321~2.394,P=0.022),而体重过低者(BMI﹤18.50)发生ARC的危险性亦增加(OR=1.370,95%CI:1.103~1.684,P=0.017)。[结论]向心性肥胖是发生ARC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发生ARC的危脸性明显增加,维持正常体重可能是ARC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