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娟  刘于 《护理研究》2008,22(11):1032
气管切开病人吸氧治疗时,临床上多将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鼻氧管的前端鼻塞去掉,将氧气管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内,用胶布固定,或者在氧气管前端连接一段去掉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将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再用胶布蝶形固定.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都需要持续吸氧。因氧气管比较粗,吸氧时传统方法将氧气管的一端用无菌剪刀剪下接头后与一次性头皮针连接,而头皮针的另一端与气管套管连接。置入气管套管内而持续吸氧,这种方法使用比较麻烦,氧气管与头皮针连接处容易松动,可出现分离现象,使患者缺氧而出现生命危险。我科自2012年5月使用改良持续吸氧方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温湿化给氧在心脏外科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例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例。恒温湿化组给予恒温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导管法给氧,对2组给氧前,给氧后30、60 min,12、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痰痂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恒温湿化组各时段的PaO2和SpO2均高于对照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痰痂的形成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恒温湿化给氧法能更好的提高人工气道患者的氧疗效果,同时减少人工气道患者氧疗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根据病情需要吸氧,一般常采用一次性鼻塞给氧或一次性鼻导管给氧两种方式。但在吸氧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清醒病人反映吸氧时鼻腔不适,有的甚至拒绝吸氧;昏迷病人痰易堵塞鼻导管头端,气管切开病人鼻导管头端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内时,随着病人翻身、叩背、咳嗽、躁动等情况,鼻导管易脱出。这两种情况均影响氧气的有效吸人,影响病人的氧疗效果,延缓病情康复。特别是在脑外科病区经常会出现上述不良情况。为此,我科护理人员不断摸索实践,对气管切开病人吸氧导管及其固定方法进行改进。通过34例病人的试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皮针软管在气管切开患者给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昏迷患者35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用吸氧管和头皮针管插入气管导管口给氧各8 h,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吸痰时吸氧管取出放在盖纱上,头皮针管在气管导管内不取出,连续监测患者的SpO2.结果 两种方式给氧后1、4、8 h的SpO2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痰过程中的SpO2: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头皮针软管代替吸氧管插入气管导管口用于气管切开给氧可以达到与吸氧管相同的氧疗效果,并且在吸痰过程中不会降低SpO2,经济方便,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和经济紧张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张贵清  李容华  苏晓梅  林道英 《现代护理》2007,13(11):1065-1066
目的探讨头皮针软管在气管切开患者给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昏迷患者35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用吸氧管和头皮针管插入气管导管口给氧各8h,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吸痰时吸氧管取出放在盖纱上,头皮针管在气管导管内不取出,连续监测患者的SpO2。结果两种方式给氧后1、4、8h的SpO2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痰过程中的SpO2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皮针软管代替吸氧管插入气管导管口用于气管切开给氧可以达到与吸氧管相同的氧疗效果,并且在吸痰过程中不会降低SpO2,经济方便,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和经济紧张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切口在常规切口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切口氧疗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时间大于1个月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切口护理,观察组按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方法加切口氧疗。采用组间对照的方法,进行切口感染率的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切口采用氧气疗法,使切口改变无氧环境,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氧气疗法是危重病人救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经气管插管氧疗是临床最常用的给氧途径。成人病人氧疗时可将一次性鼻塞前面剪去,放入气管插管中,忠儿由于气管插管较细,一次性鼻塞前面剪去也相对较粗。在临床实践中将一次性头皮针应用在小儿气管插管氧疗中,经121例患儿的应用,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外科危重气管切开的病人都需要持续吸氧。鼻塞式一次性给氧管给氧时,需用无菌剪刀剪下鼻塞式接头后和一次性头皮针的大头连接,而头皮针的另一头剪下平针后放在气管切开3cm~5cm处。这种方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麻烦,也增加了给氧管和头皮针分离的机会,使病人缺氧而出现生命危险。现介绍一种适用、方便且减少给氧管和头皮针分离机会的替代方法。使用时无需剪下鼻塞式接头,而是直接将鼻塞式接头套住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危重气管切开的病人都需要持续吸氧。鼻塞式一次性给氧管给氧时,需用无茵剪刀剪下鼻塞式接头后和一次性头皮针的大头连接,而头皮针的另一头剪下平针后放在气管切开3cm~5cm处。这种方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麻烦,也增加了给氧管和头皮针分离的机会,使病人缺氧而出现生命危险。现介绍一种适用、方便且减少给氧管和头皮针分离机会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霞  王宏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491-491
气管切开病人在舱内吸氧所需的治疗氧罩价格昂贵。为降低病人费用 ,我们根据气管套管型号的不同 ,利用输液后的液体瓶塞作为氧舱吸氧“Y”型管与气管套管的连接物。具体做法如下 :将液体瓶塞盖中央取一圆孔 ,直径不超过瓶塞内口。将瓶塞边缘翻起 ,使其呈漏斗状后将氧舱吸氧用的“Y”型管直接套入皮塞内口 ,而后将皮塞边缘翻下包住“Y”型管口 ,再将其与病人的气管套管相接。因皮塞完全紧包“Y”型管口以及气管套管也正好能插入皮塞中央圆孔 ,所以使其连接较紧密 ,且因皮塞为橡胶质地密封性好 ,因此确保了病人在高压环境中吸入纯氧 ,降低阻…  相似文献   

13.
郑坤 《护理研究》2006,20(9):2415-2415
气管切开病人机械通气时通常将插管直接与呼吸机直角型接头相接,气管插管随翻身、呼吸机及管道的活动易发生移位或脱出.不仅给病人带来机械刺激,而且危险性大。为此,从2003年4月起将螺旋软管应用于50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病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钟顺红 《全科护理》2012,(16):1475-1475
神经外科危重气管切开的病人做检查时很多,且大多数需要吸氧。外出时用氧气袋给氧,前端连接鼻塞式一次性给氧管时,需用无菌剪刀剪下鼻塞式接头,一端给予夹闭,另一端放在气管切开4cm~5cm处。这种方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麻烦,也增加了成本。现介绍一种经济、适应、方便的替代物:一次性吸痰管巧用给氧管。1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切口氧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切口在常规切口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切口氧疗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选择气管切开时间大于1个月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切口护理,观察组按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方法加切口氧疗.采用组间对照的方法,进行切口感染率的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对切口采用氧气疗法,使切口改变无氧环境,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管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金美  慈静 《现代护理》2001,7(12):56-56
气管切开的病人 ,为保证呼吸道湿化 ,最好持续滴入湿化液 ,每分钟 3~ 5滴。以往我们采用去掉头皮针针头的硅胶管 ,为气管切开病人做持续气管湿化 ,有以下缺点 :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易将湿化管喷出 ;影响吸痰。吸痰时需取出 ,易污染 ,且不利于吸痰时的充分湿化。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制作了新的气管湿化管。1 制作及使用方法将输液器插入配好的 2 5 0ml湿化液内 ,排气后 ,把头皮针针头从中部弯曲 90°,然后取下针头外塑料套管 ,将针头放于气管内套管内 ,弯曲部分卡于管口边 ,使针头紧贴气管内套管内壁 ,用胶布将头皮针针柄固定在内套管外…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多功能气管切开插管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其气道护理非常重要。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氧疗、充分的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排痰、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目前,国内对气道开放而未使用呼吸机病人的给氧方法主要有3种,即鼻导管给氧、人工鼻给氧和自制氧气罩给氧。气道湿化常采用湿化器湿化、气道内直接滴注湿化(输液管持续滴注、持续泵注法、间断推注法、雾化湿化)。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病人由于气管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导致水分蒸发明显,出现气管干燥甚至痰痂。若选择定时为气管湿化,则可能导致短时间内注入湿化液过多而引起呛咳,甚至有窒息的危险。选择输液器进行气管持续湿化,不仅可以避免大量湿化液冲击气管所引起的呛咳,而且可以让气管保持持久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多数医院气管切开患者吸氧采用普通吸氧管,未普及气管切开专用吸氧管。普通吸氧管管径较粗,影响二氧化碳的排出及氧疗效果,笔者探索了一次性静脉输液针针帽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导管的连接,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不同浓度氧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 L/min、6 L/min、7 L/min分别为2 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 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