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8例危重症患儿均有呼吸衰竭和多脏器衰竭,均应用呼吸机治疗,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效果,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结果:8例危重症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护理对成功救治此类患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与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有效的呼吸道管理,病情观察,做好消毒隔离,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结果:患儿转危为安,无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良好转归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3.
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是H1N1病毒侵袭肺脏而产生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咳嗽,痰多,胸闷,口唇发紫,甚至出现重症肺炎及呼吸衰竭等。据文献报告,孕妇患肺炎时,流产与早产的发生率会增高,并且会因产后休克、毒血症及产后心力衰竭而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1] .重症与危重症甲流患者往往均合并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继而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我院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4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干预40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9岁,以孕34^+3周,胸闷、气短6d,加重伴发热、咳嗽、咳痰3d于2010年1月1日11时收住院。T38.2℃,P120次/min,R40—58次/min,BP135/73mmHg,SPO2 89%。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烦躁,急性面容,口唇发绀,呼吸频率快。查体:双肺闻及哕音,右肺可闻及痰鸣音。血气:pH7.463,PCO2 23.9mmHg,PO2 56mmHg, 相似文献
6.
7.
总结9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重视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9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不仅见于婴幼儿和有原发基础病的儿童,也可见于体健的年长儿;常合并细菌、真菌、支原体、或其他病毒的感染;均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好转后短期内随诊未留有后遗症。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患儿早期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积极的治疗有利于阻断和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主要治疗措施及转归,以期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8例危重症甲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指标及转归。结果:APACHEⅡ评分(19.0±7.8)分;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病例血小板较治愈及好?±停é?=8.000,P<0.05)。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均死亡;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5例因无创机械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例在有创机械通气时并发气压伤,均死亡。结论:危重症甲流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对危重症甲流患者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出现呼吸衰竭须机械通气者,建议直接采用小潮气量、低PEEP的有创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因反复发热伴咳嗽1周,于2009年11月25日21:50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患者入院前1周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8.6 ℃,伴咳嗽,咳痰,由少量黄白粘痰转为血性痰,伴胸闷气短,无胸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表现,制定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66例甲型H1N1流感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对66例甲型H1N1流感的护理效果观察,此套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甲型H1N1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死率较高。该重症及危重症病人由于被封闭式隔离治疗及受疾病威胁,心理上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着疾病的康复。我们在保证各项治疗的前提下,通过针对性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住院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2例患者早期均有轻度的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咳痰,第3~4天病情加重,气促明显,原有基础疾病症状显著。后期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以呼吸功能不全出现较早,且严重。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淋巴细胞比率减低,肾功能、凝血指标异常。X线胸片两肺均有广泛受累。结论有基础疾病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易发展为危重症病例,病死率高。对易发展为重症的高危人群,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方法: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专题调查表,收集城关区9~12月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调查的76例病例中,重症22例,危重54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21.05%.妊娠期妇女5例,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5例,慢性肾脏疾病1例,慢性肝脏疾病4例,神经系统疾病1例,免疫抑制剂5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14例,合并3种以上疾病6例,无基础疾病26例.职业分布以农民、离退人员、干部职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35.53%、13.16%、13.16%、11.84%、10.53%.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为主.结论:高危人群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重点.28.95%的病例住院期间感染甲型H1N1流感.故要求要进一步做好院内感染工作,通过减少患者的探视人数、时间,加强病房的消毒等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病率.32.89%的患者是由周边县区转入省级医院治疗.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警惕性,以免延误病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报告
患者,男,31岁,身高172cm,体重120kg,体重指数40.56。主因5d前突然畏寒、高热39℃,干咳、肌肉酸痛、乏力,当地诊所“先锋V号、地塞米松”输液2d,症状无好转,咳嗽、发热加重,用退热药体温下降后又复升至39℃,2d前咳粉红色血痰,每日约20ml,当地医院胸部CT示双肺感染,又以“先锋霉素、激素”治疗2d,体温无明显下降,并出现呼吸困难、血痰增多。于2009年12月24日入住我院感染科。既往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无其他病史。无发热及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 相似文献
17.
18.
资料与方法2009年9~11月收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1.3岁,学生18例,干部1例,孕妇1例,无职业者5例;输入性1例(为外地打工人员到本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总结11例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2月7日收入笔者医院隔离ICU病房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危症的1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11岁,年龄中位数为3岁,4例有基础性疾病(4/11),出现呼吸系统重危症多见于5岁以下,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在4岁以上;发病后至入院时间为2~7天,住院至入ICU时间为1~3天,其中4例并发重症肺炎,3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并发脑病、脑炎,其中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及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4例行机械通气,4例降颅压处理.10例好转或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有基础疾病及5岁以下是儿童发生重危症的高危因素,重症肺炎、ARDS多见于5岁以下,而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者多见于年长儿童(>4岁),早期给予奥司他韦、呼吸支持、降颅压、抗细菌感染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是降低重危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