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1996年以前,5/8例应用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治疗,仅1例缓解,4例死亡,1997年后,3/8例采用血浆置换(PE)加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治疗,3例缓解,结果:随访1-3年,2例健康,1例复发,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TTP为多系统损伤的严重疾病,PE是TTP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3.
4.
1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因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诊断较为困难,现结合文献对我院1990~2003年问诊治的10例TTP患者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方法 :报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例的诊断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就诊未及时治疗死亡。治疗的 3例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首选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常规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抗血小板药物。开发特异的重组基因治疗药物 ,将有可能成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胡志华,王学文,应江山,钱晓萍,季大玺,季曙明患者女,45岁,以头痛发热1个月,意识障碍10天,于1993年6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6月3日出现头痛,口周及双上肢麻木,发热38~39℃,头颅CT平扫无异... 相似文献
7.
8.
9.
血浆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急性溶血危象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例埃文斯(Evans)综合征、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危重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采用血浆置换(PE),其中8例较快地控制溶血,改善症状,血液学恢复。长期随访预后较好。讨论了PE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机理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TTP)病死率极高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 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1月收治的 8例患者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例患者均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确诊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5例 ,年龄 1 3~ 60岁。8例均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发热 ,其中 6例有精神神经症状 ,6例伴有肾脏损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 Hb平均数为 64( 63~67) g/L,网织红细胞平均数为 1 6.5 % ( 8. 6%~36% ) ,WBC平均数为 7.8× 1 0 9/L,PLT平均数为 2 5× 1 0 9/L( 1 4~ 46× 1 0 9/L) ,血涂… 相似文献
11.
葛仁英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4,30(3):251-254
摘要 目的:分析4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及转归,为临床提高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23例)及死亡组(1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血浆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并通过计算普拉斯米克(PLASMIC)分数预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减少的精确度。结果:42例患者中,男16例(38.1%),女26例(61.9%);中位发病年龄62岁,平均(56.1±16.3)岁。 23例(54.8%)表现为“三联征”,18例(42.9%)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计数(11.92±9.30)×109/L;间接胆红素(32.85±29.17)μmol/L、肌酐(110±69)μmol/L、乳酸脱氢酶(955±666)U/L。18例患者有ADAMTS13活性检查报告,其中酶活性<10%者16例(88.9%)。24例患者(57.1%)予以大剂量血浆置换,存活17例(70.8%);18例予以输注少量新鲜冰冻血浆或无血浆治疗,存活6例(33.3%)。PLASMIC评分6~7分33例;6~7分对预测ADAMTS13活性降低的准确性为88.9%。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肌酐水平更高(P均<0.05)。结论:大部分TTP患者会表现为三联征,ADAMTS13活性检测对TTP的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无条件时可使用PLASMIC评分进行早期拟诊。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降低TTP患者的死亡率,无条件者可输注少量新鲜冰冻血浆治疗。 相似文献
12.
血浆疗法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文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6):572-575
1966年血浆疗法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治疗之前TTP患者死亡率>90%,自1991年始血浆置换治疗(plasma exchange,PE)成为TTP的首选治疗后,死亡率减至10%~20%[1,2].本文简要综述血浆疗法治疗TTP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1.1病史 患者女性,41岁,因“不规则发热21年,肾功能减退、无尿伴贫血10日”于2003-10-22入院。 相似文献
14.
许琳蔚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2,28(4):285-288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治疗方式分为3种:支持治疗(成分输血、静脉免疫球蛋白等)、血浆置换、美罗华/硼替佐米联合血浆置换,利用 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对生存有独立影响的因素。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52.6%),女性18例(47.4%),平均年龄(47.7±17.5 )岁,存活及死亡各19例(50%)。生存组患者的年龄较死亡组小(P=0.03)。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时间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血浆置换组及美罗华/硼替佐米联合血浆置换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支持治疗组(P=0.034, P=0.008),而前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治疗方式、乳酸脱氢酶水平可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以血浆置换为基础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提高TTP患者的生存率,年龄较大或乳酸脱氢酶增高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的初步探讨(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5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4例具典型的的五联征,仅1例缺乏肾损害。本病最具特征的是外周血清中出现多数破碎红细胞。讨论了血浆置换(PE)治疗TTP的主要机理,以及PE结合输新鲜血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TTP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TTP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女性9例。原发性TTP10例,继发性TTP5例;5例继发性TTP中,感染所致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药物1例,妊娠1例。15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障碍、发热及肾脏损害。5例继发性TTP患者以血浆置换(PE)和病因治疗为主,均治愈。10例原发性TTP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6例治愈,1例复发,3例死亡。结论:TTP的治疗应强调PE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非典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TTP患者初诊时均无典型五联征,但均具备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二联征。诊断确立后予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6例有效。1例死亡。2例复发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均完全缓解。结论:TTP患者早期快速诊断、经确诊立即应用血浆置换对降低TTP患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联合糖皮质激素及CD20单抗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TTP患者的病死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3例继发TTP患者,诊断明确后给予血浆置换、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1例治愈,2例死亡,其中1例复发后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行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是提高TTP治疗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较为罕见,易被误诊、漏诊.该病起病多急骤,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致死亡.2011年2月以来我院连续诊治TTP共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