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重点集中在社区护理、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这在老年慢性病的全程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医养结合老年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实施方法,结合中医养生内涵及老年养生特点,从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教育、中医养生与调理四个方面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在医养结合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对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健康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成都地区社区老年人中医体质现状与慢性病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9年4月在成都地区社区医院体检的老年居民4374名,其中患单一慢性病者有1623人,辨识他们中医体质并调查其慢性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单一慢性病种的1623人中平和质160人(9.86%),气虚质180人(11.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行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01月~06月老年病科收治的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分析,列为对照组;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护理方法;对我院2012年01月~06月老年病科观察组患者20例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认知行为的恢复情况。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依次为:未根据个体差异作针对性心理护理项目、护士未进行必要宣传,对老年慢性病重视不够、老年慢性病患者角色适应不良。观察组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行为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行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其影响因素实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护理措施,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行为的依从性,有利于认知行为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邓文华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6):137-138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高,患病时间长,可表现为各种症状,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传统中医独特的调理方法,从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中医药物及中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患者实施全方位调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消除症状,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治则。根据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调理脾胃不仅可应用于消化、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而且对各种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以及手术后的调理,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临床医师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调理脾胃的各种治则和方药,则在临床诊治方面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调理脾胃包括的内容较广泛,根据脾胃脏腑辨证的虚实寒热及其所演变的各种证候而拟定相应的治则和方药,更为数众多。本文仅就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基本指导性的观点探讨如下:一、祛邪与养胃气兼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机构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实践研究。方法根据目前社区卫生机构老年人口慢性病现状,以当地的社区机构老年慢性病管理为对象,研究目前社区机构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的实践探索。结果对目前的社区卫生机构老年慢性病管理进行有效梳理整合,逐步完善我国的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体系。结论将社区卫生机构老年慢性病管理提到重要的位置,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机构老年人口慢性病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新都区5060名65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老年人的体质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为老年人群疾病防治、中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并研究开发出中医体质辨识问卷调查手机APP.结果 本调查研究显示,平和质2760名(54.55%);8种偏颇体质2300名(45.45%).偏颇体质患者中痰湿质862名(17.04%)、阴虚质406名(8.02%)、阳虚质367名(7.25%)和湿热质303名(5.99%)为此次调查老年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不同体质老年人群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常见慢性病人群体质类型构成不同(P<0.001).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成都市新都区老年人群的体质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及5种常见慢性病人群体质类型构成.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使其改善偏颇体质,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刁贺  李香玉  何欣  李波  陈瑞 《黑龙江医学》2019,43(12):1556-1558
综述国内外有关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以及相关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一致感干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虐待倾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402人,采用中文版照顾者虐待老年人评估量表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70%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存在虐待倾向,影响因素涉及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两方面,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照顾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照顾时长、是否与老人同住等方面.结论 应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受虐问题,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减轻家庭照顾者压力,降低虐待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病对老年因病支出型贫困影响及其城乡差异,进一步探讨慢性病致贫机制,为有效防范老年慢性病贫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慢性病患者基本情况,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法探析慢性病对老年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结果:城镇老年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38例75岁以上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指导,从而建立有效方法,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保证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确服药。结论: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胡铮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5):875-878
加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对基层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健康长寿,有助于推动构建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有助于打牢基层社区健康根基.制约基层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健康服务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面向基层社区的护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还不健全;面向社区一线的老年慢性病护理健康人才缺口还比较...  相似文献   

14.
膏方是传统中医8大剂型之一,其在对慢性病、体质偏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膏方的中医治未病多局限于一年中的冬季时令,其他时间则很少重视膏方的治未病理念。谢胜主任医师将体质学说、运气理论、心身医学、温补学说、四季养生、饮食调理等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冬病夏治用膏方的治疗理念,在专科专病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梁鸽  谢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37-1440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家庭、养老机构、医院分层便利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516例, 采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意愿问卷、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最高(53.3%)。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长期照护地点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问卷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最高;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场所的主观需求意愿不同。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远高于一般老年人群。目前,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对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关注及城乡比较研究较为有限。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为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太原市的2 504例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行为因素、慢性病数量及抑郁状况。采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估抑郁状态。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2 50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占55.39%(1 387/2 504),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占44.61%(1 117/2 504),城市和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经济来源、与子女关系、与配偶关系、吸烟情况、体力活动水平和慢性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抑郁状态的检出率为37.02%(927/2 504),且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45.66%,510/1 117)高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30.06%,417/1 387)(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子女关系、与配偶关系、体力活动水平是城市和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的共同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患慢性病数量是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主要经济来源是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实际干预中要考虑城乡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山东省2129名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出现问题的比例为78.25%,有32.93%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达不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标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状态、体育锻炼、健康体检及医疗保健服务接受情况是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职业、独处时间、睡眠质量、慢性病患病数量、体育锻炼、医疗保健服务接受情况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出现困难比例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进行健康管理时应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躯体、心理健康情况,综合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抑郁问题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008年4月14-27日在北京市月坛社区汽南、复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60岁)共25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57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为24.51%(63/257),其中有4例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并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自我健康评价"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所有抑郁症状中,"失眠"的就诊率最高,为50.58%(130/257).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需求分别为65.37%(168/257)、56.81%(146/257).结论 抑郁是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且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抑郁情绪缺乏认识,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较大.应加强社区对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改进社区心理卫生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老年慢性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逐年增多,继发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困难,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老年慢性病者的生命,因此,老年慢性病者预防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部分学者对老年人使用抗生素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及老年慢性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报道了老年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易感特点、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在预防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针对老年慢性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预防对策较少,本研究的预防对策内容如下:①给老年慢病者肌注肺炎疫苗每3年0.5 mL、流感疫苗每年0.5 mL,增强机体免疫力.②控制慢病症状,减少住院次数,根据血培养、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菌药,宜小剂量配双黄连等中药使用,用药7~10 d停药.③加强口腔、咽部护理,使用0.3%碳酸氢钠盐水含漱.采用本预防对策能有效预防老年慢性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能减少住院次数,缩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老年慢性病对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