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10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不良反应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分别占其中的36例和30例;不良反应累及人体11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9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和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静  陶春平  邓立新 《海南医学》2009,20(11):121-122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合理临床用药提供对策。方法对9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不良反应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分别占其中的35例和36例;不良反应累及人体9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静脉炎等。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38~58岁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率主要以神经系统(31%)、消化系统(20%)和循环系统(18%)为主,疫系统(10%)、泌尿系统(6%)和血液系统(4%)发生率较低;38~58岁年龄段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其他依次为>58岁年龄段、18~37岁年龄段和<18岁年龄段.结论:临床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考虑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而能更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现状,总结合理用药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对产生不良反应患者总结分析,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用药、服用诺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P0.05),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P0.05),临床恢复较快的年龄在20-40岁(P0.05)。结论: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服用药物类型、年龄、服用方式等有关,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综合条件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孔令波 《中外医疗》2016,(25):129-1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完善临床用药方式,提高院内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整群选取保康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14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做重点分析,以提高院内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完善院内用药方式。结果14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共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共36例,占24.32%;加替沙星42例,占28.38%。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头晕、瘙痒、呕吐、头痛、皮疹、静脉炎等,涉及人体11个系统。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极广,但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完善院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监控和管理方法,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量和使用方法的精准度,是降低院内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合理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86例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年龄超过60岁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给药方法,左氧氟沙星药物及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和给药方法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呼吸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科学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重视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提高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32例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ADR所涉及药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32例ADR共涉及5个系统,其中涉及皮肤、消化系统的患者较多。结论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首选口服给药、常规剂量,及时判断和处理ADR,注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便采取措施,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 对18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不良反应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杀星和加替沙星分别为81例(44.50%)、45例(24.72%)和38例(20.87%);不良反应累及人体10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9例(37.9%),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分别为42例(23.1%)、23例(12.6%).结论 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大于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为59例(45.7%)(P<0.05);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85例(65.9%)(P<0.05);过敏反应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症状的患者(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科学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29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玉英 《华夏医学》2006,19(6):1181-1182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给药方法、合并用药可能有相关性;其出现时间主要集中于用药过程前30min;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生、药师应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67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涉及的人体系统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672例不良反应中涉及的药品包括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等共计11个品种,涉及人体11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静脉炎.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规律,合理地应用该类药物。方法对13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据榜首,其中左氧氟沙星、环丙杀星和加替沙星分别为61例(46.9%)、36例(27.7%)和24例(18.5%),氧氟沙星9例(6.9%)结论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589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患者,对其发生的不良反应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结果589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209例(35.5%),涉及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累及人体65个系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烦躁、头痛、头晕等症状,均在停药几天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应用时应充分了解其不良反应机制,加以监测,合理用药。氟喹诺酮药物中,N1、C5、C7、C8取代基与不良反应的程度相关;C2的H、C6的F均不可取代,与抗菌药效关系密切,与不良反应无关;C3、C4与DNA螺旋酶结合,也与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本院收治的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5例,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除1例为口服给药外其余均为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半小时内。结论为减少氟喹诺酮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与其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同用,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做到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集的氟喹诺酮类抗茵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175例,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身体各个部分,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用药2~7d患者出现ADRs的症状占总ADRs的54.9%。结论:应关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文慧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91-1792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讨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间12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7.3%,其次为加替沙星(24.6%),环丙沙星(19.0%),氧氟沙星(12.7%),洛美沙星(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组织,共占72.2%,其次为呼吸系统(11.9%),泌尿系统(11.1),心血管系统(4.8%)。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需得到重视,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症,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加强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探讨用药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8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原则。结果:8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64例轻度不良反应、19例中度不良反应、2例重度不良反应;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左氧氟沙星37.65%、加替沙星24.71%、环丙沙星18.82%、氧氟沙星11.76%、洛美沙星7.06%;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消化系统28.24%、神经系统23.53%、皮肤组织20.00%、呼吸系统11.76%、泌尿系统10.59%、心血管系统5.88%。结论:盲目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临床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翠环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94-3095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2010年1 000例患者应用抗菌治疗的病历资料,分析抗菌药物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频度、细菌耐药率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有50%的患者在进行抗菌治疗时使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有40%的患者使用了左氧氟沙星,有90%的患者采用了联合用药的方式,另外还存在约7.2%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现象.有55例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临床不良反应症状.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其他抗菌药品不能比拟的较广的抗菌谱,临床应用较广泛,但也有其相应的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时要时刻注意观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140例住院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评价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我院2003年3—5月份的出院病例140份,对病历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或规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相关,控制用药时间可以降低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刘云霞  宋志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87-4787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喹诺酮类药物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多,可累及人体多个系统。结论:临床医生在关注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