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完成OPCAB9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于特制胸骨牵开器和配套的冠状动脉固定器。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果:OPCAB安全可行,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下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监护的要点。针对手术的致死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方法,以避免体外循环对冠心病高危因素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行OPCAB,其中69例伴有冠心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血管病变主要涉及左、右冠状动脉各分支。结果 手术死亡1例(1.4%),手术转换2例(2.9%),移植血管失功1例(1.4%),术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4例(5.8%),肾功能衰竭1例(1.4%),胸骨感染1例(1.4%),24小时内拔除气管内插管68例(98.6%),接受输血17例(25.O%)。术后随访56例,随访时间1—13个月,死亡2例,心绞痛复发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例。术后无脑血管意外、再次手术止血、室性心律失常、下胶切口感染和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随访病例中14例做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仅1例移植血管狭窄大于50%。所有乳内动脉血管桥均通畅。结论 对某些具有冠心外科手术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OPCAB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然而,这种技术较适用于冠状动脉解剖条件较好的病例。远期结果需要长期随访进一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国内广泛开展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摆在我国心外科医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近期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8例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们完成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8例中男 13例 ,女 5例 ;年龄 5 5~ 71岁。约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 1 5 %。两次手术间隔3个月~ 9年。双支病变 2例 ,3支病变 16例 ,其中包括左主干病变 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5 3± 0 2 1。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部存在桥血管堵塞 ,其中单纯静脉桥堵塞 16例 ,动脉桥堵塞 2例 ;10例伴…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是指应用药物和特殊手术器械以减弱跳动心脏的动度而进行冠状动脉旁路  相似文献   

7.
探讨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监护的要点.针对手术的致死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探讨其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5例OP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个月,无死亡,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OPCABG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院共完成OPCAB47例,其中单支血管病变3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39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150支,平均每例3.2支。 结果 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6±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36小时,31例患者未输血,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5例,出血、二次手术3例,二次气管内插管2例,术后1个月切口感染2例,胸骨骨不连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14天。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应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及术前所用药物,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CABG)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的临床的原因,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期间546例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CABG的临床资料,对术中需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的患者(off-pump转on-pump组,24例)与同期顺利完成off-pump CABG患者(off-pump组,522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行off-pump CABG中,24例患者因心室颤动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改变术式。Off-pump转on-pump组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6.7%(4/24),明显高于off-pump组[16.7%vs.2.7%(14/5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OR=3.142,P=0.004)、急诊CABG(OR=1.571,P=0.01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90%(OR=1.922,P=0.024)为off-pump转为on-pump的危险因素。结论Off-pump紧急转为on-pump时死亡率明显增高,对同时合并有右冠状动脉狭窄≤90%、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等高危因素行off-pump CABG时,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孰优孰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很大的进展。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技术难度大;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可以提供较好的血管吻合条件,仍被广泛采用。现将对两种手术方法的移植血管通畅率、死亡率、炎症反应、凝血与抗凝的影响、器官系统损伤、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式转换等方面的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对高龄(≥70岁)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2月至2006年2月在我科接受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on-pump组和off-pump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围术期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的测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d和第3d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值、术后1~3d动脉血氧分压值、术后第4~6d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0)、一秒率(FEV1.0/FVC%)等on-pump组均低于off-pump组(P<0.05),术后平均带气管内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on-pump组长于off-pump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off-pump CABG较on-pump CABG术后早期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相关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对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龄28.0~79.0岁,平均年龄67.2岁。典型心绞痛5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1例,Ⅲ级339例,Ⅳ级5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1例,2支病变87例,3支病变590例,合并左主干病变20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52例。择期手术687例,急诊手术11例。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2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术中取左乳内动脉6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5支,左桡动脉229支,右桡动脉81支;全动脉化12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0~127h,平均11.5h。应用"快通道"技术在手术室清醒并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回ICU3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8例(术前置入1例,术中、术后置入27例)。择期手术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鱼精蛋白过敏2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给予补充电解质、应用抗心律失常(盐酸胺碘酮)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术12例;出院时心绞痛消失511例,缓解20例。随访415例(62.03%),随访时间1个月~8.2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伤1例,原因不明1例。心绞痛消失317例,复发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9例(65.29%),Ⅲ级142例(34.46%),Ⅳ级1例(0.24%)。结论结合中国人的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证和优化外科手术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网膜右动脉(RGEA)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3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RGEA行OPCAB治疗,根据在OPCAB中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RGEA组:38例,男36例,女2例;年龄65.87±6.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及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治疗策略。方法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6206例,从中选取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1153例,其中男889例(77.1%)、女264例(22.9%),年龄45~78岁。统计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并对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提出治疗建议。结果全组6206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1153例,闭塞率18.6%。11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3例,病死率1.1%。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2.9%),包括脑梗死、少.中量胸腔积液、胸部伤口愈合不良,经相应的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110例,随访率97.4%,失访30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7年。758例心绞痛症状消失,352例心绞痛症状缓解。随访期间586例术前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检查显示桥血管通畅程度良好,且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扫描检查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肌供血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本组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为18.6%,要想获得较好的疗效,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近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239例患者在发生AMI后14~27(20.55±3.91)d行OPCAB(AMI组),术前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2±6.24)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7±0.04)ng/ml;将同期406例无心肌梗死史的OPCAB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 d AMI组死亡率为2.51%(6/239),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导致下肢缺血、坏死1例,肺部感染合并休克1例。AMI组患者术后应用多巴胺明显多于对照组(61.51%vs.37.44%,P=0.001),术中/术后行IABP亦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引流量及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均多于对照组[(385.18±93.22)ml vs.(316.41±70.05)ml,P=0.022;(373.68±69.54)ml vs.(289.78±43.33)ml,P=0.005],但两组二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81%vs.8.62%,P=0.038)。AMI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vs.1.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时间[(2.01±0.95)dvs.(1.78±0.98)d]和术后住院时间[(10.33±4.16)d vs.(9.89±4.5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随访211例(88.28%),随访时间(2.89±1.02)年;失访28例(11.72%)。随访期间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4例;1年生存率为97.63%,5年生存率88.15%。结论在AMI发生2~4周、待CK-MB和cTnI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后,行OPCAB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借助瑞克Ⅲ心脏固定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共有49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加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术。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不同,将49例患者分为两组,持续性房颤组(A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6.7±7.5)岁;阵发性房颤组(B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60.2±10.5)岁。房颤病程为(9.4±6.0)个月。冠状动脉狭窄85%~100%。术后随访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房颤是否再发。结果无术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当天有81.6%的患者(40/49)转为窦性心律或交界性心律,18.4%的患者(9/49)仍为房颤心律,未出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全组搭桥139支,平均2.8支。住院时间10~15(12±3)d。出院时患者维持窦性心律34例(69%),其中A组9例(64%),B组25例(7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39例(80%),其中A组10例(71%),B组29例(83%);术后12个月窦性心律44例(90%),A组11例(79%),B组33例(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瑞克Ⅲ心脏固定器,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房颤消融手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