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及分析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并发症。方法 对1999年4月~2000年12月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住院的21例患,前瞻性地研究了PTSMA治疗的疗效,同时严密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中共有20例接受了PTSMA治疗,其中19例行单纯PTSMA,1例同时行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20例患行PTSMA均获得成功,治疗效果显。20例患在术中有3例发生心室颤动,术后1例发生心室颤动,即刻电除颤均成功转复;17例出现束支传导阻滞(60%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一过性。术后1例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2例为持续性,并于2周后安装了永久起搏器。本组无室间隔穿孔、酒精遗漏致前降支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TSMA只要病例选择恰当,靶血管选择正确,术中严密监测,导管操作熟练规范,则手术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心脏超声声学造影(MCE)介导下行PTSMA治疗的60例HOCM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随访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54例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较术前下降》50%,6例下降》30%但《50%,PTSMA成功率100%;术后随访2周~6年,平均2.5年,5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1年死于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无一例需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结论PTSMA治疗HOCM近期及中期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8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1999年9月至2010年7月采用Sigwart法为84例有症状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PTSMA治疗.在心脏超声的应用、消融操作、压力监测、疗效评价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共用无水乙醇0.6~9ml,分别消融1~5支前间隔支血管,在心肌声学造影(MCE)指导下大部分病例行室间隔基底部全层心肌的多间隔支消融.术后即刻导管测左室流出道压差84例均较术前下降>50%.随访8周到11年,79例患者超声指标和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患者随访期间症状复发;2例随访期间开始半年和4年症状和超声指标进行性改善,1例术后1年半后死于扩张型心肌病,1例术后4年死于脑中风.术中2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1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短暂室性心动过速,5例出现前间隔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其中1例伴有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CE指导下经皮腔内室间隔多间隔支心肌消融术治疗HOCM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完成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 ,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 1例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未见新发Q波 ,QRS时限、QT和QTc间期明显延长 ,Sv1+Rv5显著降低 ,动态心电图随访未见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结论 :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但常为一过性。 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实用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至2017-04在我院住院拟行PTSMA的357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每半年1次的随访资料。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心包填塞、房室阻滞、穿刺动脉通路损伤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果:352例(98.6%)患者成功接受PTSMA,其中320例(90.9%)患者术中即刻获得成功,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97.9±36.9)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即刻为(25.5±18.1)mm Hg。围术期发生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4例(1.1%),术中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127例(36.1%),严重恶性心律失常18例(5.1%),交通支开放14例(4.0%),下肢静脉血栓5例(1.4%),穿刺动脉通路损伤6例(1.7%)。围术期死亡4例(1.1%),包括交通支开放1例、心脏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和药物性肝衰竭继发多脏器衰竭1例。长期随访结果:平均随访(6.2±3.8)年,共有6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为猝死,1例因心房颤动脑栓塞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因直肠癌死亡。结论:PTSMA对有解剖学适应证的HOCM患者疗效确切,在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护的情况下,严重并发症相对不多,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 Hg(50-159mm 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针对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化学消融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和相应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4例患术后均出现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吸收热,动脉穿刺处无1例出现出血和血肿。结论:加强心电监护和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术侧肢体适当制动是术后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02-02-2013-12经导管证实有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的HOCM患者14例,明确适应证后行PTSMA治疗,观察手术前后LVOTG的变化,并分别于术前、出院时及随访期内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所有入选的患者均成功行PTSMA,平均随访(5.2±3.4)年,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一过性房室阻滞1例,完全性房室阻滞植入起搏器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静息状态下LVOTG由术前的(47.07±36.53)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术后即刻的(13.3±8.76)mmHg(P0.01)。与术前比较,出院时心脏超声测得的二尖瓣收缩期前移(SAM)现象比例(78.6%︰21.4%,P0.05)、LVOTG[(45.1±23.6)mmHg︰(25.6±25)mmHg,P0.05]均明显降低;与术前、出院时比较,随访期内心脏超声测得的室间隔(IVS)厚度明显降低[(18.7±2.5)mm、(17.6±2.5)mm︰(14.2±1.3)mm,P0.05];与出院时比较,随访期的LVOTG进一步下降[(25.6±25)mmHg︰(8.8±4.0)mmHg,P0.05];随访期未有新发的传导阻滞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长期疗效明确,且相对安全,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和外科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PTSMA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效果肯定等特点;外科心肌切除术具有左心室流出道疏通确切且彻底、可以治疗合并瓣膜病或冠心病的患者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是以发出脉冲电流带动心脏起搏的一种装置.自1958年10月Ake Senning和Rune Elmquist在瑞典为因三度房室阻滞反复发生晕厥的43岁的Arne Larsson置人世界第一台心脏起搏器后,无数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已经受益.到目前,起搏器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由原来的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对室性心动过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药物难于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心房颤动的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