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民  于艳萍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44-544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一定优势,而且较西医药治疗副作用少,现将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近五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心房颤动的病位在心,其主要症状为心悸、脉结或代,常伴有头晕、胸闷、气短等症...  相似文献   

2.
1995年4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500例,其中8例并发心房颤动,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心房颤动的确诊率、发病率逐年增高,导管消融治疗逐渐成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手段。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有利于改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及预后转归,并可降低复发率。文中对近10年来中医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陈玲  李日行 《中医药研究》2008,6(3):345-34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方法阵发性心庞颤动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加胺碘酮组(Ⅰ组)与胺碘酮组(Ⅱ组),Ⅰ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d加胺碘酮0.2mg/d,Ⅱ组给予胺碘酮0.2趣/d。随访1年,观察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Ⅰ组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改善左房重构。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进行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指数增长,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已有症状的改善,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控制心室率、药物抗凝等,治疗手段十分局限。术后复发和药物并发症的存在使疗效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在预防方面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迄今为止,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了解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对改善其治疗方式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目前发现的炎症、蛋白稳定损伤、钙处理异常、非编码RNA等发病机制与中医药研究发现相结合,分析中医药在心房颤动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易志刚 《新中医》2007,39(6):100-101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促疾、雀啄、晕厥、胸痹等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心动悸”。为了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弘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就近7年来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法治疗心房颤动2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法治疗心房颤动26例张宏吉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东台224200)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笔者积三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以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法治疗心房颤动26例,取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欣舒胶囊治疗心房颤动的长期预后效果,方法:60例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治疗药物选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胺碘酮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欣舒胶囊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年。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脑梗塞与脑出血等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欣舒胶囊治疗心房颤动有很好的长期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为主,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该文介绍温潜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思路,认为心房颤动病机主要为心阳亏虚、肾阳虚衰、虚阳上浮,治疗以温潜为要,运用温潜复律方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化,了解安装起搏器的时机。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房颤动的患者350例,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1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0例。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共321次,白天发生70次,夜间发生251次,恢复后150例出现传导阻滞,30例发生P-R间期延长,12例于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的次数为290次,白天发生35次,夜间发生135次,恢复后有150例为出现传导阻滞,20例患者出现P-R间期延长,10例患者于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发生传导阻滞。结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其心率变化情况,提高传导阻滞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杨素霞 《河北中医》2013,(12):1793-1794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缩窄性心包炎,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病变者,少数见于正常人。2008-2012年,笔者应用益气活血祛风汤治疗心房颤动50例,并与盐酸胺碘酮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90例均为我院内科患者,门诊70例,住院20例,随机分为2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病人发作时间〉48小时的病人,静脉及口服盐酸胺碘酮后观察心电、心率、血压、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口服胺碘酮可有转复心房颤动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中山市南朗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25例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血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房颤动频率少于对照组,且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左心房内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心房颤动频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而且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78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n=39)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39)。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Ⅰ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36/39)、74.36%(2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理想,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44例采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胺碘酮治疗。服用1年,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年期间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15.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4%,对照组为86.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防治消除心房颤动发作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1日—2010年4月31日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488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中以有烟酒嗜好的患者为主,女性患者多伴有神经、精神过敏现象。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很多,但对常见诱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2例)。对照组口服雷米普利(2.5~15)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托)20mg/d。心房颤动发作时均给予胺碘酮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共随访1年。结果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5.73%、C反应蛋白2.71mg/L±0.46mg/L均优于对照组55.30%、4.13mg/L±0.45rag/L;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分别为2.58mm±1.53mm、2.37mm±1.59mm,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C反应蛋水平,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AF的复发及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随机分为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A组)39例和胺碘酮组(B组)40例。随诊15个月。观察2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平均时间。结果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82%和52%,A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用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恢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验案4则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10007)彭海棠主题词心房纤颤/中医药疗法益气补心活血通络心房颤动,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常有心悸、气促、胸闷等症状。房颤的治疗,目前仍有相当的难度。笔者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医学对心房颠动的认识、中药抗实验性心房颠动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颠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效力高、副作用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