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祛邪扶正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祛邪扶正、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为法,随证加减,治疗53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疗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62天,平均21天。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椎基底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口服眩晕宁为治疗组,口服培他司啶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后眩晕程度评级及经颅多谱勒(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益气活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扶正通窍汤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内服扶正通窍汤和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照组42例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和口服地芬尼多片,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通窍汤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活血祛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军  陈欣童 《新中医》1999,31(6):32-32
笔者以活血祛瘀为治法,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为1995年7月~1998年7月本科收治患者。其中女30例,男26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0岁,平均62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0年6月~2005年6月,采用川芎嗪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36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具有典型的发作性眩晕症状,经头颅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存在。其中男性60例,女性76例,年龄42~68岁,平均53岁,患者常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82例,恶心呕吐65例,耳鸣71例,胸闷胸痛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8例;摄颈椎X片122例,正常41例,头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单侧病变82例,双侧54例;伴动脉硬化者62例,颅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30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川芎嗪注射液200ml静点,每日1次,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用舒血宁和西比灵治疗,对照组39例用复方丹参和眩晕停治疗,均治疗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习近10年来的有关文献,发现针刺、艾灸、穴位注射、针刀、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同时认为针灸治疗该病可能通过以下机理: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椎动脉刺激、调节神经体液、双相良性调节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黄迟 《江苏中医药》2002,23(10):39-39
近年来 ,笔者用中药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 5 2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5 2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应的诊断标准 ,并经 TCD及临床确认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应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与用川芎嗪治疗4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285,P<0.01)。结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1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洪俊 《中成药》2000,22(8):558-560
目的:比较血府逐瘀口服液合全天麻胶囊与全天麻胶囊对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进行了71例临床验证,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30例。结果: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2.93%,有效率为92.68%,后者分别为50.00%和83.33%。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1)。在TCD改善方面,两者均有一定疗效,但前者优于后者(P〈0.01)。此外,在改善血流变学方法,前者优于后者(P〈0.05)。无毒副作用。结论:  相似文献   

15.
阳碧发  熊永祥 《陕西中医》2003,24(4):347-347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均为门诊病人 ,并经地市级以上医院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为观察对象。其中男 2 0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45岁 ,平均年龄 62岁 ;病程最长 8年 ,最短 3个月 ;伴颈椎病 1 5例 ,动脉硬化 4例 ,高脂血症 6例 ,骨质增生 30例 ,骨质疏松 2 1  相似文献   

16.
眩晕宁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眩晕宁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比灵胶囊5 mg,每晚睡前服用,拜阿斯匹灵片0.1 g,每晚1次,尼莫地平片20 mg tid po,疗程为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用眩晕宁片3片tid po.全部病人在治疗前后均检查TCD,并记录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6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法德主任医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林芳  李聪智 《新中医》2005,37(6):17-18
王法德主任医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病机是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脑失所荣。治则以发作期平肝熄风、化痰活血为主,佐以补益肝肾;缓解期以补益肝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活血;强调辨病辨证结合。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淑娟  陈静 《天津中医药》2006,23(4):311-31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110例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龄42~76岁,平均59岁。病程最短2h,最长2a。有高血压病史19例,颈椎病史17例,糖尿病史8例,高脂血症或高黏血症史22例。对照组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病程最短1h,最长2.2a。有高血压病史17例,颈椎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脂血症或高黏血症史19例。两组以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脑血管意外,耳源性及其他疾病所致眩晕。1.2辨证分型分为肝阳上元、痰浊上蒙、中气不足、…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 6 0 %以上[1] ,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显示了可喜的前景。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不少医家都从《内经》“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的角度考虑或入手 ,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肝肾 ,标实以风、…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