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75例急性闭合性肝脏损伤的CT征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结果 75例CT平扫发现肝脏明确损伤61例(81.33%),显示肝包膜破口9例(12.00%),肝脏可疑损伤14例(18.67%)。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清晰显示肝包膜破口17例,14例可疑损伤均明确显示为相对低密度挫伤灶,显示率为100%。结论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肝脏损伤的存在并予以CT分级,特别是对肝包膜破裂及肝实质内小的不明显损伤灶的显示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术前诊断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上腹部平扫+增强三期扫描,观察其64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28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出现动脉期异常强化,表现胃壁不规则增厚21例(75.0%),局部软组织肿块7例(25.0%),其中胃窦部肿瘤12例(42.9%),贲门部肿瘤8例(28.6%),胃体小弯侧肿瘤6例(21.4%),胃体大弯侧肿瘤1例(3.6%),胃壁广泛性病变1例(3.6%)。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11例(39.3%),肝转移2例(7.1%),门静脉癌栓1例(3.6%)。结论 64排螺旋CT可显示胃癌肿块大小、形态、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薄层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8s和70s,胰腺期行2mm层厚,螺距1.0扫描,并对胰腺期扫描分别以2mm间隔及5mm层厚和5mm间隔重建.对1cm<病灶<2cm和病灶<1cm在2mm层厚图象与5mm层厚重建图像上显示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并对术前预测和术后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对1cm<病灶<2cm检出率p<0.01,对病灶<1cm检出率p<0.025;术前预测可切除性和不能切除和术后进行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1.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薄层扫描可明显提高小胰腺癌和微胰腺癌的检出率,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肝脏期扫描为临床确定肿瘤是否能够手术切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增强扫描对异位输尿管口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统计1999—2002年收治的16例异位输尿管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为肾发育不良并异位输尿管口,6例为重肾双输尿管并异位输尿管口;影像学诊断方法有泌尿系B超、IVU、SCT增加扫描、逆行插管造影。结果:S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肾发育不良并异位输尿管口8例,5例明确诊断,其中4例IVU未显影;IVU检查重肾双输尿管6例,5例诊断,但未诊断异位输尿管口;逆行插管造影对肾发育不良并异位输尿管口检查9例,5例诊断,2例显示输尿管;B超对积水的重肾双输尿管诊断1例。结论:对于异位输尿管口的诊断,B超只能作初查,逆行插管造影是一种重要诊断手段,但单靠逆行插管造影诊断有一定盲目性,SCT效果优于IVU,尤其是对肾发育不良并异位输尿管口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 3 0例进展期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 ,评价口服水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分期及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① 3 0例胃癌中 ,2 1例以门静脉强化强度为主 ,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螺旋CT对胃癌分型总的准确率为 83 %。③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为 79%。结论 :用螺旋CT对胃癌病例行三期增强扫描 ,其大体分型准确性较高 ,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普通CT。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X线检查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前影像学资料(全消化道钡餐X线造影、CT、B超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中小肠腺癌9例,间质瘤5例,恶性淋巴瘤4例,腺瘤1例,阳性检出比分别为:CT为79%;超声为16%;全消化道钡餐X线造影42%。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和超声,(P〈0.05或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核素显像诊断肝细胞腺瘤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99Tcm-SC和99Tcm-EHIDA联合显像诊断肝细胞腺瘤(HA)的显像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8例HA行核素显像,首次为99Tcm-SC显像,隔日行99Tcm-EHIDA显像,应用兴趣区技术分别计算30min、1h和2h的病灶/正常肝组织(L/N)比值。同时与CT和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全部病人皆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核素显像诊断HA准确率100%(8/8),高于CT和MRI检查准确率(4/7,5/6)。核素显像30min、1h和2h的L/N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素显像是诊断HA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尤其当CT和MRI缺乏典型表现时,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及其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进行双期螺旋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 s和70 s,对比剂用量100 mL,注射速度2.5 mL/s,观察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两期增强情况,根据CT表现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胰腺期和门脉期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的CT值差分别为(44±8.0) HU和(20±12) HU,P<0.01.14例小胰腺癌术前认为可切除11例,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胰腺期胰腺与肿瘤密度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小胰腺癌检出和正确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慢性肾盂肾炎的螺旋CT多期扫描图像。结果本组26例中凹陷征26例,占100%;肾盏变形26例,占100%;肾盏裸露征24例,占92%;肾功能减退26例,占100%。凹陷征、肾盏变形、肾盏裸露征、肾功能减退是慢性肾盂肾炎的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准确的显示慢性肾盂肾炎的特征性的CT表现,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鉴别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和小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肾脏小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小肾癌患者42例,乏脂肪肾错构瘤23例,分析各患者螺旋CT扫描表现,测量肿瘤感兴趣点(ROI) CT值,评价肿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等.结果 小肾癌平扫期ROI CT值为(33.24±10.24) Hu,明显高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9.87±2.8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癌和乏脂肪肾错构瘤皮质期、实质期ROI CT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瘤和乏脂肪肾错构瘤CT影像表现在是否存在钙化、强化是否均匀、肿瘤边缘是否整齐光滑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存在假包膜、肿瘤的强化形式在小肾瘤和乏脂肪肾错构瘤CT影像表现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期ROI 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P<0.05,当以平扫期ROI CT值≤16.19Hu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时,诊断的灵敏度为90.50%,特异度为100.00%.结论 螺旋CT在鉴别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和小肾癌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平扫密度、强化形式等是鉴别诊断中有价值的CT表现特点,测量平扫期ROI CT值对鉴别诊断有比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疝囊充气造影螺旋CT检查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腹股沟斜疝和1例膀胱滑疝患者,实施气腹造影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影像特点,进行术前预判。结果2例腹股沟斜疝清晰显示出卵圆形充气疝囊以及疝囊颈的大小和长度等特征。1例膀胱滑疝见部分膀胱组织突向疝囊内,无充气疝囊显示。所有患者影像结果和手术所见完全一致。结论气腹疝囊造影螺旋CT检查不必待疝内容物充填疝囊后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较传统的液体疝囊造影,敏感性好且干扰少,成像质量高,有助于术前疝分型的规范判别,并有望在早期疝,隐匿性疝等缺乏明确体征患者的诊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不连是骨折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比较为棘手,其早期诊断困难,X线片和二维CT扫描很难拿而客观地显示骨折愈合情况。目前,CT三维重建在骨不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尚缺少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我院自2006年起应用CT三维重建早期诊断骨不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发生机制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方法32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1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成像,9例患者治疗后作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门脉血管软组织肿块影和门静脉癌栓内及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间接征象主要有侧支循环形成及周围肝脏动力学的改变。螺旋CT扫描可以评价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资料,对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足踝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吕冬亮  金晶  谷水君  祝莹  徐斌  邵华  韩琦 《中国骨伤》2011,24(6):522-526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提示足踝部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必要性,以期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31例足踝部外伤病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67岁,平均3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足踝部疼痛,局部肿胀,压痛点固定,压痛明显,活动受限。31例X线检查均阴性,因临床高度怀疑骨折而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螺旋CT检查发现11例骨折,共累及17处。单发骨折6例,多发骨折5例。单发骨折中,外踝骨折1例,距骨骨折1例,足舟骨骨折1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跟骨骨折2例;多发骨折中,内、外踝骨折1例,内踝、跟骨、距骨骨折1例,距骨、足舟骨骨折1例,足第1、2楔骨骨折1例,第2、3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结论:足踝部外伤后X线片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有骨折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可明显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及司法鉴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并与传统X线片及常规CT椎间盘扫描图像比较,以探讨其能否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56例,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6年。将患者的影像资料按X线片、常规椎间盘CT扫描、MSCT容积扫描进行归类,其中X线片127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79份,MSCT容积扫描并重组图像156份。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术后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共同对3种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得出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应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验证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影像片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127份X线片中,能准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有201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64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75.8%。79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中,共检出腰椎峡部裂105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55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65.6%。156份MSCT容积扫描后重组图像共明确诊断腰椎峡部裂324处,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5)。MSCT容积扫描后的重组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通过MSCT容积扫描并运用重组技术能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重组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前超声和螺旋CT门静脉成像(SCTP)检查对诊断门静脉栓塞的准确率.方法 135例肝移植受者在术前分别接受了超声、SCTP以及超声联合SCTP检查,对其中31例怀疑有门静脉栓塞的受者同时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并对受者的门静脉栓塞情况及栓子性质进行初步诊断;以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病肝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门静脉栓塞和栓子性质的诊断标准.将肝移植术前经各项检查得出的门静脉栓塞例数及栓子性质的诊断结果与术中和术后的诊断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术前各项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超声检查对诊断门静脉栓塞的准确率为91.1%(123/135),SCTP检查为86.7%(117/135),超声和SCTP联合检查为95.6%(129/135),联合检查显著高于单一检查(P<0.05).超声造影对门静脉内栓子的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100 %,显著高于超声检查(58.6%)和SCTP检查(73.9%,P<0.05).结论 肝移植术前超声和SCTP检查对诊断门静脉栓塞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更高;超声造影可明确门静脉内栓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术前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术前影像学分期。结果术前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9.2%(95/120),其中对T1、T2、T3和T4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6.7%(10/15)、66.7%(14/21)、84.0%(42/50)和85.3%(29/34)。对于单层胃壁结构和多层胃壁结构,CT增强扫描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9.4%(19/32)和81.8%(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N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3.9%(85/115),其中对N0N1和N2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5%(37/49)、70.3%f26/37)和75.9%(22/29):对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9.2%(107/120)。结论64层螺旋CTi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早期动态观察肿瘤累及侵犯情况、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有望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的检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胆管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82例的临床及CT资料,38例行单螺旋CT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44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11例加做延时扫描)。 结果:不同生长方式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各有其特征性改变,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单螺旋CT与多排螺旋CT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分别为82.4%,97.4%;对病灶侵犯范围评估的符合率分别为52.9%,8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胆管细胞癌比单螺旋CT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