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曾振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4):46-47
<正> 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十二经脉中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即八脉交会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算,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可能产生于元末明初之际,始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称为“流注八穴”。尽管此法有着奇特的疗效,但却难以推广,原因之一是取穴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使用此法 相似文献
5.
刘某,男,43岁,1991年5月29(己亥)日初诊.主诉:慢性腹泻7年伴完谷不化3年.7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致泄泻,每天2~3次,夹有黏液,腹痛.由于失治迁延而成慢性腹泻,每日便溏,纳少,习惯于此而未曾治疗. 相似文献
6.
7.
8.
灵龟八法及针刺治疗先兆流产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灵龟八法针剌法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先兆流产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灵龟八法针刺法和常规辨证取穴针剌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灵龟八法针刺法和常规辨证取穴针刺法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0.0%和60.0%(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0.0%(P<0.05)。两种针刺疗法均可提高先兆流产孕妇血清孕酮(PRGE)和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含量,以灵龟八法针刺组提高较为显著。结论灵龟八法针刺法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和中医理论,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为基础,按照日时干支的数字变易,采用数学演绎,推算人体气血的盛衰,采取按时开穴施治的一种传统针刺方法。它是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古典针法之一。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灵龟八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和一定的科学内涵,现将灵龟八法的近代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耳穴的电学特性及其特异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耳穴电特性及其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和识别病变的方法。方法:用耳穴电特性检测和智能识别微机系统,测定64例癌肿和33例免疫性疾病病例及38位健康人的20个穴位的电位、电阻、电容变量J、K、L,并作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及神经网络识别。用正弦波刺激耳穴,测量其 频率特性。结果:耳穴电特性具有反应癌病变(含食道、胃、肝等癌肿)的特异性和多元性;获得了耳穴的频谱特性;耳穴特异性与生物分子活性密切相关;获得了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识别多元耳穴信息及应用于筛检癌肿的方法。结论:该项研究丰富了耳穴基础理论,对癌症防治和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穴区与非穴区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以探讨腧穴作用特异性的基础.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穴位组(12例)和非穴位组(9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和足三里外侧3~4 mm处,采用捻针手法,分别于针刺前、出针后25 min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析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均能产生广泛的脑功能连接,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小脑悬雍垂、左侧小脑山坡、右侧小脑结节、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等区域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增强,而穴位组双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与后扣带回的脑功能连接强度较非穴位组减弱.结论:穴位和非穴位所引发脑功能连接的脑区大部分相同,但穴位组在脑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上高于非穴位组.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偏头痛针刺选穴疗效分析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偏头痛针刺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针刺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针刺处方72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风池、足少阳胆经和头面部及颈项部,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百会、风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治疗偏头痛可以使用百会、太阳、风池组合,并结合具体情况搭配太冲、阳陵泉等穴位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治疗,两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和VAS及FMA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即时止痛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即时止痛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抑制法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抑制法针刺组采用抑制Ⅱ型手法针刺阿是穴为主穴治疗;常规针刺组穴取环跳、秩边、阳陵泉等,采用传统方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抑制法针刺组有效率为92.5%,常规针刺组为82.5%,抑制法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抑制法针刺组止痛的即时显效率为75.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2.5%(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1),且抑制法针刺组较常规针刺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有较好的即时止痛效果,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