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雁 《眼科学报》2003,19(2):86-8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5例(99只眼)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5个月。观察比较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眼部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低眼压、浅前房、视力下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眼科学报2003;19:86-88  相似文献   

2.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观察组50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眼压控制率: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67.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为94.00%,较对照组63.46%为多(P〈0.001)。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9%。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56例(71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29例(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27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5眼),B组为37%(13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120例142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0例7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5-FU;对照组(B组)60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6.76%(5眼),B组为35.29%(24眼)。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以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为多见。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保持前房深度的手术效果。方法78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透明质酸钠组33例(4l眼)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4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12.20%(5/41),对照组32.61%(15/46),两组比较P〈0.05。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组97.56%(40/41),对照组91.30%(42/46),两组比较P〉0.05。结论维持正常前房深度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包括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及可拆除的调整式缝线。术后观察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33%,经调整缝线后前房深度恢复正常。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9~17mmHg(1mmHg=0.133kPa)。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44眼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机对照4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21.4%(P<0.05);1年后随访61眼(观察组33眼,对照组28跟),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占84.8%较对照组的60.7%为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1年后手术成功率为93.9%较对照组的71.4%为高(P<0.05)。结论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6例(3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2例(38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21.1%(P〈0.05)。随访一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8.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5.8%为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4%,较对照组71.1%为高(P〈0.05)。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