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病理意义.方法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2组,亚低温组(31例)入院10h内实施全身降温,治疗24h、72h、2周后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的含量.并与常温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24h后2组病人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明显升高,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温组(P<0.01);治疗后72h,2组病人血浆ET均比24h时明显下降,但亚低温组仍明显低于常温组(P<0.01);治疗2周后,2组均恢复正常.结论血浆ET水平可望成为判断亚低温治疗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抑制血浆ET增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性,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吴虹  蔡俊杰  方升 《四川医学》2014,(2):183-18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及常温治疗组(n=23).亚低温组接受体温控制在32℃~35℃的亚低温治疗,常温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与亚低温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ICP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和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预后显著优于常温治疗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常温组20例。亚低温治疗均在伤后24 h内实行,肛温维持在33℃~35℃,持续3~8 d。两组患者均在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法判断预后。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明显增高,而植物生存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提示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探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效,方法,将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成二组:选择性脑来低温组22例,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在眠状态下将脑温降至33-35℃,降温3-5d,另设常温对照组23例,予常规治疗,二组均予监测脑温,肛温,颅内压,血压,心率及静脉血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结果:经治疗后选择性脑亚低温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54.5%(12/22),死亡率22.7%(5/22),与对照组相比较(良好率26.1%,死亡率47.8%)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未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5例,观察联合治疗对患者伤后24h、72h、168h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评价其预后。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4h、72h、168h时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明显降低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4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48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d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GOS标准随访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伤后24h内接受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并提高护理效率.方法:入选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两组,亚低温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温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与常温治疗组相比较,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恢复程度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或手术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血红蛋白(Hb)、血浆清蛋白(ALB)、乳酸(LAC)、血糖(BG)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死亡率与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提高脑组织对缺血、低氧的耐受能力,明显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洪武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8):1005-1007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血小板因子4(PF4)的影响.方法 将收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8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PF4含量的测定. 结果 在治疗后48h亚低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0.05),在治疗后48h亚低温治疗组血浆PF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应用重型颅脑损伤时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8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针,伤后第1,3,5,7天采血,用特异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并与对照组(46例)进行对照.结果:第1天,2组病人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明显升高,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3天,2组病人血浆ET均比第1天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5天,2组病人血浆ET继续下降,但两组仍有差异(P<0.05);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浆内皮素的水平,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保护肝肾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每组各49例。常温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5℃,持续2~3天后复温。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重残率均低于常温组,总有效42例(85.7%),死亡7例(14.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组织氧分压(Braintissue oxygen pressure-PbrO2)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重型脑外伤患者42例,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行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天;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监测PbrO2,并对不同时段PbrO2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GCS6~8分)患者于降温前、降温4h时段及复温后的PbrO2无显著差异(P>0.05),但亚低温组在降温24、48、72h时段PbrO2均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与对照组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患者各时段PbrO2无显著差异(P>0.05).亚低温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GCS6~8分)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降低了PbrO2;对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无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疗法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近3年来收治的73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亚低温治疗组(肛温控制在33-35℃)38例,常温治疗对照组35例。早期动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评定其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早期高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疗法用于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开颅手术重型颅脑损伤96例患者(3≤GCS≤8)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2例,常温治疗组44例,比较两组的颅内压、GCS、病死率。结果:(1)颅内压:亚低温组术后24、48、72小时均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GCS评分:亚低温组第7、14、2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病死率: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死亡4例(7.69%),常温组6例(1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尽早予以亚低温治疗,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志恩 《中原医刊》2009,(19):42-4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6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7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34例,常温对照组33例,对两组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明显好于常温对照组,病死率明显减低,未见严重并发症出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减轻继发性损害,提高恢复良好率,明显改善预后,临床未见严重并发症,使用简单、安全、可靠,尤其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按数字随同法分为亚氏温组50例,对照组48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两组病例均测定血清淋巴细胞转化率(LTT)、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并观察呼吸道感染和预后,结果:亚低温组的LTT、CRP、IgA、IgG、IgM、等指标多数正常,对照组的CRP,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急性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稳定和保护作用,并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吴全理  罗大山  韩方华 《广西医学》2001,23(5):1068-1070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激素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把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0例、对照组48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两组病例分别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血糖(BS)、颅内压(ICP)、预后等项目。结果:亚低温组的T3、T4、TSH、PRL等基因正常,而对照组的T3、T4、TSH、PRL、死亡率、恢复良好率等,显著低于或高于亚低温组(P<0.01或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保护和稳定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通路功能的作用,并显著地改善了预后,是临床救治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皮素在颅脑损伤时伤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15例重型和16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24小时内、1周及2周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24小时内两组病人血浆内皮素均明显升高,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伤后1周下降,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2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上可将血浆内皮素作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静脉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方法: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亚低温(33~35℃)和常温处理,测定伤后第3d、7d静脉血中SOD的含量。结果:(1)亚低温组伤后第3d、7d中静脉血SOD含量比常温组有明显升高(P〈0.01);(2)出院时GOS评估,亚低温组预后明显优于常温组(P〈0.01)。结论:亚低温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