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李丽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121-121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侯群.BCS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大球囊扩张是目前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型BCS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1],但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布加综合征行球囊扩张患者进行护理,强调饮食护理、心理疏导,改善脏器功能及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6例均球囊扩张成功,1例并发穿刺部位血肿。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布加综合征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观测了13例混合型布加综合征(B-CS)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洞宇  丁锐 《安徽医药》2013,34(4):398-400
目的探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血管外科收治的43例TASCⅡ分级在B~D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0.4的ASO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1.8%(45/49)。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6例,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3例;随访截肢率5%(2/40),病死率为2.5%(1/40)。结论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性,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作为难治性ASO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1例主动脉—髂动脉支架置入结合股股旁路血管搭桥术,另6例均为累及髂内动脉的分叉带膜支架置入术。结果7例患者腹主动脉瘤均成功隔绝,无中转外科手术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6月CT复查;无支架移位、狭窄变形、内漏,被隔绝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避免了外科开腹手术的缺点,为老年高危患者赢得了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静脉膜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治方法。方法 38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疑为BCS患者行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或/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38例患者中16例球囊扩张成功,19例支架置入,失败3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肝静脉膜型BCS的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放置术。结果 采用PTA Stent治愈2例BCS患者,术中及术后束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PTA和Stent放置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替代临床对BCS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136例,其中男64例,女72例,其中肝静脉阻塞4例,余均为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证实,并进行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PTA)、支架植入术(EMS)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至120个月。结果扩张前静脉狭窄段内径0~6mm(平均3mm),肝静脉内径0~2mm;扩张并放血管支架后,腔静脉、肝静脉内径分别为18~20mm和7~8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心房压力差为18~35cmH2O(1.7~3.43kPa),平均20.3CmH2O(1.99kPa),扩张后压力差消失,134例手术顺利,2例失败。术后118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明显改善,4例肝静脉阻塞病人,2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2例未见明显。12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血管内支架形态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4例肝静脉阻塞在术后半月、2、5、6个月发生再阻塞转为手术治疗,5例下腔静脉阻塞可狭窄术后于6、17、36、96、98个月发生再阻塞转为手术治疗。结论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是非长段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良好治疗方法,但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肝静脉疗效差。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切除加心包补片内支架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后下腔静脉阻塞,尤其伴阻塞远侧血栓型布加综合征的根治术式。结果:本组13例病人,常温下阻断下腔静脉远、近侧,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开通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后,行下腔静脉心包补片加内支架术。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时间54-90个,平均70个月。均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生活水平,正常妊娠3例。彩超示:下腔静脉内血流通畅,支架置放。结论:该术是治疗阶段性下腔静脉阻塞,尤其是伴阻塞远侧有血栓和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BCS是指静脉或临近下腔静脉阻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痛、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等症状,作者对此项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CBA)和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IBT)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行性,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方法 对4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47处病变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2例14处病变,仅以普通球囊扩张治疗;CBA组14例15处病变,主要以切割球囊治疗;CBA+IBT组15例18处病变,以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治疗为主。随访6-8mon,观察终点为观察期间出现心绞痛(AP)伴随同以往相似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MI)、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TLR)、非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等(NTLR)。如无以上情况,则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3组的参照血管直径(RVD)、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AG)、后期丢失(LL)、丢失指数(LI)等参数,并观察其再再狭窄(RRS)的情况。结果 3组的AP、MI、TLR、NTLR的发生率相似,无显性差异(P>0.05);而CBA组和CBA+IBT组的LL、LI、RRS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BA组的AG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并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CBA和IBT均能有效的防治IRS,CBA的疗效似更优于CBA+IB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 (CBA)联合血管内近距离放射疗法 (IVBT)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距支架植入平均 6 7个月、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的ISR患者 36例 ,1组 (2 0例 )用 10mm长、直径与参考血管比为 1 1∶1的CBA ,2组 (16例 )用普通球囊(POBA) ,扩张满意后均放置 4 0mm长的放疗导管覆盖病变处并行照射 ;CAG测量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 (AG) ;随访 4~ 8个月 ,观察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事件 (MAE ,即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的血运重建 ) ,CAG复测MLD及晚期丢失 (LL)、丢失指数 (LI)、再再狭窄 (RRS)率等参数。结果 AG 1组略高于 2组 (P >0 0 5 ) ;MAE发生率 1组 (10 % )显著低于 2组 (18 8% ,P <0 0 5 ) ;LL、LI、MAE、RRS参数 1组 (0 16± 0 2 7mm ,0 0 5± 0 0 1,10 % ,15 % )明显低于 2组 (0 32±0 31mm ,0 11± 0 0 2 ,4 3 8% ,37 5 % ) ,均P <0 0 5。结论 CBA联合IVBT治疗ISR安全、可行 ,其疗效优于POBA联合IVBT。  相似文献   

13.
许杰  王利明 《安徽医药》2015,36(11):1364-1368
目的 评估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其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病变累及下腔静脉者(Ⅰ型和Ⅲ型)69例(74.19%),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者34例(49.28%);肝静脉受损者(Ⅱ型和Ⅲ型)59例(63.44%),肝静脉隔膜形成者15例(25.42%);另有2例患者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有隔膜形成。56例(60.22%)患者存在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39例(41.94%),脾脏肿大73例(78.49%),腹水36例(38.71%),肝脏尾状叶增大8例(8.6%),肾静脉血栓形成6例(6.45%)(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男性4例,女性1例)。结论 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布加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对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诊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我科2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17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水蛭素对治疗脂多糖致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抗凝疗效。方法:建立兔脂多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静脉注射脂多糖的同时分别予生理盐水、普通肝素和重组水蛭素,于注射脂多糖前,注射后2,4,6h检测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并观察心、肺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下降,与肝素组相比重组水蛭素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消耗减少,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程度减轻。所有实验动物血清FDP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模型组心、肝、肺、肾、脾脏可见微血栓形成,重组水蛭素组均未见微血栓形成。结论:重组水蛭素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可有效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8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8例孕妇均抢救成功,无产妇死亡病例;子宫全切除的患者有3例,次全子宫切除患者1例,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患者6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27例,宫内死亡1例,死胎4例,新生儿死亡率为15.62%。患者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有明显区别。在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有着明显改善。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并且有效地将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去除,同时进行有效的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关的对症治疗。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及再次开腹探查时加行B-Lynch子宫缝扎术,对保留子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血管内巨噬细胞(PIM)释放的细胞因子在感染性急性肺损伤(A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仿Morton法灌洗肺血管床,贴壁法分离猪PIM,培养RPMI-1640培养基,予10mg/L脂多糖(LPS)刺激,胸腺细胞增生法测PIM培养液上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乙酰半胱氨酸片抗氧化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重叠综合征(COPD-OSA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平行开放的方法选取某院2008-2010年COPD-OSAS重叠综合征160例,随机分为乙酰半胱氨酸片联合BiPAP呼吸机组(A组)40例、单用乙酰半胱氨酸片组(B组)40例、单用BiPAP呼吸机组(C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D组)40例;观察记录入院时及治疗2周结束时患者的临床症状、氧化/抗氧化指标(SOD)、内皮素(ET-1)、多导睡眠检测PSG(SEF、TDB、SLT90%)和肺功能(FEV1%、FEV1/FVC)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1)4组治疗前、后SOD、ET-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治疗后SOD、ET-1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组SOD、ET-1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2)4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肺功能资料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各组治疗后多导睡眠监测、肺功能资料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组SEF、FEV1%和FEV1/FVC上升幅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而A组TDB、...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孕晚期产前非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5.0g/L并有产科并发症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36例),LMWH25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d,1~5d。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组36例,低右500ml+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1~5d。结果有FIB升高伴有产科并发症的患者应用LMWH后,FIB明显降低,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性DIC发生率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明显降低FIB含量,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及预防显性DIC的发生,且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