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MSCT增强扫描不同注射速率和穿刺针对造影剂外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不同注射速率和穿刺针对造影剂外渗的影响. 方法:将平扫后需增强的150例患者按照单双日选择不同种类穿刺针(单日使用螺旋头皮针20G,双日使用套管针20G)和不同注射速率(常规增强速度1ml/s≤速度<3 ml/s;血管成像的注射速度3ml/s≤速度≤5ml/s;灌注成像注射速度5ml/s≤速度<8ml/s)分为两组,观察发生造影刺血管外渗几率. 结果:当高速度(3ml/s≤速度≤8ml/s)时,头皮针组更容易引起外渗,与套管针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套管针组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几率明显小于头皮针组(P<0.05). 结论:MSCT增强扫描时使用套管针可减少造影剂血管外渗,有效提高CT增强的成功率,从而提高疾病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2.
儿童脑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WI)技术应用于儿童脑部血流灌注分析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方法:使用GE 1.5T HDx echo speed plus MRI扫描仪,头线圈,PWI序列,双倍剂量MRI造影剂(马根维显,0.2mmol/kg);实验组前瞻性研究儿童患者45例,根据患儿体重及MRI造影剂注射速度(2~4ml/s)分为4组、8个亚组;对照组搜集成人患者20例,MRI造影剂注射速度4ml/s。MR PWI图像资料处理得到负性增强积分(NEI)伪彩图并测量相应感兴趣区的NEI值与相对负性增强积分(rNEI)。结果:本研究表明体重<20kg的患儿MRI造影剂注射速度须达到3ml/s以上时能形成良好的MR PWI信号-时间曲线;造影剂注射速度为2ml/s时,仅适用于体重<10kg的患儿;体重>20kg患儿必须使用>3ml/s的造影剂注射速度,推荐速度为4ml/s。实验组患儿NEI值的偏差显著(标准差13.69~22.54),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rNEI值的偏差不明显(标准差0.05~0.08),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特定的条件下MR PWI能有效分析儿童脑部血流灌注情况,为MR PWI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不同注射速率和穿刺针对造影剂外渗的影响。方法:将平扫后需增强的150例患者按照单双日选择不同种类穿刺针(单日使用螺旋头皮针20G,双日使用套管针20G)和不同注射速率(常规增强速度1ml/s≤速度〈3ml/s;血管成像的注射速度3ml/s≤速度≤5ml/s;灌注成像注射速度5ml/s≤速度〈8ml/s)分为两组,观察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几率。结果:当高速度(3ml/s≤速度≤8ml/s)时,头皮针组更容易引起外渗,与套管针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套管针组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几率明显小于头皮针组(P〈0.05)。结论:MSCT增强扫描时使用套管针可减少造影剂血管外渗,有效提高cT增强的成功率,从而提高疾病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对检查结果、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确诊或疑似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 ml/s,B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C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6 ml/s,其他检查条件均相同。观察3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和C组(P 0.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P 0. 05)。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行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时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参数的选择和优化,寻求较为理想的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方案.材料与方法:64例下肢动脉相关性疾病患者采用相同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和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进行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图像质量评级,其中有10例同时接受X线血管造影检查(DSA)的以DSA为标准进行分节段动脉显示能力的比对.结果: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组和3.5ml/s组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91,P<0.01),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组和4.0ml/s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而对比剂注射速率3.5ml/s组和4.0ml/s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05).10例MSCTA与DSA相比,在显示下肢动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 =0.14,P>0.05).结论: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和选择对比剂注射速率3.5ml/s为合理配比,既能满足诊断要求又能获得优质重组图像.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 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速率一组为3.0 ml/s,另一组为4.0 ml/s.将获得的图像传人Wizard工作站进行MIP、VR、SSD、VE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24例有DSA对照.每一病人做两次血管成像,一组一次全部成像,另一组为分三段成像.结果注射速率为4.0 ml/s血管增强效果及重建图像质量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者.分段重建显示血管明显优于一次成像.结论正确的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选择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扫描中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4ml/s,注射量40ml)与观察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A(3D CEMRA)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30例对照组病人,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3DCEMRA技术所获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造影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造影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3DCEMRA技术可准确把握造影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造影剂总量和注射速度,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压注射器螺旋CT肝脏扫描注射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注射器螺旋CT扫描注射参数。方法:随机将200例肝脏CT增强扫描患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以不同注速和延时扫描。单时相注射造影剂。结果:观察组优片率85%,对照组优片率83%。结论:单时相注射造影剂,使用注射流量2.0ml/s,扫描延时35s的注射参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血管CT造影(CTA)检查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0例行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100 KV,NI12。注射方案:对照组:先注射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3 ml/s;实验组:先注射进行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6 ml/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注射侧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的CT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程度。对比两组图像质量。结果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的CT值对照组分别为288.16±23.88、333.03±28.61、336.53±29.24,实验组分别为364.23±10.11、392.83±58.54、389.13±61.5,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明显多于实验组。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优秀5例,较好22例,较差3例;实验组优秀16例,较好14例,较差0例,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头颈CTA检查时生理盐水的注射流率是对比剂注射流率2倍时能够提高目标血管的CT值,明显减少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内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64层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技术对改善颅颈部动脉血管显示能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行颅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组):pitch0.8,转速0.75s/r,80ml对比剂;B组(优化组):pitch1.1,转速0.5s/r,35ml对比剂+35ml生理盐水。由两名主治以上资历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评分法及客观测量在工作站对所形成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两名诊断医师关于评价注射侧头臂静脉对比剂伪影、颈部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2段成像质量以及颅内静脉显影情况,均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24、0.887、0.831、0.785)。(2)注射侧头臂静脉对比剂伪影评分,A、B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及大脑中动脉M2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客观测量B组颈动脉分叉部、椎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2的CT值略低于A组,但CT值均大于200HU,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结论改良64层CT颅颈联合动脉成像技术能显著改善动脉血管图像质量,对提高颈总动脉起始段、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及下肢动脉CE MRA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 MRA)的对比剂最佳注射速度。材料与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1.5T MRI扫描仪进行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三站CE MRA成像。马根维显0.25mmol/kg经肘静脉注射,一半对比剂以2.0ml/s的速度注射,另一半分别以1.0ml/s、0.8ml/s和0.5ml/s注入。应用自动移床和对比剂自动跟踪软件进行图像的自动采集,根据主要动脉分枝的显示情况、有无静脉增强重叠影以及主要动脉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每组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均获得了主髂动脉到小腿远端动脉树的图像。3组主要动脉分枝的SNR和CNR进行组间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三组SNR和CNR的均值最高。第一组大腿段和小腿段静脉增强较严重,第二组有部分增强,第三组小腿远端有轻度的浅静脉强化。与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较,第三组静脉强化最少,三组间静脉增强评分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2.0ml/s和0.5ml/s对比剂双相注射速度,可以获得动脉显示好、静脉增强最少的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CE MRA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静脉采血3种方法的局部疼痛反应与材料费用。方法将门诊化验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的采血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A、B、C3组,每组40人。A组试验过程静脉采血5次,均进行静脉穿刺;B组使用22G静脉留置针穿刺保留;C组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穿刺保留。结果C组疼痛率低于A、B2组(p〈0.01);B组抽血材料费高于A、C2组(p〈0.01);C组保留头皮针后针头堵塞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静脉采备者,采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穿刺保留,既减轻病人痛苦,又不增加抽血材料费,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静脉留置针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优势。方法:采用前后对比法,对强化头皮针组(60例)和静脉留置针组(60例)对比剂渗漏率及图像质量优良率进行对比。结果:强化头皮针组60例病人中有12例发生对比剂渗漏,渗漏发生率为20%,静脉留置针组无一例发生渗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头皮针组影像质量优良率为76.7%,静脉留置针组影像质量优良率为9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注药可提高注药速度、降低对比剂渗漏的发生率,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中的生理盐水最佳注射流率。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9月行双源CT头颈部CTA 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等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3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0 ml/s,5.5 ml/s,6.0 ml/s进行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对比剂存留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2组对比剂存留明显少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CT检查中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6.0 ml/s可明显消除对比剂伪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静脉血管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4月、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我院行肾动态显像时分别在手背静脉、腕部静脉、肘部静脉注射显影剂,静脉穿刺成功,注射部位无显像剂漏出的380例患者。比较手背部组(129例)、腕部组(134例)、肘部组(117例)弹丸式注射的成功率,探讨血流灌注图质量。结果:3组弹丸式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者血流灌注图可见腹主动脉区放射性浓聚影,腹主动脉ROI时间-放射性曲线高尖放射峰;失败者血流灌注图像腹主动脉区未见放射性浓聚影,腹主动脉ROI时间-放射性曲线未形成放射峰,曲线先升高后呈平台样缓慢上升。结论:腕部及手背部静脉可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当肘部静脉适合穿刺时,仍以肘部静脉注射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细胞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2.4m1)造影剂后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17例FNH19个病灶(FNH组)和41例HCC41个病灶(HCC组)的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对这些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造影剂到达时间:FNH组为(10.44±1.43)s,HCC组为(12.64±2.30)s;(2)峰值时间:FNH组为(16.64±2.75)S,HCC组为(21.32±3.86)S;(3)增强时间:FNH组为(6.19±1.79)S,HCC组为(8.67±2.62)s;(4)增强斜率:FNH组为(5.48±1.71)dB/s,HCC组为(3.79±0.99)dB/s。FNH组与HCC组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增强斜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5)峰值强度:FNH组为(31.42±3.15)dB,HCC组为(30.73±3.86)d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法可以发现FNH和HCC动脉相血流灌注差异,有助于FNH与HC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当前研究肥胖对儿童的影响多限于代谢生理问题,对于骨骼肌肉及运动能力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膝关节的等速肌力,从肌力方面分析肥胖儿童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 方法:招募56名儿童,其中28名肥胖儿童,28名正常儿童。采用CON-TREX等速测试仪测量下肢肌力,采用VICON系统采集运动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结论:在同一速度下,肥胖儿童的膝关节伸屈绝对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大于正常儿童(P0.05)。在同一速度下,两组儿童的伸肌群力矩和功率均大于屈肌群(P〈0.05),同时肥胖组儿童在较高速度[120(°)/s]下伸屈肌群绝对峰力矩和绝对平均功率与相对峰力矩和相对平均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儿童均表现屈肌在较高速度下力矩大,伸肌在较低速度下力矩大。正常儿童的步频步速快于肥胖儿童,单步时间和步宽显著小于肥胖儿童(P〈0.05)。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绝对肌力大于正常儿童,但相对肌力等于甚至小于正常儿童,同时肥胖儿童步速较慢,步频较低,这可能解释为由于下肢肌力较弱,导致运动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背景:行CT血管成像时,需要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大,对患者带来的危害也相应增大。目的:验证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12只健康家犬参照临床上人的碘海醇(300mgI/mL)使用剂量,根据《药理实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得出相应犬的3个剂量组分别为碘海醇2.40mL/kg,2.02mL/kg,1.62mL/kg组。12只犬分别接受3种剂量各1次,每次实验扫描间隔时间至少48h,共进行36次CT扫描。根据原始图像、容积重现像和最大密度投影像,对3种方案肺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肺动脉边缘清晰程度及肺静脉充盈程度进行评分,并测量肺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与结论:3种方案均能清晰显示犬肺动脉4级分支,血管边缘清晰,显示程度评分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种方案肺静脉显影程度均较低,与肺动脉有很好的密度对比,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种方案肺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犬肺动脉成像中是可行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从而为临床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行肺动脉成像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