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周燕 《医学综述》2009,15(1):88-92
抑郁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造成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各种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文主要综述了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抑郁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常影响患者病后功能恢复,延长病程,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以基础护理为根本,心理陪护为核心,探索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措施,最终发现重视本病心理护理对患者躯体功能恢复、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物介绍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PSD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多因素疾病,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下的众多发病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共同作用导致了P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位置、次数、病灶个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患者发病2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进行评分,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非PSD组.计算PSD的发生率,并比较2组患者的脑卒中的发病次数、发病部位,了解卒中位置与PS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PSD总的发生率为38.3%,其中轻度抑郁12例(26.09%),中度抑郁为24例(52.17%),重度抑郁10例(21.74%);卒中次数越多、卒中病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PSD(P<0.05);从卒中位置来看,抑郁组和无抑郁组的卒中位置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和双侧;多病灶患者PSD的临床发病率要高于单病灶患者.结论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位置有关,与卒中次数、病灶个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觊 《吉林医学》2009,30(1):83-85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以情绪低落、自罪自责、睡眠紊乱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目前有关PSD的发病机制学说众多,可能涉及神经解剖、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炎性反应、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肽、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现对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徐岩  鞠倩  王萍  陈晶 《河北医学》2013,19(3):448-45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68)及心理干预组(n=67),分别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第7天和第21天卒中后抑郁发病率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状态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38.5%,其中常规治疗组卒中后抑郁发病率(54.4%)显著高于心理干预组(22.4%)(X2=14.6143,P〈0.01);急性脑梗死发病第7天及第21天,心理干预组卒中后抑郁患者SDS评分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t=2.07,P〈0.05;t=6.70,P〈0.0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第7天,心理干预组PSD患者HAMD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91,P〉0.05),而在第21天,心理干预组PSD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t=1.91,P〈0.05);心理干预组患者SCL-90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显著降低。结论: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并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PSD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多因素疾病,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下的众多发病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共同作用导致了P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征,探讨氟西汀早期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统计发病率以及氟西汀早期干预的效果. 结果发病第五周时抑郁发病率为38.24%,均为轻中度抑郁,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氟西汀早期干预可改善卒中后抑郁,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亲属的心理状态及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亲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亲属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中度以上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7.7%和58.5%.结论 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亲属存在普遍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治疗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的同时,应注意对其亲属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7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8例)及心理干预组(90例),分别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第14天后抑郁的发病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卒中后抑郁心理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入院第14天共有65例(36.5%)诊断为卒中后抑郁,其中常规治疗组42例,心理干预组23例,两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44,P〈0.01);心理干预组SCL-90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方面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t=3.92-4.59,P〈0.01);心理干预组病人血清hs-CRP、IL-2、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9.95,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能够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改善抑郁障碍,并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主动活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障碍.大约1/3老年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国外研究发现卒中后1个月是PSD发病的高峰期,卒中后1年内发生PSD的患者中有一半是在卒中后1个月内发病的[1]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定卒中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并探索其干预的有效手段.方法 病人于住院一周时评定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并与心理干预前后自身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人HAD总分在干预前后与对照组及其自身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卒中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用HAD评定更便捷、更适用,能够早期发现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同时,早期发现、及时的心理干预是对卒中后患者心理护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和提高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同时又被认为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PSF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抑郁、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卒中前疲劳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性结构的破坏、神经递质的改变及行为与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本文就PSF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SF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脑神逆乱,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的统一。西医认为其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等生物学机制相关,整合神经心理﹑神经免疫与神经内分泌等多学科的干预方法,辅以精神药物进行治疗。中西医对卒中后情感障碍的认识有许多共性和内在联系,在未来研究时可优势互补,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作为实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纽带,将西医"调心"与中医"调神"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形神统一"调治的整体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5月1日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48例住院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 治疗6周后,48例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HAMD抑郁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住院患者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通过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状态,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及认知功能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MSE评定认知功能、CES—D评定情感状况,对120例脑卒中住院治疗患者在发病后5~6周进行抑郁与认知功能的评定,以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卒中患者MMSE积分明显低于对照(P<0.002),CES—D积分高于对照(P<0.001);抑郁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多发性梗塞患者MMSE积分低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P<0,02,P<0.05),多发性梗塞和皮层病变容易发生抑郁;卒中的性质和部位与MMSE,CESD积分无关,MMSE,CES-D积分与偏瘫无关.作者认为卒中后抑郁和认知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生物因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细胞免疫致卒中后抑郁(PSD)可能的机制,探讨IL-1β、IL-6与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经汉密尔顿评测的卒中后抑郁90例患者和对照组30例患者的IL-1β、IL-6浓度;观察血清IL-1β、IL-6浓度水平变化.结果 卒中后患者血清IL-1β、IL-6浓度水平变化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1).结论 1)IL-1β、IL-6与卒中后抑郁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细胞因子可能在器质抑郁状态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2)PSD患者的血清IL-1β、IL-6升高.3)PS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其的血清IL-1β、IL-6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介入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变化规律,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障碍与卒中后抑郁(PSD)发生内在联系.方法:对康复医学科罹患卒中后抑郁的5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回顾分析,用简易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发病后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变化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调查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一个月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而以抑郁为主的PSD则在随访半年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功能康复的趋缓和停滞明显增加.结论: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早期康复介入可以缓解卒中后早期抑郁症状或延缓抑郁的发生,但随着康复进展变缓,PSD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其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括能力受限有关,但不完全与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腹部推拿联合心理疏导辅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07-01~2017-12-3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观察标准的卒中后抑郁住院患者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两组均按脑卒中临床路径行中西医常规治疗、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观察组再联合腹部推拿,1次/d。治疗前后由专人负责记录和评估两组患者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相关量表积分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抑郁相关量表和神经功能恢复量表积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推拿联合心理疏导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俊红  张颖 《当代医学》2008,(2):113-115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应用,评估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卒中后抑郁患者分组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结果 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理治疗组及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组在轻度、中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效果好,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组在重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最好,药物治疗组次之.结论 针对卒中后抑郁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患者选择适宜模式的个体化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