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有效促进和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水平和测量的准确度,提高参比实验室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方法 参加2014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质量控制比对。结果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质量控制比对结果为优秀。结论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质控措施良好,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但在不确定度的评定、符号规范性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了解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性能状况和技术人员水平,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数据的准确度。方法 依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207—2016)及考核方案,2016—2018年分别使用7组个人剂量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和数据处理,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016年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单组性能结果为-0.02~0.20,综合性能结果为0.14,结果判定为合格;2017年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单组性能结果为-0.01~0.02,综合性能结果为0.02,结果判定为优秀;2018年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单组性能结果为-0.01~0.02,综合性能结果为0.01,结果判定为优秀。结论 本实验室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处理规范、结果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积极参与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工作非常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方法 分析监测中各环节引起误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结果 在TLD使用、监测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结果的因素,日常监测中,规范操作,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可提高监测质量。结论 应加强管理,使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规范、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水平,通过个人剂量监测技能竞赛提高实验室的监测能力,确保监测质量。方法 按照2012年江苏省疾控机构个人剂量监测技能竞赛方案,将7组常规监测用的个人剂量计交组织者,经标准照射源照射后,由实验室测量并统计各剂量评定值,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统计和报告。结果 单组性能Pi最大为0.013,最小为0.000,|B|+S为0.011,均远小于0.4的判定水平,竞赛结果优秀。结论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均较好,监测技术能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2009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比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参加2009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盲样比对。结果 单组性能Pi和综合性能|B|+S最大为4.67%,远小于40%的判定水平。结论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数据在比对剂量范围内的准确性、稳定性均较好,监测技术能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水平,通过盲样考核提高我实验室的监测能力。方法 分析总结2012—2017年参加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盲样考核的数据。结果 2012、2014年判定为优秀;2015、2016、2017年判定为合格。结论 我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准确,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用热释光方法进行个人剂量测量,并计算各个不确定度分量。结果 个人剂量当量Hp(10)总不确定度的绝对值为0.0223mSv,相对总不确定度为9.70%(95%置信水平),主要受探测器分散性、量值传递、刻度因子和探测器重复性的影响。结论 相对总不确定度符合标准要求,但非常接近限值,需要查找原因,以减小不确定度,提高测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水平,通过盲样比对工作提高实验室的监测能力,确保监测质量。方法 2011年、2012年、2014年三年参加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盲样比对。结果 2011年单组性能Pi判定和综合性能|B|+S判定为合格;2012年、2014年判定为优秀。结论 我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数据准确性高、稳定性好,监测技术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用热释光方法进行个人剂量当量测量,并计算各个不确定度分量。结果 个人剂量Hp(10)总不确定度的绝对值为0.0223mSv,相对总不确定度为9.70%(95%置信水平),主要受探测器分散性、量值传递、刻度因子和探测器重复性的影响。结论 相对总不确定度符合标准要求,但非常接近限值,需要查找原因,以减小不确定度,提高测量质量。  相似文献   

10.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有针对性的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1mSv。结论 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我市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质量控制能力,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方法 按照"关于开展2011年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能力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参比剂量计准备、寄往组织者、测量参比剂量计和报送比对结果。结果 5组比对结果单组判定和综合性判定均合格,并评定了比对结果的不确定度。结论 该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技术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有针对性的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结论 对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 mSv/a的放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水平,通过盲样比对工作提高实验室的监测能力,确保监测质量。方法 按照《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方案》,将多组常规监测用的个人剂量计交组织者,经标准照射源照射后,由实验室测量并统计各剂量评定值,并对比对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统计和报告。结果 2008年盲样比对约定真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5.60 mSv,评定值与约定真值的相对偏差为-0.67%~3.81%,比对结果优秀。2009年盲样比对约定真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6.70 mSv,评定值与约定真值的相对偏差为3.33%~28.66%,比对结果合格。结论 本实验室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整体技术水平符合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207-2008)的标准要求,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数据管理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现有数据管理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提出相应的对策,并编制实用的数据处理程序。结论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个人剂量数据管理软件,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充分发挥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监管中作用。方法 列举国内外的辐射安全管理要求,分析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应用和存在问题。结果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作为量化指标可以很好的反应环境的辐射安全水平,但目前我国监测规模、人员监测率、监测技术水平和统一监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结论 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监管中举足轻重,进一步理顺个人剂量监测监管体制,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监管,提高监测率;健全个人剂量监测标准,从监测方法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规范监测机构,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建立统一的全国监测数据库,监测数据在同一平台共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线、动态采集与分析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信息与数据,为保护其职业健康、预防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方法 参考我国放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分析个人剂量登记与管理需求,动态设计、开发和运行“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全国个人监测技术服务机构通过网络直报个人剂量数据。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开展系统运维、数据质控和结果的分析与利用。结果 登记系统于2009年11月成功建立、部署并在全国范围上线启用。截至2018年,系统共授权用户364家,采集个人监测剂量数据约660余万条,累计覆盖近8.5万余家放射工作单位约82万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的成功建立与应用10年来,促进、规范了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数据的登记、管理和分析利用,逐步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与职业健康管理的科学手段与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全国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盲样比对,提高放射性检测水平。方法 按照《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方案》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标准要求。结果 2009年和2010年两次参加盲样比对,各单组测量值与约定真值的相对偏差均在10%左右。结论 呼和浩特市个人剂量测量系统技术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扬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 利用热释光个人剂量仪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医学类行业、工业类行业及教育类行业个人剂量外照射年均剂量、累积剂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医学类行业、工业类行业间各工种个人外照射年均剂量和累积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95%以上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低于国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限值(20 mSv/a)的1/10。结论 扬州市所有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所受外照射年均个人剂量和5年累积个人剂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且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远远小于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环境累积剂量测量系统技术水平,通过比对提高监测能力。方法 依据国家《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GB 10264-88)对TLD元件监测技术进行质控考核。结果 两组比对剂量评定值与约定真值的绝对偏差均小于10%、两组不确定度均小于10%。结论 四川省环境累积剂量监测技术符合《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标准要求,且仪器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如东县1991~2000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依据UNSCEAR报告确定的剂量分布特征和职业分类方法,探测器采用胶片(1991年)和热释光(1993~2000年)。结果 个人剂量监测率、监测有效率逐年提高,人均年有效剂量自1996年起下降。结论 如东县整体放射防护水平较高,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从事工业射线照相和医用射线诊断人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