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FN-γ、IL-4、IL-10在川崎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FN-γ、IL-4、IL-10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45例急性期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血浆中的IFN-γ、IL-4、IL-10蛋白浓度与25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IL-4、IL-10水平觉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IVIG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IL-4、IL-10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机制参与KD发病的自身免疫耐受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期能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乙型肝炎组)、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GF—β1、IL-10、IL-12和IL-18水平。结果TGF-β1、IL-10、IL-12、IL-18水平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有腹腔积液肝硬化患者TGF—β1、IL-10、IL-12、IL-18水平高于无腹腔积液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TGF-β1与IL-10、IL-12、IL-18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TGF-β1与肝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检测TGF-β1、IL-10、IL-12、IL-18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可溶性Fas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抗病毒有效者,血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肝脏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密切相关.对观测抗病毒疗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7的含量,进一步了解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UC组4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清,应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0和IL-17。结果 UC组血清中IL-10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和平均秩次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血清中IL-17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和平均秩次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在UC中可能是保护因子,而IL-17可能参与U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7的含量,进一步了解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UC组4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清,应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0和IL-17.结果 UC组血清中IL-10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和平均秩次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血清中IL-17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和平均秩次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在UC中可能是保护因子,而IL-17可能参与U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KD)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KD患儿(KD组)和50例健康儿童(正常组)资料,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浆和有核细胞,用SSP-PCR法检测IL-18基因-607位点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IL-18含量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CRP含量。结果:KD组患儿-607C/A位CC基因型频率为42.0%,高于正常组儿童(Jp〈0.05);CC基因型KD患儿血浆IL-18含量显著高于CA基因型患者(P〈0.01),前者血浆CRP含量也高于后者(P〈0.05)。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多态性参与KD发病,IL-18基因-607位点基因型的检测可用于预测KD发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脓毒症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周口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入院28天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脓毒症患者基线资料及入院24 h内血清PCT、IL-10及IL-18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PCT,IL-10及IL-18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3种指标单独或联合使用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效能,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脓毒症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13.14±4.11)ng/mL,(675.90±91.78)ng/L及(814.02±156.8)ng/L,死亡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25.22±6.50)ng/mL,(400.4±135.4)ng/L及(1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18和IL-1β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和ELIA法对33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18和IL-1β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儿作比较.结果 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18和IL-1β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IL-18和IL-10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5例HCC患者(HCC组)血清IL-18和IL-10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HCC患者合并肝硬化(LC)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间血清IL-18、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HCC组血清IL-18、IL-10水平明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C合并LC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合并CHB患者(P<0.05),而两者间血清IL-1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患者体内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其血清IL-18、IL-10的水平同时升高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15例MM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M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0、IL-12和sFas参与MM的免疫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MM患者监测病情、疗效判断及免疫治疗提供较为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IL-17及IL-10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及IL-10的水平,并与同期22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KD患儿组血清IL-17及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KD患儿组血清IL-17及IL-10水平均高于亚急性期KD患儿组(P〈0.01);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630,P〈0.05)。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810,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和IL-10水平均明显增高,亚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而亚急性期血清IL—10水平虽较急性期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IL-17是一种强的促炎细胞因子,而IL-10是一种抑炎细胞因子,二者血清水平的变化提示它们分别在KD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清IL-17和IL-10的水平为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和3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观察两组差异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IL-6、IL-10和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0.3877、15.1010、15.1243,均P<0.05),观察组急性期IL-6、IL-10、IL-1等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患儿(t=9.7594、11.6486、11.6622,均P<0.05)及对照组(t=11.7032、11.7718、11.8267,均P<0.05).对照组48 h内细胞凋亡率为(2.8±0.8)%,明显低于川崎病患儿的(38.3±7.9)%(t=38.59,P<0.01).血小板升高[(464.0±110.2)×109/L]的川崎病患儿IL-1水平(663±94) ng/L,明显高于无血小板升高[(307.0±104.9)×109/L]的患儿(492±92) ng/L(t =13.1044,P<0.05).结论 检测川崎病患儿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的病情、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8例患者进行血清含量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1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水平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某些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为血清学无创伤早期诊断CHB患者的肝纤维化提供新指标。方法 分别用 EL ISA法检测 1 2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轻度 4 9例 ,中度 5 7例 ,重度 2 3例 )血清 IL- 6、IL- 1 0、IL- 1 8水平 ,RIA法检测 HA、PC 浓度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 2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轻度、中度、重度 )血清 IL- 6 (pg/ml)、IL- 1 0 (pg/ml)、IL- 1 8(pg/ml)、HA(ng/m l)、PC (μg/ml)浓度分别是 1 3.6± 4 .75、1 9.8± 8.76、4 2 .5± 1 3.5 (分别与正常组比较 P<0 .0 1 ,组间比较 P<0 .0 5 ) ;4 4 .2± 1 6 .4、35 .6± 1 7.8、2 8.5± 1 0 .2 (分别与正常组比较 P<0 .0 5 ,组间比较 P<0 .0 5 ) ;89.4± 2 4 .4、1 74 .5± 77.3、2 6 5 .8± 1 0 4 .3(分别与正常组比较 P<0 .0 1 ,组间比较 P<0 .0 5 ) ;1 80 .4± 85 .2、2 36 .2± 1 36 .6、32 5 .4± 1 5 6 .4 ,1 1 3.1± 75 .3、1 5 9.3±1 0 8.9、2 35 .1± 1 2 5 .7。 32例正常对照上述血清指标则分别为 5 .4± 3.7、2 1 .4± 8.1、4 6 .8± 1 2 .5、5 7.4± 2 8.6、90 .2±36 .1。相关分析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A、PC 水平与 IL- 6、IL- 1 0、IL- 1 8浓度的相关系数 r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8水平与HA、PCⅢ浓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某些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为血清学无创伤早期诊断CHB患者的肝纤维化提供新指标.方法分别用ELISA法检测1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轻度49例,中度57例,重度23例)血清IL-6、IL-10、IL-18水平,RIA法检测HA、PCⅢ浓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中度、重度)血清IL-6(pg/ml)、IL-10(pg/ml)、IL-18(pg/ml)、HA(ng/ml)、PCⅢ(μg/ml)浓度分别是13.6±4.75、19.8±8.76、42.5±13.5(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44.2±16.4、35.6±17.8、28.5±10.2(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89.4±24.4、174.5±77.3、265.8±104.3(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180.4±85.2、236.2±136.6、325.4±156.4,113.1±75.3、159.3±108.9、235.1±125.7.32例正常对照上述血清指标则分别为5.4±3.7、21.4±8.1、46.8±12.5、57.4±28.6、90.2±36.1.相关分析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与IL-6、IL-10、IL-18浓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636(P<0.01)、-0.303(P<0.05)、0.679(P<0.01);0.273(P<0.05)、-0.132(P>0.05)、0.282(P<0.05).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IL-18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可能通过对TH1/TH2细胞活性的调节,进而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上抑制IL-6、IL-18的活性,加强IL-10的作用,可能是防止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对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17和IL-18,并分析其不良反应。结果经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均可降低血清IL-17和IL-18的表达,并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总不良反应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可以明显减少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IL-17和IL-18的表达,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川崎病患儿血清中IL-21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川崎病患儿,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21水平。选取40例正常同年龄小儿对照。结果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IL-21水平较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497,P<0.05)。结论 IL-21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在川崎病冠状动脉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TNF-α、IL-8、IL-18水平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腹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TNF-α、IL-8、IL-18的水平,其中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24例,肝硬化腹腔积液未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24例,并与24例正常人比较。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的TNF-α、IL-8、IL-18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者及对照组,未合并SBP者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的TNF-α、IL-8、IL-18明显升高,TNF-α、IL-8、IL-18参与了肝硬化腹腔积液并发SBP的发生与发展,检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的TNF-α、IL-8、IL-18水平对SBP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8、10、22(IL-6、IL-8、IL-10、IL-22)水平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近3年滕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23例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37例中度和28例重度急性胰腺炎(MSAP+SAP组)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MAP组患者中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心肌炎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23(nterleukin-23,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并分析实际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包含的所有研究对象的入院治疗时间以及体检参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