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胃肠手术后惠者61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组(EN组30例)和肠外营养(Parentral Nutrition)组(PN组31例),EN组术后24h即开始用复尔凯800型输液泵输注百普力。PN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体重情况、离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反应症状、生化指标等。结果 EN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提前14h,排便时间较PN组提前16h,恢复饮食时间提前14h,EN组术后体重下降幅度明显优于PN组。离床活动时间较PN组提前24h,生化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提前进食时间,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给予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4月起接受行胃肠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恢复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营养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3.24%的发生率(P <0.05)。结论针对行胃肠手术的患者,给予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24例).肠内营养组在术后24 h即输注氨基酸,随后应用蛋白;肠外营养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后体重、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各种不良反应及营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EN组高于TP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TPN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安全、可行,是有效的营养补给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及使用技巧。方法 将80例胃肠道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指标、病人耐受指标、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8天后,治疗组病人营养指标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合理联合应用肠外营养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营养状况,加快病人恢复,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接受肠外营养,对比两组患者胃肠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8d后,前清蛋白较之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前清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转铁蛋白较之前有所增加,观察组转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试述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胃肠手术中同时放置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第一天)即开始应用肠内营养(能全力)支持(EEN),连续7—10天,第1天用量:能全力50ml 生理盐水500ml,24小时匀速滴入;第2天用量:能全力1000ml 生理盐水500ml;第3天开始,每日能全力1500ml。可经口进食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EN)输入量。对照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外营养支持(TPN),热量30kcal/(kg/d),氮量为0.2g/(kg/d),用30%Intralipid和葡萄糖提供热量,糖脂比例为60:40,用8.4%Novamin提供氮源。TNA液均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连续7—10天,开始经口进食后,肠外营养逐渐减量。结果 绝大多数病入都能耐受这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而且使用肠内营养后病人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恢复排便时间提前,体重恢复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费用减少,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能全力)可完全满足病人的能量及氮的需要。且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内脏,特别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维持肠粘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肠粘膜的屏障功能,有利于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代谢营养物质所消耗的能量较肠外营养低,在供给同等热量和氮的前提下。体重增加和氮储留均高于肠外营养。一旦发生吻合口瘘、胃滞留等并发症,由于预先放置了空肠造瘘管,可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从而防止长期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导管性败血症和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使用简便、安全、费用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例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早期经鼻胃插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定期测定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以及肝肾功能、血糖(GLU),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1营养支持患者的血Hb、TP、ALB等指标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2未发生严重的胃肠并发症;3营养支持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全身代谢情况和胃肠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胃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10 d后观察患者术后状况。结果术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治疗比肠外营养治疗肠功能恢复的好,并发症少,说明肠内营养在胃肠术后治疗效果好。对于两组患者进行多项一般观察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表明肠内营养方便经济预后效果好。结论胃肠术后早期(24 h内)对患者提供肠内营养可增强患者术后体魄,利于患者健康恢复和伤口愈合,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是安全、经济、方便、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胃肠手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来自我院的4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分两组,对实验组的患者在24h后使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手术后肛门排气、恢复饮食的时间、排便时间以及生化指标和不良反应等,并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要比对照组的患者提前12h,实验组的患者排便时间要比对照组的患者提前16h,恢复饮食的时间要提前13h。生化指标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胃肠手术后对患者早期的使用肠内营养能够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尽早的恢复饮食对营养状况及时的改善也是临床手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大川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56-156
目的:探讨患者在进行胃肠手术后,如何尽快有效地恢复肠功能以及怎样以科学的临床方法来维持肠所需要的营养,合理调节患者的身体。方法:随机调查70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调理的患者,另一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可称前组为试验组,后组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试验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11h和14h,无不良反应。试验组营养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胃肠手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可及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在胃肠手术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45例贲门癌或食管癌患者至少在术后6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均匀灌注,术后开始灌注时500mL(50mL/h);术后第2天100mL(50~100mL/h);术后第3天1500mL(100~150mL/h)。根据患者情况即时调整速度和用量。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重、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及营养学指标。结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快;血糖、肝功能和电解质测定,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营养学指标在营养支持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骨盆骨折术后恢复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9例骨盆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液化、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d、5d、8d血清白蛋白(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恶心呕吐、腹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液化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5d、8d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骨折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安全可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62-863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护理对外科老年患者胃肠部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老年胃肠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临床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早期予以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治疗(术后48 h内),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人血白蛋白水平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胃肠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予以空肠输注肠内营养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方映雪  詹贵英 《安徽医药》2007,11(8):738-73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对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A)和肠外营养组(B),每组30例,对A组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严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A组30例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较快,营养状况及时得到改善,伤口愈合良好,并发症少。结论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胃肠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后肠营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普通护理干预,试验组35例,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包括疾病知识干预、行为干预。观察两种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铁转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术后肠营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肠营养的效果,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宏 《家庭医药》2016,(7):90-90
目的:观察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对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输液治疗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两组治疗的总体效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S)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营养状态和肠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n=30)和B组(n=30)。A组给予ENS,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首次排气时间(FET)、首次排便时间(FDT)、胃肠功能恢复时间(GFRT)、住院时间(HT)],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N)],肠屏障功能(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细菌内毒素(ET)、尿乳果糖/甘露醇(L/M)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比较患者FET、FDT、GFRT和HT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后第1d相比,术后第8d两组患者TP、ALB、PAB、TRF、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显著增加,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D-LA、DAO、ET、L/M、大肠杆菌显著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温会新  刘长杰  徐连成 《河北医药》2009,31(14):1755-175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探讨营养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86例,于入院后72h内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支持,由营养师会诊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43例,由家属自行喂养的为对照组43例。观察2组住院21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35g/L)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比较2组住院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住院21d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21d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的总感染率为44.19%,对照组的总感染率为74.42%,观察组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急性阶段,早期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减缓卒中后营养恶化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手术患者8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肠内营养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而肠外营养组则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并对两组患者的营养和免疫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相关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的IgG、IgA、IgM及CD-3~+、CD-4~+、CD-8~+、CD-4~+/CD-8~+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行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术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n=43)与实验组(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n=43),观察两组治疗疗效、胃肠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及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前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前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佳(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要短(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疗效较为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