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偶然会出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面色苍白、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是献血的不良反应。为了减少献血的不良反应,正确宣传解释献血反应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确保献血制度的正确实施和临床用血安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的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杏要求》GB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血小板。结果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机采血小板供者共3258人次,仅有1.2%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为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保障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英  毕绮辉 《新医学》1999,30(12):731-732
1引言在公民献血过程中,由于部分献血者对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缺乏认识,或因精神、身体状况不佳以及环境因素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199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353名献血者中有8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6%。另一项调查结果(199年)则显示在536例献血反应中轻度者占90%,中度者占7%,重度者占3%。由此可见,预防献血反应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献血反应的绣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进行阐述。2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997年对80例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  相似文献   

5.
在加拿大及其他几个国家,对于献血者的年龄有上限限制。为评估上年纪的同种供者献全血的安全性,作者回顾性分析了他们献全血后的反应率。以年龄、献血频率和按每一年龄组献血频率分析献血反应率。在469837名供者中总计5478次反应可用于分析,发生轻度反应的比例最高,但低于20岁的献血者,中度和严重的反应率随年龄和献血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源 《当代护士》2006,(1):105-106
目的寻求降低献血反应率的有效措施.方法观察长沙市无偿献血者36400名,用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出品的ACD-B采血袋,按操作规程采集300ml或400ml全血.结果初次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p<0.01),献血400ml者的反应率高于献血300ml者的反应率(p<0.01).结论加强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采血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减轻疼痛,劝告初次献血者最好只献300ml,将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建立献血反应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量献血通常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采血者的服务态度和技术因素,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者献血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造成对献血者身体的局部损伤或引起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口服葡萄糖水和蔗糖水预防献血反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献血反应越来越重视,文献[1]有采用喝糖水等方法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规定,为此,笔者于2004年11月-2005年3月采用献血前口服葡萄糖水和蔗糖水预防献血反应,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观察期间本中心献血点体检合格的献血者10206名。1.2方法将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献血前分别给与口服葡萄糖水(葡萄糖组)和蔗糖水(蔗糖组),(200-500)ml/人。按规定[1]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献血后10min内观察献血反应情况。1.3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2结果(表1)观察献血者10206名,有献血反应的99人,反应率为0·97%。表1…  相似文献   

9.
迟发性献血反应4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献血反应多在采血过程中出现,少数是在献血后立即发生。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出汗及晕厥等,一般经平卧、休息、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但也有极少数献血者是在献血30min后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4例因迟发性献血反应造成献血者意外伤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分献血模式转型对成分血捐献、献血者保留和献血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预约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捐献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人次、献血量、初次献血率、重复献血率、固定献血者转化率和满意度等情况;对献血模式转型前后成分血献血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献血者对预约献血的评价。结果 采取预约献血模式后献血人数为30 193人,较转型前增长41.93%(8 920/21 273);献血次数为119 143人次,较转型前增长93.66%(57 622/61 521);献血量为212 717个治疗单位,较转型前增长103.12%(107 990/104 727);重复献血率为53.56%(16 172/30 193),较转型前增长15.43%;初次献血人数为15,949人,较转型前增长57.93%(5 850/10 099);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37.86%(6 039/15 949),较转型前增长8.84%;献血者对预约献血模式满意度达到99.81%;献血环境、等候时间的满意度均较转型前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预约献血模式对成分献血量增长、固定献血者队伍的扩大和成分献血服务质量的改善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同献血者性别、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同献血场所环境、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量、采集护士工作年限等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结论:献血前应加强对年轻的,特别是女性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选择适合的献血量,献血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浅谈对献血者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少数献血者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呼吸急促、出冷汗 ,严重者出现晕厥、休克 ,导致采血中断 ,既影响血液质量、浪费血液 (采血量不足 )、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不适 ,还容易引起献血者之间“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献血者情绪紧张和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采血、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了保护献血者的安全、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献血反应至关重要。   1 998年 1 0月 1日始 ,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13.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绝大多数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反应,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反应持续时间虽不长,却有一定的危害,给献血者带来痛苦,对献血产生恐惧和担忧。  相似文献   

14.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预防和降低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是所有采供血机构共同探讨的一个长远课题,是采供血机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保护献血者身体健康和血液质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环节,进一步节约血液资源,有利于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因此,在日常的采血工作中,做好这项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关于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连锁性献血反应5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献血发生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反应[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5例,报告如下。1资料2004年10月29日,本血站在本地部队组织应急献血,共62人参加。献血者4人一组进入采血车,2名护士同时采血,当第2组4名献血者进入采血车时,车内正在处理前一组1名因空腹献血引发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此4人见此后,相继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及处理见表1。表15名男性初次献血者连锁性献血反应情况序号拟献血量(ml)反应症状处理1200献血至160ml时突感心慌、恶心伴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四肢湿冷…  相似文献   

17.
献血体位(坐、半卧)与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献血反应的发生给献血者带来了一定的身心影响,为了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笔者对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郑明 《天津护理》2009,17(2):88-89
献血反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当机体不能适应时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恐惧是一种应激反应,采血护士若不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当刺激超过个人忍受限值(阈值),就会发生献血反应。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合理采血,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调查2010年6~11月在成都市血液中心同一辆流动采血车上志愿无偿献血的6 577人次,对BMI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去除了献血量影响后,BMI20组与20≤BMI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献血量作为分层变量,分层χ2MH=12.100,P0.01)。调整了献血量后BMI的综合ORMH=0.600,20≤BMI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为BMI20的献血者的0.6倍。结论 BMI与献血反应发生率有关,不同BMI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有差别,BMI20组反应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常发生恶心、晕厥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初次献血者,严重影响再次献血的积极性。为减少及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总结了采血工作实施过程中,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对采血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