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226例(老年组139例,非老年组87例)和8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律失常。结果示总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高血压老年组为97%和77%,非老年高血压组为85%和53%,对照组为89%和59%;其中阵发房速、房颤和Lown's分级≥3的室性心律失常在高血压老年组达47%和40%,非老年组21%和22%,对照组30%和11%(P<0.05~0.001)。在高血压老年组中62例伴左室肥厚(LVH),其总室住心律失常发生率和town's分级≥3者达92%和57%,均高于无LVH者的65%和27%(P<0.001)。提示其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蹲立试验(SST)诱发心律失常及ST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A组进行SST与过度换气试验(ECAT)的配对研究;选择B组进行SST与平板运动试验TET的配对研究。结果 A组与ECAT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2%、18%,配对检验P<0.05;ST改变发生率分别为42%、7.8%,配对检验P<0.01。B组与平板运动试验(TET)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6%、42%,配对检验P>0.05;ST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3%、40%,配对检验P>0.05。结论 通过以上3种方法诱发心律失常及ST改变,可认为SST临床效果优于ECAT,而与TET基本相同,因此SST不失为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诱发心律失常及ST改变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老年心律失常与心脏腔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关系及特点。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法对322例≥60岁老年人各种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和心脏腔释改变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22例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202例,房性心律失常高于与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5.34%和34.65%)。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射血分数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前组以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后组以左心室内经增大为主(P<0.01);与右心房及右心室关系不密切。结论 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是对心房及心室压力过度负荷,而形成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引起心脏扩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事件发生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轻、重度心肌增重组(A1、A2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且A2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1组(P〈0.05),其余两类型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②EH伴左心室肥厚(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B组)(P〈0.01),且A2组较A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1)。结论EH者LVMI愈高心律失常愈易发生,LVMI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20例高血压病(EH)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T)(A组)、22例EH对称性左室肥厚(SLVH)(B组)、23例EH无左室肥厚(NLVH)(C组)及20例正常对照(D组)的心律失常特点。结果 A组和B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D组与C组明显增加(P<0.05-0.01);而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仅见于A组(P<0.01)。结论 提示AST和SLVH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增高,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老年前期82例、老年期124例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老年前期46例、老年期63例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点。结果显示老年前期高血压组总房性心律失常和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0.2%和59.8%,老年高血压组分别是98.4%和75.0%,差异显著(均P<0.01);老年前期对照组分别为80.4%和45.7%,与同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老年对照组分别为87.3%和52.3%。与同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老年高血压组中伴左室肥厚(LVH)者(66例)其总室性心律失常和Lown’s分级≥3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是84.8%和36.4%,均高于不伴LVH者(58例)的63.8%和13.8%(P<0.01)。在老年前期高血压组中伴LVH者其Lown’s分级≥3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0%,高于不伴LVH者的2.5%(P<0.05).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130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高血压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d)和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54.62%;VA、复杂VA及室透(VT)患者QTd显著高于无VA者(分别P<0.05、<0.01、<0.01);LVH者QTd显著高于无LVH者(P<0.05);并发现LVH又QTd<60ms者VA、复杂VA及VT检出率均显著高于LVH但QTd<60ms者(均P<0.01)。提示QTd对于预测高血压病LVH者发生VA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ECG)对应导联ST段改变(R-ST-D)不同类型与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初发STEMI资料完整967例,根据R-ST-D振幅分4种类型,即R-ST-D振幅无下移(I组)143例;R-ST-D下移振幅小于或等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1I组)664例;R-ST-D下移振幅大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Ⅲ组)93例;R-ST-D和梗死区ST段均抬高(IV组)67例;分析其ECGR-ST-D4种类型与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高危预后的关系。结果R-ST-D4种类型中I组、Ⅱ组、Ⅲ组发生率分别为14.8%,68.7%,9.6%,并以前降支为主单支病变多见。Ⅳ组发生率6.9%,主要累及复合前壁,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泵衰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AMI扩展、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50%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1.6%,41.8%,61.2%,34.3%,100.0%,40.3%和16.4%(P〈0.05或P〈0.01)。结论STEMI患者ECGR.ST-D不同类型对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近期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除颤使用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院前急救过程中诊断ST段抬高型AMI的患者94例,分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实施组和常规治疗组,统计恶性心律失常、除颤、死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实施组43例,对照组51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1%和90%(P〈0.01);除颤使用率分别为9.3%和23.5%(P〈0.01);死亡率分别为2.3%和5.9%(P〈0.05);实施组不良反应9例。结论:在AMI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除颤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量56例高血压有LVH患者(组1)、60例高血压无LVH患者(组Ⅱ)和68例健康对照组(组Ⅲ)的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ⅠQTd,QTcd较组Ⅱ,组Ⅲ显著延长(均P<0.01),组Ⅱ与组Ⅲ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QTd及QTc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比率显著增大。结论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者QTd,QTcd同时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aVR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血管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625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VR导联无ST段抬高组(n=537)、ST段抬高0.05~0.1 mrn组(n=58)、ST段抬高>0.1 mm组(n=30)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3.6%±7.2%、50.2%±6.8%、48.2%±6.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率分别为3.4%、8.6%、13.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病死率分别为2.2%、5.2%、1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4.8%、37.9%、56.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有预测价值,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7例心电图改变为ST段压低≥0.1 mV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ST段压低≥0.1 mV但不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作为对照组,追踪观察2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临床确诊为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观察组为7例(25.9%),对照组为1例(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75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胺碘酮组分别为94%、92%、93%,利多卡因组分别为75%、68%、73%,胺碘酮组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胺碘酮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低于利多卡因组的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应用于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好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观察EH患152例,按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年龄,病程分类,并比较各类与心律失常关系。结果:(1)EH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室正常组,尤其是Lown3级以上更为显(P<0.01),(2)左房增大组阵发性房速或房颤发生率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3)心肌缺血组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年龄大及病程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是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68例冠心病(C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以阿司匹林及消心痛为基础治疗,心得安组加服心得安10~20mgtid。用24hHolier资料对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ST段偏移及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心得安组HRV明显提高,其中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节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得安组ST段偏移幅度较小(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CADHRV、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具有肯定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24h动态心电图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8例,分为心脏病组44例(A组1,非心脏病44例(B组),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A组与B组室性期前收缩伴多源性(38.64%vs 15.91%)、室上性心律失常(45.45%vs 11.36%)、ST—T异常的发生率(29.55%vs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A组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窦性心率震荡指标A组TO显著高于B组,而TS显著低于B组(均P〈0.01)。讨论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不能反映心脏疾病的严重性,心率变异性下降、窦性心率震荡异常主要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荷试验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冠心病动脉储备功能(CFR)。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76例,无左心室肥厚(LVH)32例(Ⅰ组),合并LVH44例(Ⅱ组),正常对照组26例(Ⅲ组)。三组受检查分别行静态、运动心肌核素断层显像及心电图潘生丁负荷试验。结果:心肌核素显像:Ⅰ组运动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呈缺血性改变3例(9.4%),Ⅱ组运动后ECT呈缺血性改变11例(25.0%),有反向再充填现象2例(4.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Ⅰ组阳性1例(3.1%),可疑阳性3例(9.4%);Ⅱ组阳性7例(15.95),可疑阳性9例(20.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伴ECT缺血性改变:Ⅰ组:无;Ⅱ组8例(18.2%,P<0.01)。正常对照组心肌核素显像及潘生丁试验均无异常 。结论:高血压患存在不同程度CFR下降,合并LVH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及宫内复苏对新生儿窒息的作用。方法:经腹壁间接监测孕35-40周1287例胎儿心电图,随机分成观察组胎儿心电图ST段异常改变135例(宫内复苏组69例,非宫内复苏组66例)和对照组ST段无异常改变135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为52.59%,对照组为5.19%(P<0.01);宫内复苏组为27.53%,非宫内复苏组为78.79%。结论: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直接影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胎儿心电图ST段改变说明宫内缺氧,宫内复苏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SD大鼠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分别为88.88%和11.11%,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5.88±23.98s和2.55±0.45S.P<0.01)。结果提示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