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32例扩张型心肌病室性早搏形态与左室内径的关系,并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宽大畸形室性早搏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与左室舒张末径具有良好的相关性。QRS波幅度、室壁激动时间与左室舒张末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32例扩张型心肌病室性早搏形态与左室内径的关系,并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宽大畸形室性早搏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与左室舒张末径具有良好的相关性。QRS波幅度、室壁激动时间与左室舒张末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摘 要 ] 目的:观察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频繁室性早搏患者,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能否改善患者心功能。方法:入选从2014年3月-2016年5月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大于1万/24h)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消融组,一组为药物治疗组。导管消融组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药物组只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衰症状和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药物治疗组的室性早搏的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若效果不佳,加用胺碘酮。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所有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门诊随访一次,随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接受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功能分级评估。结果:共入选102例患者,其中导管消融组50例,药物治疗组52例。平均随访16±5.6个月,导管消融组手术成功率94%(包含二次手术患者),室性早搏数量(15672±4567个/24h vs 1001±234个/24h)明显减少,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2.6±1.1 VS 1.4±0.5 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0.33±0.07 vs 0.43±0.03)。药物治疗组随访结束时早搏数量(15373±3556个/24h vs 14980±3789个/24h),心功能分级(2.7±1.0 VS 2.9±0.8 p=0.12),和左室射血分数(0.34±0.06vs 0.30±0.05)无明显改变。导管消融组的心功能(1.4±0.5 vs 2.9±0.8 p=0.001) 、左室舒张末内径(57±4mm vs 67±9m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0.43±0.03 vs 0.30±0.05 p=0.001)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药物治疗,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机械图法测定5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02例正常人的左室收缩性和舒张性指标。结果表明,DCM的心力衰竭属收缩和舒张混合型。在DCM早期即使无临床症状亦有射血分数的明显减低(P<0.01),其下降的幅度与临床心功能不全的程度相一致。反映左室舒张性的多项指标与症状相关(P<0.01),认为,监测左心功能有助于DCM的早期诊断,并能客观地反映病情的进展与预后。  相似文献   

5.
<正>左心室血栓形成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栓子脱落可引发卒中或体循环栓塞而产生不良后果。左心室血栓的诊断、危险因素识别、预防和治疗在临床诊疗中尤为重要。本文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表现为心腔扩大、心脏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的异质性心肌病。左心室血栓形成是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导致脑、肾和肢体动脉栓塞,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现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左心腔大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征、左心腔增大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1999年1月连续收住入院的DCM患者102例。结果102例中,心功能Ⅲ~Ⅳ级者76例,Ⅲ级以下者26例。伴发各种心律失常者93例(91.2%)中,室上性心律失常34例,室性心律失常70例,缓慢心律失常42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平均为(69.4±8.3)mm,伴中、重度二尖瓣反流者(69例)LVED较其他者大(P<0.01)。心功能Ⅲ~Ⅳ级者较其他患者的LVED大、射血分数(FF)低(均P<0.01)。19例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者较无房颤者的左心房内径、LVED大,心功能分级较差(均P<0.05)。老年患者占1/4,其病情演进时间[(16±6)个月]较年轻患者短[(30±5)个月](P<0.05)。住院死亡4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3例猝死。另有3例猝死获救。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大多已呈中、重度心力衰竭,其心功能分级及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均与左室、左房内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充盈类型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惠玲玲  综述  张晓锋  审校 《心脏杂志》2013,25(1):104-105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一般认为,这种室性早搏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是“良性”的,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频发的室性早搏可能会导致心功能恶化,并发展为心肌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0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联合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片;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片.3组治疗时间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7%;稳心颗粒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66.7%,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胺碘酮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66.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0%.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稳心颗粒组和胺碘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效果比单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建华 《山东医药》1994,34(5):35-36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包括:①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②防治严重心律失常;③防治血栓栓塞;④对某些继发性者进行病因治疗。 一、 CHF的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一旦发生CHF,说明病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长轴方向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 获取18例DCM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心尖左室长轴、心尖两腔、心尖四腔的心肌应变率曲线,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室壁各节段水平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口血流的E峰、A峰.结果 DCM组各节段水平的SRs、SRe、SR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SRI技术能准确可靠地评价D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1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农民。因胸闷气短10d余入院。患者10d余前于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轻微活动后气短,无胸痛,无发热,咳嗽,无痰,有夜间憋醒及端坐呼吸,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扩血管、利尿等治疗,胸闷气短症状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3.
64例扩张型心肌病中,13例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者较51例无CLBBB者临床心功能在低(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径增大(P<0.01)、心肌重量增加(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径增大(P<0.01)、心肌重量增加(P<0.05)、二尖瓣返流加重(P<0.01)及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CLBBB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HRT在DCM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DCM心功能不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有室早,且室早前至少有3个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测量计算TO、TS值。将患者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组、Ⅳ级组与存活组、心源性猝死组、非猝死组,对各组间的TO、T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Ⅳ级组TO和/或TS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存活组与心源性猝死组、非猝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RT对DCM心功能不全患者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室或双心室的扩张和收缩功能损害为特点的心肌疾病,其原因日前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士要有以下三类原因:遗传性、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用β受体阻滞剂、免疫吸附、双腔起搏器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马天容  刘娜 《山东医药》2000,40(9):37-38
  相似文献   

17.
体液免疫异常与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抗心肌抗体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与DCM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及其在DC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自1974年1月~1994年12月收住院的原发性心肌病,资料完整的55例,现就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1 资料和结果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中,男41例(74.5%),女14例(25.5%),年龄19~78岁,平均53.02±14.88岁。 55例患者均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胸透及心功能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人群中是否存在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ZASP)基因突变以及与该地区IDCM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筛检成都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120例IDCM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ZASP基因外显子4、6、10的可能突变位点.结果 在IDCM组和正常对照组中,ZASP基因外显子4、6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图谱未发现差异;但外显子10 SSCP电泳图谱发现差异,经DNA测序证实为G216T杂合子与T216T纯合子.G216T杂合子在IDCM组检出28例,对照组检出12例;T216T纯合子在IDCM组检出9例,对照组检出4例.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在IDCM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ASP基因外显子10 G216-T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IDCM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提示T等位基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现状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宋小武综述杨兴生审校扩张型心肌病亦称充血型心肌病,其特点为心脏扩大而心肌收缩力减弱。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衰的症状与体征。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每年有1~2万新病例被诊断为本病[1,2]。本病预后不佳,50%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