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西医结合仍是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案,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提高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水平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病无完整的认识,“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虽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相关,但均不能概括和把握高血压病的共同病因病机、发展趋势、预后。寻求证和病在疾病某一阶段的相互联系与差异是证病结合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辨识高血压病某…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对高血压有不同层面的研究和认识,且对高血压病有不同的治疗理念.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其优势及不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能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血压的切入点、研究思路及防治策略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的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中医文献中见不到这个病名,但这并不妨碍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防治.高血压病的症状很多,但常见的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健忘、耳鸣、肢麻、腰酸、疲乏等,以头晕、心悸就诊者最多.中医对这些症状及其防治方法早有记载,中医、西医治疗高血压病各有优劣.不可否认,在控制血压方面,西医为优,而在解决症状体征方面,中医中药独具特色.临床上常可见到部分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却仍有头晕、心悸、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常能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现将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治疗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因其患病人数多、并发症广、涉及身体多个器官、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在基层高血压病防治方面,不断建立完善高血压病防治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的高血压病防治管理的指南。文章系统总结近15年我国基层高血压病防治管理指南指导意见的更新与变化,以便明确我国高血压病治疗与管理的走势,把握高血压病在我国的治疗优势与短板,为中医药参与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总结发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首次增加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领域应用的相关内容,应用中医药整体调节高血压病,强调整体观的辨治理念在我国基层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遵循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衰”的治未病思想,将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药和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传统运动方式、中医综合调理等治疗方法纳入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具有应用性强、操作简单方便、普及面广等优势,方便在基层高血压病防治中的推广与应用,既有利于丰富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也为心血管疾病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血压病发病因素错综复杂,病机各不相同,存在诊治随意性大的弊端,故当前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均未取得满意的疗效。为了充分挖掘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优势,应该客观地吸取西医的诊病精华为我所用,以中西医对此病研究的共识为着眼点,依据中医理论和西医认识,结合临床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顾,治病求本,重视整体论治”及“从情志致病角度立论”3个方面思考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以期能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八段锦作为一种中医传统功法,具有调节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自主神经兴奋性,控制相关危险因素,调节情绪,保护靶器官,联合西医治疗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方式以防治高血压病。该文通过分析八段锦在高血压病中的防治作用机制,归纳防治高血压病的八段锦联合中西医疗法,以期为临床应用八段锦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中医体质防治方案对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进行早期干预,观察高血压病控制情况、患者生活质量、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及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评价中医体质防治方案对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干预的可行性.方法:体质干预组与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体质干预组血压控制情况体质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干预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5);体质干预组PTS分子标志物水平中vWF、GMP-140、11-DH-TXB2下降显著显,AT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率及脑梗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防治方案在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风”等病证范畴,是当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压病,成为当今医学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少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显示了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中、西医的最终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将成为一种趋势和最佳的高血压治疗方案。该文主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展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9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防治工作座谈会制订的《高血压病的新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医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轻度高血压组、中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每组随机分为2小组,Ⅰ组进行中医治疗,Ⅱ组进行西医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中,中医治疗有效率均高于西医治疗有效率,P〈0.05;中医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辨证对比方式,将本院治疗的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中西医辨证结合治疗)各62例,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1.3%,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为43.5%,总有效率为75.8%,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常规西医治疗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而中西医结合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西医临床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与重点研究对象,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部位筛选、有效成分及药理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对近几年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的不同思路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数据采用专用软件RevMan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篇研究共655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西药(P=0.008);中药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西药(P=0.02);中西结合治疗在降低舒张压方面优于西药(P=0.004);中药治疗在降低舒张压方面与西药无统计学差异(P=0.10);中西结合治疗有效率高于西药(P〈0.0001);中药治疗在有效率方面与西药无统计学差异(P=0.43)。结论:中医药能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提高有效率,中西结合治疗效果更佳。但由于纳人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尚不能充分肯定,需高质量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钙离子拮抗剂选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益气活血中药组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8%。治疗组临床症状、血压控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比单用西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调护在高血压阴虚体制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调护干预,对比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调护对于患者阴虚体质状况改善明显,面色潮红、失眠眩晕、易烦躁易怒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改善显著,效果较好。结论:中药调护在高血压阴虚体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很好,能显著改善血压控制状况与阴虚体质状况,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复习,研究,交流研治糖尿病足的体会经验。方法:本文中西医结合,采用西药胰岛素注射加中药验方鸡蛋黄油外敷以及口服中医药汤剂自拟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三法联用辨证调治。结果:经中西医结合,三法联用治疗二十余例糖尿病足患者均收满意疗效。结论:糖尿病足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症,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三法联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发病率偏高,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一般认为,高血压是受到调节盐-水平衡和心血管功能系统影响的疾患: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调节。然而,临床上通过限制RAAS系统或SNS系统调节血压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仍有约40%的患者疗效不佳,表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应涉及其他机制,如免疫机制,等。现代中医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中医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控制高血压,并获得良效。本篇综述总结了高血压的非免疫和免疫机制,探讨中医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控制血压的功能。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应用中药降压时,中药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可以使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更好,而单用西药则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莫松柳  张浒 《光明中医》2007,22(2):40-42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性尿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神经性尿频症病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自拟中西药组(缩泉饮合硝苯吡啶)治疗,并设中药组(缩泉饮)及西药组(硝苯吡啶)作对照,比较三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7天为一疗程.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5%和75%,中西药组较其它两组效果好(P<0.05);中西药组及西药组起效快,中药组远期效果与上两组无差异;不良反应中西药组2例,西药组1例.结论:缩泉饮合硝苯吡啶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症疗效较单纯缩泉饮或硝苯吡啶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