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航站楼东区外部环境鼠密度情况,有效进行防鼠灭鼠工作,2008年12月首都机场地区爱卫会对首都机场航站楼东区进行了鼠密度调查监测,鼠密度达2.2%(夹夜法)。为此,首都机场地区爱卫会制定了环境整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2009年1月份对治理后的航站楼东区再次进行鼠密度调查,鼠密度下降至0.2%,灭鼠效果达91%。  相似文献   

3.
[目的]摸清阳江港口岸鼠类本底情况,为适时开展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阳江港口岸鼠类的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7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33.71%;其次为臭鼩鼱。鼠类年平均密度为13.67%,生活区的鼠密度最高达19.23%;港区堆场鼠密度最低为4.53%,夏季7~9月鼠密度最高。[结论]本次调查显示,阳江港口岸的鼠密度较高,1年之中应开展3.4次全面灭鼠工作,以有效的控制鼠密度。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不同地区住宅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监测河北省不同地区住宅区鼠类消长规律、季节分布和鼠种构成。方法夹夜法和粉迹法。结果共捕获各种鼠类2科4属6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0.99%,其次为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分别占25.30%、9.38%、2.89%和0.48%;但不同地区鼠类优势种略有不同。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月和10月。廊坊地区采用不同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显示,夹夜法监测鼠平均密度为0.87%;粉迹法监测鼠平均密度为3.36%。石家庄和唐山地区住宅区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年平均值分别为0.83%和0.67%,两个地区农村的鼠密度均高于城镇。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重点防制鼠种。  相似文献   

5.
经对宁波保税区1995~1996年鼠情调查。年均鼠密度1.88%,最高5.96%。最低0.63%。鼠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49.40%。新发现了该区原先未发现的黄胸鼠种。通过调查为今后加强对该区及北仑港区鼠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东兴口岸鼠类的本底情况,为防止鼠疫在东兴口岸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月-2002年3月,对东兴口岸及附近的居住区,防风林的鼠类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766只,经鉴定分为2目2科4属7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2,09%;其次为黄胸鼠,占36.03%。年平均鼠密度为5.73%,鼠密度最高月份在9月;最低月份在3月。居住区的年平均鼠密度最高,为9.27%,口岸作业区最低为1.85%。[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东兴口岸地区的鼠密度已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一旦有鼠疫传入,极易造成流行。应动员全社会,开展长期有效的灭鼠工作,将鼠类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下,防止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患调查及灭鼠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92~1993年对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表明褐家鼠在阿拉山口已由迁入种上升为占据主要鼠种的种群,1993年冬季开展了首次较大规模的灭鼠,使口岸鼠密度发生显著变化.由23.01%降至2.3%.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在实行鼠类控制的条件下,村庄拆迁和小区建设过程中鼠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小区拆建鼠类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评价拆迁前后鼠种组成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小区拆迁前以小家鼠为主,占83.9%(26/31),黑线姬鼠占9.7%(3/31),褐家鼠和臭鼩鼱各占3.2%(1/31)。在新建小区的原址(村庄),灭鼠前的鼠密度为12.2%,灭后密度降为1.9%,其灭鼠效果为84.4%;搬迁后拆前的鼠密度降为1.5%,而拆后鼠密度降为0;经过对工地实施综合治理,尤其是将建筑工人和工地分离约1.5km和对建筑工人实行健康教育,1年后工地的鼠密度仍为0;而对周围的施工工人住所调查捕获鼠均为小家鼠,密度为3.1%。结论 拆迁前灭鼠,拆迁过程中实施鼠类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新建小区的鼠密度,鼠的种群结构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更楼乡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鼠类种群分布及抗原携带情况。[方法]鼠密度调查用夜夹法;鼠类带毒率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人群隐性感染调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该乡室内鼠密度为16.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褐家鼠带毒率为7.3%,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和18.2%,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4%;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7%。[结论]该乡疫区类型为家鼠型、姬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北皇藏峪啮齿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9月,作者对安徽淮北萧县的皇藏峪进行了啮齿类区系调查。由于该峪面积较小,景观较单纯,本次调查将该峪划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峪内农田及荒草地3个地理景观区,共捕鼠119只,计7种。以峪内农田荒草地鼠密度最高,为19.83%,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8.34%;落叶阔叶林区鼠密度为13.53%,社鼠为优势种,占7298%;针叶林区鼠密度最低,为7.53%,中华姬鼠为优势种,占61.90%。社鼠和中华姬鼠为我省淮北地区新纪录。从捕获的7种鼠看,属东洋界种1种;广布种3种;古北界种3种。从该区啮齿类区系组成和优势种看,应属古北界,但亦存在着明显的过渡色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2006-2008年每年5—9月首都机场口岸地区鼠类种群构成变化及密度消长规律,为首都机场VI岸鼠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开展为期3年的奥运会病媒生物专项监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06—2008年5—9月首都机场口岸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小家鼠常见于室外,褐家鼠常见于室内,黑线姬鼠构成比逐年下降。2006--2008年平均鼠密度分别为0.86%、0.29%和0.26%,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重大国际活动前,举办地国境口岸应实施专项鼠情监测,尤其是掌握重大建设工程对鼠种构成和鼠密度的影响,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和投药灭鼠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设工程对其周边鼠种构成和鼠密度的影响,为鼠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对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及其周边区域的代表性生境进行调查。结果在T3航站楼工地共捕获鼠类3种102只,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67.65%;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别占21.57%和10.78%。2005-2008年T3航站楼工地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P=0.008),平均鼠密度逐年下降。结论T3航站楼建设导致的生态环境改变,引起鼠种构成和鼠密度的改变。重大建设项目应加强周边环境的鼠情监测,针对性的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沙港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等情况,评价该口岸的鼠形动物防制工作效果,为今后工作方向和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10-2009.11采用ELTON夹日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45只,经鉴定分为2目2科3属4种。优势种为臭鼩鼱,占66.12%,小家鼠占17.14%,褐家鼠占10.61%,黄胸鼠占6.12%。2009年密度显著增长,峰值为2009年8月出现的2.73%。对捕获的鼠形动物采集体表寄生虫,共检出螨类2只和虱26只。经鉴定,2只螨类均为纳厉螨。结论通过科学系统地监测,掌握了南沙港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等情况,为指导港区开展媒介生物防控工作、防治媒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灭鼠村庄家鼠群落变化的10年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告1981~1991年在济南市郊区两个灭鼠村庄内进行家鼠群落变化观察的结果。灭鼠前家鼠群落中褐家鼠占85.23%,小家鼠占14.77%。苏家村用毒饵盒持续灭鼠后调查13265夹夜,捕获率为2.60%;1983~1985的3年中,野栖鼠型动物分别占86.96%,92.67%和45.83%,以后的年份只捕到1只小麝鼩。宿家村一般每年彻底灭鼠1次,1993~1991年共调查11506夹夜,捕获率为7.30%;其中1983~1986的4年中,野柄鼠型动物分别占29.14%,35.80%、15.30%和27.78%,其余年份则很少发现;该村1990年冬季以后未灭鼠,1991年8月调查褐家鼠又成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67%。作者认为,以褐家鼠为主,间有少量小家鼠,为北方尤其是农村的家鼠群落的顶极群落。在灭鼠的条件下,这一群落遭到破坏;而一旦停止灭鼠等人为干扰,可很快恢复原来的顶极群落。另外,野栖鼠型动物进入室内,除受室内鼠类密度影响外,还与野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最高为0.86%,2012年最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最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12月对海安口岸啮齿动物本底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140只,经鉴定为2日2科3属7种。黄胸鼠为本地优势种群。全年年均鼠密度为7.13%,第二、第三季度鼠密度较高,分别为13.15%和11.67%。提示二、三季度为灭鼠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一次性投放溴敌隆毒饵能否控制海港口岸地区鼠害。方法室内采用粉迹法调查鼠密度,室外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投饵方式为一次性饱和投放溴敌隆毒饵。结果福建马尾口岸灭鼠效果为37.26%,天津东疆保税港灭鼠效果为95.10%。结论在投放毒饵面积足够大的情况下,一次性饱和投放溴敌隆毒饵可取得满意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