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5例成骨不全(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 OI )患者Ⅰ型胶原基因( COL 1 A 1/COL 1 A 2)的突变。方法收集中国贵州5例成骨不全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 DNA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 DNA 直接测序法对标本进行Ⅰ型胶原基因突变位点检测,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所有患者 COL1 A1/COL1 A2基因均存在多个突变位点,仅1例患者为外显子突变外,其余均为内含子突变。结论Ⅰ型胶原基因( COL 1 A 1/COL 1 A 2)基因内含子突变也极有可能是中国人群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提供了Ⅰ型胶原基因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2.
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461位点G→A突变(17.821S),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成骨不全的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与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表型并明确其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个家系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或引产组织样本,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先证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检测,用PCR反应扩增检出的变异位点,之后进行Sanger测序。在6个家系的所有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中对检测到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的先证者及其女儿携带COL1A1基因c.1976G>C杂合变异,家系2~6的先证者分别携带COL1A2基因c.2224G>A、COL1A1基因c.2533G>A、COL1A2基因c.2845G>A、COL1A1基因c.2532_2540delCGGACCCGC以及COL1A2基因c.1847G>A杂合变异。先证者的双亲均未携带相应变异,在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上述变异。结论6个成骨不全家系的致病原因可能均为COL1A1/2基因的变异。新发现的变异丰富了成骨不全症的表现型-基因型数据库,并为这些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鉴定PAH基因第6外显子c.611A〉G突变热点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针对突变频率较高的PAH基因第6外显子的突变热点c.611A〉G,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system,ARMS)的特异引物,对山西省已经临床确诊的70例经典型PKU患儿、c.611A〉G突变患儿的家长及50例正常儿童进行第6外显子扩增,扩增产物测序验证。结果在受检的山西省患儿中,PAH基因第6外显子c.611A〉G突变位点ARMS检测结果和测序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ARMS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作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快速灵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快速、准确地对Morquio A综合征[又称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Ⅳ A,MPSⅣ A)]高危胎儿做出产前基因诊断,从而及时而高效地防止患儿的出生,以最大程度减少流产对母体的伤害.同时,为今后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方法 在明确先证者病因及其父母基因型的基础上,应用已建立的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直接鉴定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快速筛检法,结合DNA序列分析法,对1例已孕10周的MPSⅣA高危胎儿的GALNS基因相应突变位点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结果 胎儿的DHPLC筛检结果显示第1外显子和第10外显子的PCR产物都有异常双峰,而相应正常对照均只有正常单峰;用GALNS 基因ARMS特异引物扩增的结果显示:胎儿有相应的特异扩增产物,而正常对照无;普通引物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胎儿GALNS基因的第1外显子和第10外显子分别获得了父源性的c.106-111 del(p.L36-L37 del)杂合缺失突变和母源性的c.1097 T>C(p.L366P)杂合错义突变,为两种突变的复合杂合子.结论 该高危胎儿是一带有与先证者完全相同基因型的Morquio A综合征病胎,应尽早终止妊娠;ARMS法、DHPLC法结合DNA序列分析法是快速、准确产前基因诊断MPS Ⅳ A高危胎儿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已明确病因的高危胎儿的早期诊断;其中,ARMS法和DHPLC法还特别适用于大批量正常对照组的快速鉴别,对于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ENG、ACVEL1和SMAD4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4个HHT家系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应用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11例临床确诊及可疑患者的ENG、ACVRL1和SMAD4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将结果与HHT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 家系2先证者及2个妹妹的ENG基因发生了第2外显子c.207G>A(p.L69L)同义突变、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错义突变、ACVRL1基因第7外显子c.817C>T(L273L)同义突变;家系3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弟的ENG基因发生了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也检测到家系4先证者及其兄的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家系1先证者及其他HHT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 T(p.335Q>L)为新突变,在200名正常对照中也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HHT具有遗传异质性,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为HHT新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7.
两个新RUNX2基因突变引起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RUNX2基因突变在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病因研究中的意义及两个中国家族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家系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收集到的2个锁骨颅骨发育不全家系中4例患者和4名家系健康成员、102名无关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产物双向直接测序方法 检测RUNX2基因第1~7外显子及相邻侧翼区的DNA序列,测序结果 与RUNX2基因正常序列对比分析.对发现的突变位点用酶切方法 证实.结果 测序结果 发现一家系中两例父子患者的RUNX2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346T>A(W116R),该错义突变通过Bsr Ⅰ限制性内切酶对PCR扩增产物行酶切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认.另一家系中两例患者的RUNX2基因第3外显子发生无义突变c.610A>T(K204X).在两个家系中的正常家系成员和无关正常对照RUNX2基因DNA序列中没有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通过RUNX2基因,检测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两个RUNX2基因新致病突变,扩展了遗传性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基因突变谱,对阐明该病发病机制及其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例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进行嵌合突变分析.方法 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RNA,PCR扩增NF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基因组DNA途径证实突变,并对先证者儿子的NF1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针对NF1基因第51外显子已发现的突变,取先证者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T克隆及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1型神经纤维瘤病.先证者外周血RNA途径检测出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基因组DNA途径证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中均有该突变,尿路上皮细胞中该突变测序信号较弱;在PCR产物的T克隆-测序中,来自先证者的血液、口腔上皮、尿液上皮细胞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突变体的重组菌分别占总数的42%、36%、12%.其儿子、正常对照不存在上述突变.结论 先证者在胚胎早期发生了NF1基因突变,使其体内部分细胞带有NF1基因突变,导致形成全身嵌合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有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孕史的患者,进行系统B超及COL1A1/COL1A2基因检测,希望建立OI患儿产前诊断方案,为OI患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对于有OI孕史的孕妇,进行系统B超监测;根据胎儿股骨、长骨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初诊为成骨不全。抽取羊水,采用直接测序法对羊水DNA的COL1A1和COL1A2基因全编码外显子及启动子区域进行突变位点检测。检出的新突变,对孕妇夫妇及家系其他成员直接测序证实。产前诊断标本均需做母血污染鉴定。结果胎儿超声影像学表现为股骨短小,胫腓骨弯曲成角,颅骨变薄且发现多处骨折,考虑OI。STR法鉴定,羊水无母血污染。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OL1A1基因鉴定出19个SNP位点,没有鉴定出突变位点;COL1A2基因鉴定出13个SNP位点及第36外显子的第2180位置碱基发生错义突变位点(c.2180G>A,p.Gly727Asp)。孕妇在COL1A2基因的第36外显子亦存在错义突变位点(c.2180G>A,p.Gly727Asp),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其他成员均未检测到Gly727Asp突变。结论有OI孕史的孕妇,采取B超和COL1A1/COL1A2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对高危胎儿做出确诊,为预防患病胎儿出生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中央轴空病(CC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探讨家系中CCD患者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对先证者进行病史和家族史询问以及详细的临床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样本,用PCR方法扩增理阿诺碱受体1(RYR1)基因C端突变热点区(外显子90-104)的编码序列,进行序列测定,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其母亲、妹妹RYR1基因第102外显子均发生了第14690位碱基G到A的点突变,此突变会导致氨基酸改变,即G4897D,家系内正常成员以及家系外的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结论 本实验所研究的家系中,RYR1基因第102外显子G14690A的杂合突变为致病基因,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5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致病变异位点,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5个成骨不全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25个骨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所检岀的可疑变异经PCR扩增后进行Sanger测序,对5个家系的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和100名正常个体进行验证,确定致病性变异后,对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5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携带COL1A1基因c.3226G>A(p.Glyl076Ser)杂合错义变异、c.579delT(p.Glyl94Valfs*71)移码变异、c・2911_2912insAG(p.Gly971Glufs*138)插入变异、c.3037G>A(p.Glyl013Arg)杂合错义变异,以及c.642+5G>A杂合剪接变异;家系1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5个家系的父母均未携带相应的变异,均为新发变异。100名正常个体均未检出上述变异。其中COL1A1基因c.3037G>A(p.Glyl013Arg),c.29U_2912insAG(p.Gly971Glufs*138)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COL1A1基因变异是5个成骨不全家系的致病病因。本研究的结果丰富了COL1A1基因的变异谱,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已生育过眼皮肤白化病Ⅰ型(o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Ⅰ,OCA1)患儿的两个家系进行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TYR的突变研究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TYR基因各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启动子区,直接以DNA序列测定技术分析先证者或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明确致病性突变后,检测胎儿TYR基因相应位点的DNA序列,获知胎儿的基因型。结果家系1的先证者为R278X和929insC突变复合杂合子;胎儿未获得这2种突变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型均正常。家系2先证者的父母分别为IVS4+3A→T和G253E突变的杂合子,胎儿只获得了父源性的IVS4+3A→T突变等位基因,未获得母源性G253E突变等位基因,胎儿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此为中国大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OCA1产前基因诊断;应用上述基因分析方法进行OCA1产前基因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例眼皮肤白化病患儿及其父母进行TYR基因分析,确定其分型和基因型。方法PCR扩增外周血gDNA的TYR基因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以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先证者的TYR基因突变,应用错配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进行突变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在先证者TYR基因内检测到C24Y和R299S两个突变等位基因,其中C24Y突变是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OCA1致病突变。结论对1例中国大陆眼皮肤白化病Ⅰ型患者进行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并鉴定了一种OCA1致病性新突变—TYR基因C24Y。  相似文献   

14.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OIⅠ,MIM#166200;OIⅡ,MIM#166210;OIⅢ,MIM#259420;OIⅣ,MIM#166220)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遗传病,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000。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脆性增加、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听力下降等。90%以上的OI患者具有Ⅰ型胶原基因(COL1A1,COL1A2)突变,尤以COL1A1基因突变为主。Ⅰ型胶原基因突变的位点与OI临床表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就Ⅰ型胶原基因突变与O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type 1,CFEOM1)家系KIF2lA基因第20、21外显子突变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CFEOM1 一家系共计8个成员,采用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方法分别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KIF21A第20、21外显子热点突变c.2860C>T进行分析.选择KIF21A基因两侧4个STR位点(D12S1668、D12S2194、D12S331和D12S1048)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先证者和其他两例患者均存在KIF21A c.2860C>T突变,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均未检出该突变.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突变来源于母源性生殖腺嵌合体.结论 KIF21A基因突变c.2860 C>T是该CFEOM1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6.
1例以"哭闹1天,左下肢肿胀3小时"为主诉的3个月女性婴儿,出生后共发生3次骨折及1次抽搐,经体格检查、血化验、影像学等系列检查,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成骨不全Ⅰ型及早发幼儿癫痫性脑病26型".基因检测患儿COL1A1基因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点c.3842G>T chr17-48263841-c-a p.Gly 1281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别研究一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家系和一个散发患者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6例先天性厚甲症Ⅰ型患者,其中包括家系中5例患者和1例散发病例,同时取家系中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排除多态性,采用长链PCR特异扩增了外周血基因组DNA的KRT16和KRT6A两个候选致病基因全长,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家系和散发病例的KRT16基因均未发现基因突变.而两者的KRT6A基因分别出现了突变:家系中5例患者的第465位密码子由TAC突变为CAC,导致酪氨酸由组氨酸替代(Y465H);散发患者KRT6A基因第171位密码子由AAC突变为GAC,导致天门冬酰胺由天门冬氨酸替代(N171D),而该家系中的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名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未发现此突变.Y465H和N171D分别位于2B的终末端和1A的起始部这两个突变热点.结论 该家系和散发病例分别存在KRT6A基因突变Y465H和N171D,其中前者为一新的错义突变,N171D近期已有文献报道.该突变可能为先天性厚甲症Ⅰ型的遗传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家系成骨不全(OI)测序及其临床表型和突变分析,提高对成骨不全的诊断和认识。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家属血标本;高通量测序,一代测序验证和结果分析。结果先证者1,FKBP10,EXON6,c.1016GA,p.R339Q,纯合突变,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先证者2,COL1A1,EXON9,c.671GA,p.G224D,杂合突变,父亲为此位点杂合突变,母亲基因无变异。先证者3,COL1A1,EXON30,c.2010del T,p.P670fs,杂合突变,母亲此位点杂合突变,父亲基因无突变。结论 FKBP10新位点突变可能导致了XI型成骨不全及其新表型的发生;证实了COL1A1两位点突变和成骨不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对COL2A1基因(typeⅡcollagen gene)G504S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家系的1例中期妊娠者进行产前分子诊断,从而预防SEDC的发生。方法患者妻于20孕周在B超下进行羊膜囊穿刺,抽取羊水10ml,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选择3个多态性STR位点,即D3S1358、D16S539和D21S11,排除母体细胞污染。在此基础上,对COL2A1基因外显子23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正、反向测序。结果该例胎儿COL2A1的外显子23测序结果显示,胎儿未带有与父亲同样的COL2A1基因突变。胎儿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与B超监测结果一致。结论对于有SEDC风险的胎儿进行产前分子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在B超诊断前了解胎儿基因型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一例HLA-A新等位基因HLA-A*3113的测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HLA新的等位基因HLA-A * 3113的分子机制。方法样本DNA抽提采用PEL-FREEZ抽提试剂盒,利用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A基因的第1~8外显子,PCR产物直接经TOPO TA克降转染到质粒载体中获得等位基因的单链,对所得克隆进行第2、3、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样本克隆测序得到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为A*2402,另一个经BLAST验证其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206619,DQ206620,DQ206621)。与最接近的A*310102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在第3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第456位G→c,导致第128位氨基酸E→D。结论该等化基因为新的HLA-A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