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先鸣 《广西医学》2001,23(1):128-129
近年来 ,随着母乳喂养日益普及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 (breast mik jaundice,BMJ)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我们自 1 999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1 0月 ,应用思密达 ,茵栀黄联合治疗婴儿 BMJ2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考许氏诊断标准 ( 1) ) :(1 )母乳喂养 ,足月儿 ;(2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 (2天至 2周 )发生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3)黄疸程度以轻度 (血清胆红素 <2 0 5.2μmol/L )至中度(2 0 5.2~ 342 .0μmol/L )为主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4)患儿一般状况良好 ,生长发育正常 ,肝脏不大 ,…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和对母乳性黄疸(BMJ)认识的提高,BMJ的发生率及诊断率均明显升高,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是围产儿病理性黄疸的首位病因[1]。为了探讨方便有效的治疗BMJ的方法,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我们将思密达与思连康联合治疗57例BMJ,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患儿112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中BMJ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57例,男29例,女28例,就诊日龄(16~49)d,总胆红素TB I(289·1±38·5)μmol/L;对照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就诊…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观察 96例住院患儿 ,4 5例停母乳改配方奶 ,5 1例静脉滴注茵栀黄 ,血清总胆红素 >2 2 0 6 μmol/L者蓝光治疗 ,对出院时黄疸未完全消退者进行随访。结果 ,经治疗后 4 8h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96h下降明显 ,出院随访患儿黄疸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 ,积极干预可加速退黄速度。  相似文献   

4.
张嵘  王新华 《新疆医学》2004,34(3):126-127
母乳喂养可致黄疸称母乳性黄疸(BMJ),最近认为与患儿胆红素代谢肝肠循环增加有关。本文通过40例BMJ患儿治疗前后(停喂母乳,同时口服思密达3天)检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血清胆汁酸(TBA)水平,并将IBI与TBA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病因与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对BMJ的诊断尚缺乏特殊的实验室手段,主要靠临床。而目前临床普遍认为BMJ预后良好,本文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BMJ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神经行为评分(NBNA)进行检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判断BMJ患儿的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无创监测、治疗方法及观察其预后效果.方法观察2001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146例住院患儿治疗以停止母乳3-5天改为配方奶,蓝光照射,药物给予妈咪爱、茵栀黄.每天应用JH20-1A黄疸仪经皮测定患儿的黄疸指数.结果观察胆红素96小时下降明显,7天后基本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经皮监测具有快捷、无创之优势,积极干预可加速退黄速度.  相似文献   

7.
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母乳性黄疸 (BMJ)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新近研究认为 ,BMJ是由于母乳中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 -GD)活性过高 ,或由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而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1] 。我们自 1998年以来应用思密达 (博福 -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妈咪爱 (韩美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联合治疗BMJ 4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条件为 :①全部患儿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儿 ;②皮肤黄染出现时间为 4~ 7d ,并逐渐加深持续不退 >2周 ;③黄疸轻、中度为多 ,重度少见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④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999-999
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推广,临床上注意到母乳性黄疸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黄疸已经成为新生儿期的一个常见问题。本文对28例迟发性母乳性黄疽(BMJ)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妈咪爱1.0g Tid,2组均予能量合剂应用,1周为1疗程。结果2组在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提示妈咪爱治疗迟发性BMJ为一种有效的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母乳性黄疸(BMJ)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测定62例BMJ患儿(早发型BMJ组38例,晚发型BMJ组24例)血清TBA,同时对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并与伴生理性黄疸的30例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发型BMJ血清TBA为36.97±15.54μmol/L,早发型BMJ血清TBA为9.58±6.51μ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与对照组TBA(6.5±10.1μmol/L)比较,前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晚发型BMJ血清总胆红素和TBA呈正相关,r=0.412,P<0.05。结论晚发型BMJ血清TBA增高,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呈正相关,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10.
40例晚发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秀英  张秀华  王海荣 《北京医学》2007,29(10):606-606,609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国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  相似文献   

11.
吴惠兰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13-913,936
目的初步探讨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对5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与血清TBA水平有关系。结论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而且TBA的水平影响BMJ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诊治的2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200例患儿中,有77例是因感染造成、61例为母乳性黄疸、48例因围产因素造成、14例是因溶血造成;所有患儿通过相关治疗,有196例患儿治愈,4例患儿无效。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大部分患儿为感染性黄疸与母乳性黄疸,依据患儿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与蓝光照射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78例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中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为:围生期因素25例(其中新生儿溶血6例),感染性因素22例,母乳性因素18例,其他因素13例.本组78例患儿中,70例采用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溶血患儿予换血治疗,1例红细胞增多症患儿部分换血,5例生后母乳喂养不足的患儿未予光疗.78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57例, 好转16例, 未愈4例,(其中3例入院时已发生核黄疸, 2例治疗改善后出院,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减少围生期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方法,其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动态监测胆红素值,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及时换血治疗,可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母乳性黄疸发生率高,光疗后全部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王炜 《吉林医学》2011,(7):1352-1353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选择2001年~2005年20例黄疸患儿,其中18例门诊患儿2,例住院患儿,进行诊断性试验,停喂母乳48 h,黄疸明显减退,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对门诊患儿停止母乳喂养,口服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住院患儿给予综合治疗,随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儿通过治疗后1,8例患儿平均治疗7 d2,例住院患儿,其中1例治疗4 d1,例治疗5 d,血清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无一例发生核黄疸。结论: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为停止母乳喂养(黄疸减轻后继续母乳喂养)、蓝光照射,并辅之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但愈后良好,一般不会发生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2):999-999
随着母乳喂养的大力推广,临床上注意到母乳性黄疸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黄疸已经成为新生儿期的一个常见问题。本文对28例迟发性母乳性黄疸(BMJ)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特点,为进行相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8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母乳性黄疸48例(54.54%),感染21例(23.86%),围产因素17例(19.32%),原因不明2例(2.27%).结论:本地区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以母乳性黄疸为主,感染及围产因素占重要地位,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胆红素脑病(ABE)的临床特点、病情演变及促发因素,为ABE预后的评估、及时干预及预防措施提供经验,改善其预后。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诊断ABE的新生儿,由专人负责门诊随访,按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0~1岁20项神经运动检查、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及Vojta 7项姿势检查进行全面的神经运动检查,并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记录检查结果、胎龄、出生体重、黄疸出现时间等相关资料,按病情发展分不良转归组、非不良转归组进行分析。结果入选门诊随访75例ABE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ABE分期临床分为初、中、极期,分别为52例、15例和8例。随访时间4个月~1年。不良转归13例。初、中、极期ABE不良转归发生率分别为7.69%(1/13)、30.77%(4/13)、61.54%(8/13)。除运动障碍外,6例患儿合并听觉障碍,4例眼球运动障碍。头颅MRI有苍白球高信号等特征性改变。不良转归组与非不良转归组黄疸出现时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B/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6PD缺陷症是本地区ABE的主要病因,其次是ABO溶血病。初、中期ABE积极治疗,大多可逆转,极期ABE预后不良,对新生儿黄疸重视不够,严重黄疸就诊和治疗时间过晚是胆红素脑病不良预后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新生儿黄疸康复及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积极的作用。方法:总结6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配合中医护理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中医护理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恢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邱宝强 《微创医学》2000,19(4):524-525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迄今尚无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最近有人测定脑干听觉诱发反应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在256.5~427.5μmol/L的母乳性黄疸婴儿有1/3显示异常反应,若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很快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对血清胆红素浓度高的母乳性黄疸应给予积极治疗.为此我科于1998年6月至1999年10月对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25例予四磨汤和整肠生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iaundiee,BMJ)由美国人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近年来由于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疽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我院儿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因皮肤黄染就诊的患儿536例,由于其他疾病就诊的黄疸患儿未在此列,其中172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占32.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