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栓性梗死、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LACI)、无症状性梗死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硬死患者86例开展研究。86例患者中包括3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8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其中22例后循环梗死、23例前循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采用抑郁量表、认知功能量表分析以上三种脑硬死患者中脑卒中后抑郁情况与认知功能评分,同时对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对比:前循环梗死高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前循环梗死低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认知功能评分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三种脑梗死患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P 0.05)。结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发现前循环梗死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较高,且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较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患者明显。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会相互影响、相互损害。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即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系指因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该供血区缺血、缺氧导致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软化。临床上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腔隙性梗死及脑栓塞等。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与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死治疗以急性期为关键,西医以溶栓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及溶栓后并发症较多。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有一定优势,现就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脑血管病也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伴发意识障碍,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可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仅有半身不遂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诊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脑卒中的60%~80%。  相似文献   

7.
严文静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64-165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c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相似文献   

8.
对脑梗死治疗认识点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进入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由于脑动脉血管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而形成血栓,致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也增高。我们应用阿魏酸、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取得明显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边善堂 《中医药研究》2010,(10):1272-127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hs-CRP、FBG、HBA1c、MA水平,并行头颅CT检查,分析非糖尿病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与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hs-CRP、FBG、HBA1c、MA水平均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hs-CRP联合FBG、HBA1c、MA可作为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预测因子,对高hs-CRP的糖尿病病人,特别合并FBG、HBA1c、MA增高应注意监测和追踪。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上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等[1]。脑梗死属中医的"中风"范畴,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为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其中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寇幸福 《河南中医》2008,28(12):46-47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偏瘫、言语失利和意识障碍.脑卒中其发病原理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病变包括脑梗死和脑栓塞;出血性病变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以脑梗死最多见,其次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死较少见[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80例腔隙性脑梗患者(简称腔梗)和80例非腔梗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将二者发生颅外、颅内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同侧颈动脉斑块及同侧颅内大动脉病变显著相关(P〈0.05),非腔梗组容易发生颅内大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ACI )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涵盖急性脑栓塞、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及急性脑血栓形成等,占脑卒中总数的70%左右[1].ACI是由颅内、外动脉突发重度狭窄、阻塞所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性病变[2].ACI可诱发诸多神经功能损伤、障碍,ACI后上肢活动功能障碍为ACI后遗症中的一种常见类型[3].上肢功能的恢复受到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的情况及可能发生机制。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睡眠障碍41例,发生率为66.13%,睡眠障碍组平均年龄、女性百分比与无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受累供血动脉系统及是否为优势半球受累无明显的相关性。睡眠障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气虚证的证候均值睡眠障碍组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机制较为复杂,评价病人的睡眠状况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即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系指因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该供血区缺血、缺氧导致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软化.临床上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腔隙性梗死及脑栓塞等[1].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与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死治疗以急性期为关键,西医以溶栓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溶栓后并发症较多.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有一定优势,现就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强  鹿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27-127
脑血管疾病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