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双歧杆菌联合清胰汤防治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清胰汤在肠内营养基础上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双歧杆菌组、肠内营养+双歧杆菌+清胰汤组,检测治疗后3组肠道菌株的变化,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后的7-10d时,肠内营养+双歧杆菌+清胰汤组较肠内营养+双歧杆菌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减少,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失调症发生率低。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使用双歧杆菌联合清胰汤比单用双歧杆菌更能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菌群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茯苓、当归、白术、三补4种中药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用林可霉素制造小鼠菌群失调模型,以中药灌胃,取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pH值测定。同时刮取盲肠上皮细胞进行细菌黏附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中药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菌群失调模型与正常对照相比,大肠埃希菌的菌量明显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量在下降。各中药治疗组可降低菌群失调小鼠的pH值,中药白术、三补治疗组吸附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数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种中药体外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所选4种中药对肠道正常菌群均有扶植作用,可降低肠道的pH值,提高双歧杆菌的黏附性,其中尤以白术、三补的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大柴胡汤保留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的变化。方法将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大柴胡汤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肠道菌群失调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恶心呕吐等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例数明显较多(P 0.05)。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症例数明显较少,且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更好(P 0.05)。结论大柴胡汤保留灌肠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并可预防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观察组予自拟止泻汤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43%、对照组7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泻汤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PH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肝复方治疗PHC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92只ICR小鼠中取32只,随机分为正常1组与模型1组,每组16只,观察PHC小鼠造模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另60只随机分为正常2组、模型2组、益生菌组、肝复方组,每组15只。肝复方组给予肝复方灌胃,剂量为15.6mg/(kg·d),模型2组、正常2组分别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VSL#3灌胃,剂量为6mg/(kg·d)。每天灌胃1次,灌胃剂量均为临床等效剂量,连续用药14d。观察肝复方对PH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PHC小鼠造模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多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2组比较,肝复方组、益生菌组所研究肠道菌群数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肠道细菌及益生菌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正常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益生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模型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情况,肝复方能有效调节紊乱的PHC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四联疗法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渍疡的效果。方法:20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Hp清除率为95.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24%(χ~2=4.3404,P0.05);实验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5%(χ~2=19.5808,P0.05)。结论:四联疗法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Hp阳性消化性渍疡具有疗效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Hp清除率较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入院后禁食24 h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入院后禁食72 h开始肠内营养,观察2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肠内营养结束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Ig A、Ig G、Ig 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TNF-α、IL-6和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2组病死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在SAP的临床治疗中,较早开始肠内营养可显著提高肠道益生菌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胰合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黏膜屏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抑胰合剂鼻饲,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腹痛、腹胀、肠鸣音、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肠黏膜屏障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肠道菌群结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血症、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胰合剂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缩短SAP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增强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加味保留灌肠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大柴胡汤加味保留灌肠。观察2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及肠道菌群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状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3%,对照组7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血液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2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株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株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ICAM-1、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味保留灌肠联合血液净化能抑制SAP患者的炎性反应,调节胃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黄连素(300 mg,每日3次口服)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黄连素300 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治疗3周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连素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价廉、有效。  相似文献   

11.
四君子汤对动物肠菌失调及正常胃肠功能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观察四君子汤对动物肠道菌群失调及正常胃肠功能的药理作用。方法:选用大黄灌胃制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用胃排空、小肠推进运动、胃液分析以及离体肠肌实验。结果: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小鼠,能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量明显增加;对正常动物的胃排空、小肠推进运动、胃液分泌以及离体肠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家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口服,疗程20天,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ET、TNF—α和IL-6水平,对肝硬化内毒血症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肝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常安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美常安治疗组)、B组(蒙脱石散治疗组)和C组(联合治疗组)各40例,治疗两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两周后,三组患者较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A、B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7.5%、80.0%、95.0%,A、B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③A组恶心2例,头晕1例;C组恶心1例;B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美常安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四君子汤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脾虚证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行四君子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组营养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肠道菌群以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8 d较术后1 d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均显著升高(P0.05);与术后8 d比较,观察组ALB、PA、TF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8 d较术后1 d的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拟杆菌、真杆菌、酵母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脾虚证胃癌患者应用四君子汤联合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并对肠道菌群的平衡性形成一定的影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武贤美 《光明中医》2016,(13):1889-1890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和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较对照组的66.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空肠内营养联合加味大承气汤颗粒肠内滴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空肠内营养联合加味大承气汤颗粒肠内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分别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体重、血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值。结果:观察组AMY、CRP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白蛋白、前白蛋白、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应用早期空肠内营养联合加味大承气汤颗粒肠内滴注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指导下的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70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5例,用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治疗4周。对照组35例,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治疗4周,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分别采用IBS症状尺度表(IBS bowel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IBS生活质量问卷(IB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BS-QOL)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curative effect scoring system,TCM-PE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并通过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拟杆菌的数量及肠道菌群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的变化。结果:①IBS-SSS量表显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4,8,12周均能减少量表积分(P 0. 05),对照组4,8周能减少量表积分(P 0. 05),第4周观察组积分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5)。②IBS-QOL量表显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4,8,12周,对照组4周均能增加量表积分(P 0. 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③两组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④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医治疗4周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上升,肠杆菌数量下降,CR升高(P 0. 05)。对照组治疗后对各类菌群及CR值均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歧杆菌升高,肠杆菌下降,CR升高(P 0. 05)。各组治疗后对拟杆菌均无明显调节作用。结论:健脾疏肝法指导下的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对缓解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