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种带瓣主动脉片修补心内分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种带瓣主动脉补片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中对右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自 1998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同种带瓣主动脉补片修补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内缺损 10例。平均肺动脉压 5 5~ 98mm Hg( 1k Pa=7.5 mm Hg) ,平均 72 .4 6± 12 .4 1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 0 .87~ 0 .95 ,平均 0 .91± 0 .0 3。 结果 术后 4 8小时内均顺利脱机 ,无死亡。随访 3~ 2 8个月 ,平均 10 .3± 4 .2个月 ,活瓣均已关闭 ;平均肺动脉压2 0~ 4 8mm Hg,平均 3 6.3 7± 9.66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 0 .95~ 0 .98,平均 0 .97± 0 .0 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同种带瓣主动脉补片的应用能有效预防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8例PDA患者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0.4±9.3)岁。主动脉造影显示PDA最窄内径为(21.0±3.0)mm;肺动脉收缩压(76.6±9.4)mm Hg。结果 8例患者中7例一次性隔绝成功。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6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2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及大血管CT血管造影显示:残余分流消失,肺动脉收缩压(43.5±7.2)mm Hg,显著降低。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2.0±5.2)mm vs.(69.0±11.1)mm]。随访8例,随访时间1~11(7.2±1.1)个月,随访期间胸部X线示:肺血明显减少,心胸比率明显减小。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与人工血管侧侧吻合技术在体肺动脉分流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44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主动脉与人工血管侧侧吻合的体肺动脉分流术,其中升主动脉-主肺动脉38例,升主动脉-左肺动脉4例,升主动脉-右肺动脉2例.男、女各22例;<1岁23例,1~3岁14例,>3岁7例;体质量(9.2±3.6) kg.肺动脉闭锁32例(3例室间隔完整,29例伴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10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并肺动脉狭窄各1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出现早期狭窄,1例因早期分流堵塞再次行中心分流术,1例分流过多.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由0.67±0.10增加至0.81±0.07.术后动脉压增加0~ 25mm Hg(1 mm Hg =0.133 kPa),中位值6.5 mm Hg.所有患儿随访12 ~ 23个月.2例出院后第1、3个月因误吸死亡;2例人工血管狭窄;2例人工血管闭塞,其中1例术后14个月再次行体肺动脉分流术;7例肺动脉发育良好者行进一步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根治手术,3例行Glenn手术.余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0.82±0.05,超声心动图示分流血管通畅,血流束与人工血管口径一致.结论 主动脉与人工血管侧侧吻合技术的体肺动脉分流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人工血管堵塞率低,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肺动脉环缩术( PAB)在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单心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仅能行单心室修复的复杂畸形患儿,男31例,女18例;年龄0.2~10岁,平均(7.8±3.8)岁;体重5~24 kg,平均(8.82 ±4.24) kg;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0.85~1.00,平均(0.90±0.04);术前肺动脉平均压(mPAP) 52 ~91 mm Hg(1 mm Hg =0.133kPa),平均(54.6±16.8) mmHg.合并单心室13例,三尖瓣闭锁1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伴左心室发育不良型右室双出口11例,三尖瓣重度狭窄5例,心室不均衡型完全型房室通道5例,十字交叉心3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0.5岁17例、0.5 ~2.0岁17例、≥2.0岁15例.全组均先期行PAB,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氧浓度40%时,SPO20.85,肺动脉平均压20 mm Hg.对比分析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死亡比率.结果 手术死亡1例系1岁6个月患儿,死因为肺部感染.全组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区别.随访6 ~72个月,1例1岁2个月患儿术后2个月因误吸死亡;3例已完成双向格林或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结论PAB能有效降低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拟行单心室修复的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压力,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外管道连接术(Sano分流术)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分期矫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共17例PA/VSD小儿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Sano分流术,其中男10例、女7例,中位月龄9.7 (2.5~73.8)个月,体重(8.3±3.4)kg.术前McGoon比为1.04±0.29,Nakata指数为(102.0±56.9) mm2/m2;5例合并左肺动脉开口重度狭窄,11例存在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伴存主要体肺侧枝,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72.6%±11.6%. 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姑息性Sano分流术.术中结扎未闭动脉导管11例,同期左肺动脉成形7例.10例肺动脉下拉后覆盖自体心包片,1例利用自体心包制作管道,6例使用Gore-Tex管道构建右心室到肺动脉连接.术中均经右心室切口施行流出道疏通.体外循环时间为(75.0±30.0) min,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为89.8%±5.3%,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生存,随访(12.1±6.7)个月,随访期间8例接受二次心血管影像学检查,McGoon比值和Nakata指数分别为2.05±0.37和(304.8±51.3) mm2/m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4例已接受了二期根治术. 结论 Sano分流术是分期矫治PA/VSD较为安全且可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肺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87年12月至2007年3月,16例主肺间隔缺损病儿(人),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个月~22岁,平均(8.2±7.1)岁;体重5.8~50.0 kg,平均(22.2±13.9)kg.Mori分型Ⅰ型7例,Ⅱ型7例,Ⅲ型2例.主肺间隔缺损大小10~35mm,平均(22.6±7.3)mm.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主动脉弓离断畸形(B型)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10例行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75.4±25.2)mm Hg,肺动脉平均压21~100 mm Hg,平均(60.3±24.8)m Hg.14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2例在深低温停循环完成手术.结果 主动脉阻断(70.6±48.1)min,体外循环(110.5±62.9)min.术后10例肺动脉收缩压(50.2±18.5)mm Hg,平均肺动脉压(40.0±15.2)mm Hg,术后呼吸机使用(22.6±14.5)h,滞留蕈症监护室1~70 d,总住院14~127 d.2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者围术期分别死于急性肾衰和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4例痊愈,平均随访(8.8±7.5)年,1例主肺动脉间隔小残余漏,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主肺间隔缺损者肺血管病理改变早,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改良B-T分流手术的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及其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2000年10月至2012年8月,106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改良B-T分流手术.男64例,女42例;年龄生后1天~37.2个月,平均(3.8±1.1)个月;体质量2.3 ~ 12.0 kg,平均(5.0±2.1) kg.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25例,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45例,三尖瓣闭锁11例,重度法洛四联症(TOF)7例,单心室18例.术前患儿均严重发绀,78例应用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经皮血氧饱和度0.69±0.23.应用不同口径的PTFE人工血管,3mm8例,3.5mm 11例,4mm65例,5 mm26例.结果 患儿术后住院1 ~18天;住监护室1~12天;机械通气4h ~7天.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例(2.6%),人工血管急性栓塞、严重低氧和循环衰竭各1例.术后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到0.79±0.12.4例出现人工血管栓塞再次行对侧改良B-T分流手术.94例随访患儿中,血氧饱和度0.63~0.92,平均(0.81±0.10);2例远期(术后17和25个月)死亡.截至现在,86例次患儿行进一步手术治疗,其中TOF根治手术6例,Rastelli手术31例,Glenn手术25例,Fontan手术18例.结论 改良B-T分流手术可提高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经皮血氧饱和度,明确增加肺血流,提高血氧含量,挽救患儿生命,为进一步手术争取机会并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我院对84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患者行一期矫治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男55例,女29例;年龄5个月~3岁(1.8土1.1岁);体重5~26kg(5.8土4.2kg)。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绀,9例有缺氧发作史。术前红细胞压积0.46~0.65,动脉血氧饱和度0.68~0.98。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76例,双心室肥厚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胸部X线片示:心胸比率0.46~0.74,41例呈典型靴形心,心脏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直径12~27mm(19±4mm),肺动脉直径8~11mm(10土3mm)。1.2手术方法手术在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9.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hsPDA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罹患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22例出生体质量小于1500 g的早产儿行PDA结扎术,其中男12例,女10例;胎龄中位数分别为29周(24+5 ~32+6周);出生体质量(1103±228)g.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为(6.1±2.2)分,5 min(8.6±1.2)分.结果 患儿PDA直径(3.79±1.01) mm(2.0 ~5.9 mm),(2.69±0.84) mm/kg(1.23 ~4.23 mm/kg);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直径比(LA:AO) 1.69±0.41.手术时体质量中位数1500 g,平均(1512±539)g;日龄中位数24天.麻醉意外导致死亡1例;其余21例完成手术的患儿中,住院(67.09±36.10)天,术后呼吸机治疗2~44天,15例(68.2%)术后7天内撤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肺出血(18.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3.6%)、败血症(22.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63.7%)、脑损伤(18.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1.8%)、肺炎(86.4%)、代谢性酸中毒(45.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hsPDA,早期确诊、积极干预很关键,如不能行内科治疗或内科治疗无效时,特别是大PDA(>3.5 mm或2.5 mm/kg)、合并其他左向右分流的心内畸形时,应在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之前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结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少见 ,包括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AORPA)和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AOLPA)。病人非手术治疗预后极差 ,多于 1岁以内死亡 ,早期行根治术可治愈。我们共收治病人 13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3例病人中AORPA 9例 ,AOLPA 4例 ;年龄5 5d~ 30岁。活动后胸闷、气短 9例 ,发绀 9例 ,咯血 3例。听诊多于胸骨左缘第 2~ 4肋间闻及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X线胸片多显示肺部纹理重 ,有时两侧肺纹理不对称 ,主动脉结增宽 ,部分AORPA病人右肺动脉影显示不清或右肺下动脉干起始位置偏高 ;平均心胸比率 0 6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Fontan类手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2月,25例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共行手术治疗28次.男10例,女15例,年龄2~18岁,平均(9.1±5.5)岁.右心房异构18例,左心房异构7例.左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狭窄15例,左心室双入口和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5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闭锁合并肺动脉狭窄各1例.Fontan手术16例次,其中15例次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1例次行心房内侧隧道Fontan手术;双向腔肺分流术8例次,3例次为双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全腔静脉肺动脉分流4例次(Kawashima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结性心律2例.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78 ~ 1.00,平均0.86±0.07.随访6个月以上者15例,最长7年,经皮血氧饱和度0.68 ~0.97,平均0.82±0.08;心室射血分数>0.55者13例,<0.50者2例;结性心律4例.结论 Fontan类手术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较好.选择Fontan手术的术式,特别是心外管道,妥善修复心内合并畸形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3岁,体重35kg。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但一直未予治疗。患者安静状态下无明显紫绀,活动后口唇、颜面紫绀,有蹲踞现象,有缺氧发作史。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心率112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2cm处,心前区可触及震颤,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有杵状指(趾)。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76%。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胸部X线片示:肺血少,右心室相对增大,肺动脉圆锥部突出,心胸比率0.51。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2根大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侧。主动脉增宽,环部内径34mm。肺动脉主干内径24mm,左肺动脉内径12mm,右肺动脉内径13mm。肺动脉瓣下可见肌性圆锥致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测最狭窄处内径3.0mm。收缩期右心室血流同时进入主动脉及肺动脉。多切面显示:室间隔上部连续中断约21mm,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2 0 0 2年 12月 ,9例病人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男 5例 ,女 4例。年龄 4~2 4岁 ,平均 (10 3± 6 4 )岁。体表面积 0 6 5~ 1 6 6m2 ,平均 (0 95± 0 35 )m2 。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0 6 0~0 80 ,平均 0 73± 0 0 6。术中测肺动脉压 10~ 16mmHg(1mmHg =0 133kPa) ,平均 (12 7± 2 4 )mmHg。结果  1例死亡。 1例出现乳糜胸 ,2例术后早期循环不稳定又行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术。所有生存病人出院时无明显发绀 ,呼吸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 0 89~ 0 97,平均 0 94± 0 0 3。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操作较为简便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动脉栓塞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经验,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后5例肺动脉主干栓塞者行肺动脉碎栓吸栓及置管溶栓,10例肺动脉分支栓塞者于髂股静脉内置入溶栓导管行外周及肺动脉同时溶栓,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Miller指数、平均肺动脉压(mPAP)与动脉血氧分压(PO2)的变化,以及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 5例肺动脉主干栓塞者主干血管完全开通,症状即刻缓解,Miller指数从(0.51±0.04)降至(0.27 ±0.38),mPAP从(55.3±3.1) mmHg降至(32.7 ±2.2) mmHg,PO2从(40±3) mm Hg上升到(63±4) mm 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外周导管溶栓患者栓塞的分支肺动脉部分开通,髂股静脉的血栓大部分被清除,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均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本组随访13例,随访3 ~12个月,平均(8±3)个月,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 急诊肺动脉介入治疗能迅速改善急性肺栓塞肺循环梗阻状况,减轻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9月至2003年6月,我科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15岁;体重23.67±12.18kg。血红蛋白190.03±39.22g/L;红细胞压积0.54±0.14;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76±0.06;心胸比率0.60±0.03。心内畸形主要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3例,单心室(SV)2例,三尖瓣闭锁(TA)1例。其中合并肺动脉狭窄3例,1例肺动脉瓣闭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3例。所有患者均经心血管造影确诊。术中肺动脉压15.20±3.34mmHg(1kPa=7.5mmHg)。1.2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融合术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大主肺侧支动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肺动脉融合术治疗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合并大主肺侧支动脉的初步经验.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7年6月完成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合并大主肺侧支动脉(PA/VSD/NAPCAs)的肺动脉融合术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0.8~18岁,平均(6.0±5.6)岁;体重6.5~55.0 kg,平均(20.0±14.9)kg.术前固有肺动脉指数(PAJ)为42.0~366.1mm2/m2,平均(133.7±87.8)mm2/m2.手术入路包括正中剖胸10例,正中+左后外侧剖胸5例,正中+右后外侧剖胸2例.一期肺动脉融合及心内畸形矫治术12例,肺动脉融合及姑息性体肺分流术4例,肺动脉融合及姑息性右室流出道扩大1例.全组病儿术前造影发现大主肺侧支动脉共44支;术中融合29支,结扎5支.肺动脉闭锁矫治术及肺动脉融合术前介入栓堵3个侧支1例;肺动脉融合及体肺分流术后介入栓堵2个残留侧支1例.结果 全组术中转流174.3min,主动脉阻断88.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7.4d,术后ICU 11.8d.生存11例,平均新建肺动脉指数(TNPAI)249mm2/m2.6例死亡,其中2例TNPAI<200mm2/m2,死于肺血管发育不良,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和突发室性心律失常;1例因低心排无法脱离体外循环,尸检发现肺小动脉明显肌型化,管腔高度狭窄,证实术前局部肺段已有严重的肺高压;3例>450 mm2/m2分别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渗出、急性肾功能衰竭,反复气道大量出血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他主要并发症为大脑皮层盲、膈肌麻痹和阴沟杆菌性肺炎肺出血各1例.结论 完全矫治+肺动脉融合是治疗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合并大主肺侧支动脉最根本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操作复杂.由于同一病儿肺动脉病变的多样性,常见MAPCAs高压及狭窄并存.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仍需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和评估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病儿采用双调转(Double-Switch)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采用Double-Switch手术行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5个月至6.3岁,平均(31±18)个月;体重6~28 kg,平均(13.1±6.5)kg.室间隔缺损(VSD)为膜周型15例,远离大动脉1例,肺动脉下5例.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中度反流2例.采用Senning+Rastelli手术方法 .13例右心室与肺总动脉的连接采用牛颈静脉管道.结果 全组均生存.体外循环转流156~287 min,平均(202.0±35.8)min;主动脉阻断93~161min,平均(138.0±19.8)min.均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防2~5年,上腔静脉流速增快3例(1.8~2.2)m/s,其中1例术后2.6年再次手术解除上腔静脉梗阻,余2例在随防中;肺静脉回流均无明显梗阻;牛颈静脉管道通畅,解剖右室流出道连接处梗阻2例,压力阶差在30~45 mm Hg(1 mm Hg=0.133kPa),尚在随防中.结论 Double-Switch手术纠治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的复杂型先心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进一步随访,以观察这类复杂手术方法 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患婴 女,1.3岁;10.5 kg;生后发现心脏杂音.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上肢血压80/50 mm Hg(1 mm Hg =0.133 kPa),下肢血压90/55 mm Hg,四肢经皮氧饱和度(SPO2)0.83.心率108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传导局限.余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心影近似二尖瓣型,上纵隔影宽,主动脉结观察欠满意,双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5.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室间隔嵴下回声连续中断15 mm,主动脉增宽骑跨于室间隔缺损上,骑跨率40% ~ 50%;紧邻肺动脉瓣下可见肥厚肌束回声致右心室流出道局限性狭窄,最窄处4.6mm;肺动脉瓣增厚、回声增强,瓣叶粘连,开放受限,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发育尚可.  相似文献   

19.
1994年 11月~ 1995年 9月 ,我们收治了纤维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例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1.5~ 14岁。 1例曾作动脉导管结扎术。主要症状为心悸、气促。查体 :全部患者于胸骨左缘第 3、第 4肋间可闻及 ~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可扪及细震颤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者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 3例 ,双心室肥厚 2例 ,ST- T改变 2例。胸部 X线片示心胸比率为 0 .5 0~ 0 .6 5 ,平均 0 .5 7,心脏呈轻至中度增大 ,合并 PDA者可见漏斗征 ,合并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 ,3岁 ;体重 12 kg。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查体 :神志清楚 ,发育尚可 ,胸骨左缘 3~ 4肋间可闻及 级收缩期杂音 ,神经系统体征阴性。胸部 X线片示 :两肺轻度充血 ,心胸比率0 .5 4;心电图示 :未见异常 ;心脏超声心动图示 :室间隔缺损(VSD)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1999年 6月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 VSD和 PDA修补术 ,手术顺利。术中平均灌注压 70 mm Hg(1k Pa=7.5 mm Hg) ,流量 12 0~ 140 ml/ kg,体外循环时间 115分钟 ,主动脉阻断时间 6 7分钟。术毕心脏自动复跳 ,窦性心律。术后 8小时拔除气管内插管 ,呼吸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