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63基因作为p53基因家族的成员,参与肿瘤的发生过程,其剪切体之一△P63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为了探讨△NP63和肿瘤生长的关系,我们用CD105作为微血管密度判断指标。分析了△NP63表达和肿瘤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食管鳞癌survivin蛋白和P6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ESC)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P63蛋白的表达与ESC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5例ESC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P63蛋白的表达,探讨两者与ESC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survivin蛋白在ES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4%,其表达越强,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0)、TNM分期越晚(ⅡB期和Ⅲ期,P=0.00)、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两年生存率越低(P=0.00);(2)P63蛋白在ESC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43.2±24.7)%,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两年生存率无关(P均>0.05);(3)survivin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的病例中,其P6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survivin呈阴性和弱阳性表达的病例(P均=0.00)。结论ESC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ES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它的高表达提示肿瘤患者预后不良;而P63蛋白对E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p6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B)中作用及联合检测△Np63、p53和ki-67与膀胱上皮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p63、p53和ki-67的表达,分析免疫染色结果与病理分级、分期和预后的关系.佶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Np63、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在高级别、浸润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浅表性癌组织,各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63与p53、Ki-67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98、0.31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63可能是TCCB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与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Np63、p53和ki-67可以更好地判断TCCB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ΔNp63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家族新成员截短型p6 3(△Np6 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4 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 (TCC)、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8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中△Np6 3的表达 ,并分析△Np6 3表达与膀胱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 结果 :正常膀胱移行上皮、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TCC中△Np6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7.5 % (3/ 8)、6 6 .7% (4/ 6 )、10 0 % (40 / 4 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TCCG3 级与G2 级△Np6 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1级 (P <0 .0 1)。Ta~T1期以△Np6 3弱阳性为主 (6 6 .7% ) ,随TCC浸润程度的增加 ,△Np6 3染色强度逐渐增强。T2 期△Np6 3强阳性表达率为 35 .3% ,T3 ~T4期增至 6 3.6 %。结论 :△Np6 3在TCC中高表达 ,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Np6 3可能参与TCC的发生、发展 ,是评估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T辅助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Th)分泌的细胞因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食管癌患者寻求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后的食管鳞癌标本分成两组,A组:28例,为级和级食管鳞癌标本;B组:28例,为级和级食管鳞癌标本;6例食管炎患者活检组织标本作为对照。检测肿瘤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TNF-α、TGF-β和IL-10阳性表达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A组TNF-α较B组高,TGF-β和IL-10较B组低(P<0.01)。TNF-α阳性表达率与TGF-β和IL-10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1),TGF-β阳性表达率与IL-10呈正相关(P<0.01)。生存期<3年患者的TNF-α阳性表达率较生存期>3年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低(F=36.25,P<0.01),生存期<3年患者TGF-β和IL-10阳性表达率较生存期>3年患者的阳性表达率高(F=29.29,26.69;P<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通过改变肿瘤组织局部T辅助细胞因子的分泌,破坏了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使肿瘤组织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并有利于其侵入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mi/HtrA2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nsion system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及13例食管良性病变黏膜组织中Omi/HtrA2的表达.结果 Omi/HtrA2的阳性表达率在食管癌组织中为70.00%,癌旁组织Omi/HtrA2为27.50%,食管良性病组织为23.08% (P <0.05);在中高分化癌中表达阳性率为83.33%,低分化癌中表达阳性率50.00% (P <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8.23%,有淋巴结转移组为56.52% (P<0.05) Omi/HtrA2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47.8%,阴性表达组为15.0%(P<0.05). 结论 Omi/HtrA2可能作为促癌基因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mRNA和蛋白两个水平检测ESCC中Cdc4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22对新鲜ESCC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dc42 mRNA在ESCC中的表达量(0.21±0.14)显著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0.16±0.12)的表达(P<0.05);Cdc42蛋白在ESCC中的表达量(0.83±0.35)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0.75±0.24)的表达;在175对ESCC中,Cdc4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3.7%(129/175),高于其在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62.9%(110/175,P<0.05).此外,Cdc42的表达与ESCC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c42可能参与ESCC发生及转移的过程.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ell division cycle 42 (Cdc42) in 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and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dc42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dc42 mRNA and protein in ESCC and corresponding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qRT-PCR),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dc42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Cdc42 mR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SCC tissues (0. 21 ± 0. 14 ) than that in corresponding controls (0. 16 ±0. 12) (t test,P <0. 05).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Cdc4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SCC tissues (0. 83 ± 0. 35 ) than that in corresponding controls ( 0. 75 ± 0. 24).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that 73.7% (129/175) of the ESCC samples had higher expression of Cdc42 protein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s[62. 9% (110/175) (χ2 test, P < 0. 05 )]. Cdc42 expression level was correlated with age,lymphoid node metastasis and differentiation ( P all < 0. 05 ), but not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such as gender, ethnicity and macroscopical types (P > 0. 05 ). Conclusion The higher expression of Cdc42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carcin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ESC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yn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ESCC)和10例食管正常黏膜上皮组织(UN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食管正常黏膜组织Fy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yn蛋白表达水平(9.68±2.31)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染色指数(3.2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印迹结果亦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Fyn蛋白表达强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结论 Fy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Fyn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41/107)、34.5%(30/87)和36.8%(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食管鳞癌DNA含量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动化图像分析仪对50例食管鳞癌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发现肿瘤分化越差、外侵越严重,DNA含量越高。淋巴结转移组DNA含量高于非转移组。二倍体或近二倍体组1、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异倍体组(P<0.01)。表明DNA含量的测定可从核酸代谢的分子水平揭示食管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同时可作为估计手术预后的客观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α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2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方法 分析246例接受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T2胸中段食管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每例病人清扫淋巴结15~59枚,平均25枚.其中129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颈、胸和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9%、28.5%和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长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 T2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明显相关;T2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中段超出T2的食管鳞癌也应行以上手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17 and middle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of 246 cases with T2 and middle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ho were treated by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sults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129 of the 246 patients (52.4% ).The average number of resected lymph nodes was 25 per patient (rangel5 -59). The rat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28.9% in the neck, 28.5% in thoracic mediastinum and 22.0% in abdominal cavity for patients with T2 and middle thoracic ESCC.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neck, thoracic mediastinum and abdominal cavity. Logistic-regression showed the length of tumor, tumor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ngiolymphatic invasion were factors influenc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nclu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2 and middle thoracic ESC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ward, downward and skip spreading. Patients with T2 and middle thoracic ESCC should be treated with radical surgery with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3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D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2.40表达,计算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D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资料及MLVD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DmRNA阳性表达率为56.4%(22/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39),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D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E92.9%(13/14)比36.0%(9/25),P〈0.05]。VEGF.DmRNA阳性表达者ML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8.20±1.22比5.31±0.97,P〈0.01)。结论VEGF—D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食管鳞癌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 105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 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CD 105蛋白和P 53蛋白在10例正常食管组织及8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 105蛋白在正常食管组织中不表达,8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4.4%(64/86)。早期食管鳞癌(Ⅰ~Ⅱ期)患者的CD 105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6.1%(37/56),晚期(Ⅲ~Ⅳ期)为90.0%(27/3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 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CD 105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1%(54/62)、41.7%(10/24),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 105蛋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中P 53蛋白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鳞癌)中细胞凋亡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研究人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的表达水平。结果38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组织平均细胞凋亡指数ApoLI为12.10±5.13‰。角化型ApoLI高于非角化型(P<0.01);肿瘤分化越好,细胞凋亡越多,低度、中度、高度分化ApoLI有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长度、深度,其ApoLI并无差异;以10‰为界将ApoLI分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ApoLI≥10‰组术后生存率高。结论细胞凋亡与原发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并可用于食管鳞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m23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nm23在6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nm2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在癌旁的上皮组织中也有表达;在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转移者。结论:nm23在抑制食管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αVβ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水平,用改良的Weidner方法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整合素αVβ3在胃癌原发灶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72.38%vs22.86%,χ2=8.35,P=0.032);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αVβ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膨胀性生长(χ2=14.97,P=0.002)、T1~T2期(χ2=15.21,P=0.015)、无淋巴结转移(χ2=17.89,P=0.025)和无远处转移(P<0.05)的胃癌组织。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MVD高于膨胀性生长(t=10.150,P=0.001)、T1~T2期(t=5.961,P=0.001)、无淋巴结转移(t=3.819,P=0.01)和无远处转移(P<0.001)的胃癌组织,且与整合素αVβ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αVβ3与胃癌组织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等密切相关,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其表达的检测对判定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N1状态对胸段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N1状态对胸段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治并行根治性切除胸段食管鳞癌的N1病人341例,以淋巴结转移数、转移度、转移区域数等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1~3个与大于3个、淋巴结转移度≤20%与〉20%、转移的区域数不同、是否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其1、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转移度、转移的区域多少与胸段食管鳞癌病人预后有关,仅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其独立预后因素,转移数大于3个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