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对显微手术的作用、显微手术技巧、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总结15例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经验,采用Yasargil的经额颞翼点入路,夹闭瘤颈。结果术后愈合优良13例,轻残1例,死亡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对于成功的夹闭动脉瘤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2 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降压下手术 ,手术采用改良Yasargil入路 ,显微镜下直视操作 ,解剖动脉瘤颈 ,稳妥的夹闭动脉瘤蒂 ,必要时实行瘤体切除及瘤颈加固。结果 :2 1例全部行动脉瘤夹闭术。 2例因瘤体巨大在行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 ,死亡 1例。治愈率 95 .2 % ,死亡率 4.7%。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术中采用有效的控制性降压和临时阻断是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3.
脑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患者的诊断、手术入路、操作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23例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血肿形成患者实施手术.并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动脉瘤夹闭术4例,动脉瘤夹闭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8例,动脉瘤栓塞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按Glasgow预后指标分级:其中1级9例,2级8例,3级4例,4级1例,5级1例.结论 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动脉瘤,采取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438例显微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438例患者的508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术中处理要点、动脉瘤分级.结果 共476个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成功,其中直接瘤颈夹闭450个,包裹14个,孤立8个,切除动脉瘤4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2个(6.72%).术前Hunt-Hess分级与手术死亡率正相关.延期(≥7 d)手术患者病死率(4.28%),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病死率.结论 正确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Hunt-Hess分级越高,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又称为"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为神经外科处理颅内动脉瘤、鞍区占位性病变等的经典入路;该入路术式成熟、显露充分、并发症少,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1-2].我科在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鞍区脑膜瘤时,对传统的翼点入路进行了一些改良,成功地治疗了177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69例,轻残10例,重残2例,死亡5例(5.8%)。结论 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以防再次出血。正确预防和处理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发动脉瘤应争取1次手术治疗。动脉瘤术后长期血管造影随访,可早期发现新生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 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20 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93 % ,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 例,基底动脉瘤6 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 例。16 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结果 动脉瘤夹闭加切除8 例,孤立加切除6 例,包裹2 例,血管内治疗2 例,2 例未治。16 例优良,2 例轻残,无手术死亡。 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 P1 ~2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同步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 P2 ~3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4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9±11)岁;35例动脉瘤破裂,14例未破裂;治疗策略有一期手术(一侧入路夹闭所有动脉瘤),二期治疗(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和部分治疗(只处理责任动脉瘤).随访中复查脑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一期手术32例(65.3%),二期治疗9例(18.4%),部分治疗8例(16.3%).47例随访4 ~ 49个月,平均(22 ±7)个月.术后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4~5分)41例(83.7%),残疾(2~3分)6例(12.2%),死亡(1分)2例(4.1%).结论 在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动脉瘤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能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锁孔微创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ST  Shi XF  Feng WF  Xu YM  Huang L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82-98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在锁孔手术中破裂的风险因素、适应证选择、手术难点、预防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5年115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的43例患者通过锁孔微创入路手术治疗(锁孔组),其余72例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常规组).锁孔组43例患者手术中翼点锁孔入路20例,眶上锁孔入路18例,纵裂锁孔入路5例.常规组72例患者风险高而采用常规翼点开颅31例,额下开颅11例,纵裂开颅7例,翼点-额下联合10例,翼点-纵裂联合6例,额下-纵裂联合4例,翼点-额下-纵裂联合3例.结果 锁孔组术中动脉瘤渗漏6例,破裂出血3例,发生率为7%,无手术死亡.2例在锁孔手术中无法夹闭动脉瘤而改为常规开颅.常规组术中发生动脉瘤渗漏18例,破裂出血9例,发生率为13%,手术后死亡2例.结论 尽管锁孔手术有微创、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在风险低的患者中动脉瘤渗漏和破裂的风险仍然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结前循环动脉瘤治疗的相关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显微外科治疗Ⅰ~Ⅳ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71例(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以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治疗经验.结果 Ⅰ~Ⅳ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71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7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大脑中动脉瘤3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0例,眼动脉瘤6例,多发动脉瘤3例.均成功进行了手术夹闭,术后GOS评分预后分级Ⅰ级3例,Ⅲ级6例,Ⅳ级14例,Ⅴ级148例.结论 良好的显露及显微外科技术是成功夹闭动脉瘤的关键;术中预判、动脉瘤夹合理的选择、载瘤动脉的正确阻断是值得重视的影响手术成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12例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2例动脉瘤,其中PI(脚间池段)段2例,P2段7例、P3段2例,P4段1例,P1段动脉瘤经翼点入路手术,P2、P3段动脉瘤经颞下入路手术,PCA动脉瘤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夹闭瘤颈、夹闭动脉瘤近侧PCA及孤立动脉瘤等。结果:术后死亡1例,效果较差2例,良好以上9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较彻底,可避免术中损伤,手术并发症减少,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急诊行脑血管3D-CTA检查,在24小时内行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20个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后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未破裂动脉瘤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直接夹闭破裂动脉瘤和2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后GOS分级5分8例,4分2例,3分3例,2分4例,1分3例。结论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病情发展迅速,3D-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20例、Ⅱ级37例、Ⅲ级42例、Ⅳ级18例、Ⅴ级9例。126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均在出血后72h内,1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用格拉斯哥评分表(GOS)随访1—3年。结果恢复良好98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18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方法,能改善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     
蝶鞍外侧间隙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7.
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82例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72h以内)行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40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42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率92.5%,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弹簧圈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1.4%,栓塞组相关并发症6例,死亡1例。在前循环动脉瘤中,栓塞组完全闭塞率与手术组完全夹闭率相比较,显微手术组结果优于栓塞组。临床随访6个月,两者预后良好者均达95.0%。结论 显微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寒治疗均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治疗的19例20对颅内镜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3例,年龄32~75岁,平均56岁.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1例(其中1例伴发双侧脉络膜前动脉瘤),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双侧床突旁动脉瘤3例,双侧胼周-胼缘动脉瘤1例.根据出血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等制定手术策略.结果 一期同时夹闭两侧动脉瘤4例,二期分次夹闭两侧动脉瘤3例,手术夹闭联合介入栓塞动脉瘤2例,只处理一侧动脉瘤10例.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OS)5分者15例(15/19),4分(轻残)4例(4/19).术后随访3~ 50个月,平均18.6个月.2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随访3个月1例恢复,1例未好转.10例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动脉瘤直径均小于5 mm且形态规则,为未破裂动脉瘤.9例一期或二期处理双侧镜像动脉瘤的患者随访时无动脉瘤残颈或复发.结论 颅内镜像动脉瘤是多发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应优先处理责任动脉瘤,对侧未破裂动脉瘤可以采取观察、一期同时处理或二期延期处理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17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者随访半个月-10年,按Sundt的随访结果评定标准评定:5例满意,2例好转,1例死亡(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后1周)。结论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可尽早一期手术,特别是双侧动脉瘤患者,采用冠状切口双侧翼点入路,先夹闭容易出血侧的动脉瘤,再夹闭另外一侧为宜。此入路具有创伤小、暴露好,省时省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上动脉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2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其中1例经颞下入路,1例经翼点入路。结果除1例经颞下入路开颅夹闭的患者术后遗留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外,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18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无再出血病例。结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以后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疗效好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