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脂肪瘤8例超声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彩  杨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654-3655
目的:分析乳腺脂肪瘤超声检查的误诊原因,提高本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被病理证实为乳腺脂肪瘤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误诊的8例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4例,乳腺增生病2例,乳腺恶性肿瘤1例,皮脂腺囊肿1例。结论:加深对乳腺脂肪瘤声影图表现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诊断思维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微小癌(minimal breast carcinoma,MBC)的超声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MBC 90例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MBC超声诊断正确58例,误诊32例;20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10例误诊为小叶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腺病。肿物最大径0.5~1.0 cm 55例,超声诊断正确37例,误诊18例,超声诊断正确与误诊患者肿物的边缘、微钙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物最大径≤0.5 cm 35例,超声诊断正确21例,误诊14例,超声诊断正确与误诊患者肿物的纵横比、结节数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误诊32例中肿物最大径0.5~1.0 cm与≤0.5 cm患者肿物的边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C超声检查肿物最大径0.5~1.0 cm时表现为边缘清晰及无微钙化等良性结节声像图特征时易误诊;肿物最大径≤0.5 cm时表现为纵横比1及多发结节声像图特征时易误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6岁,4个月前发现左侧乳腺肿物半个月就诊,超声提示双侧乳腺腺体回声减低伴导管扩张,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2类,临床查体未触及乳腺肿物,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未予处理;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  相似文献   

4.
于晶 《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80-81
目的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表现、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7例超声误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可触及乳腺肿块,其中1例伴乳头溢液。5例声像图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无包膜;2例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无明显包膜。7例均检出血流信号。误诊为乳腺癌5例,可疑乳腺癌2例,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认真、仔细询问病史,综合分析声像图以及血流特征,是提高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提高乳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方法:对1997-09/2007-10被病理证实为乳腺结核而超声检查误诊的11例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乳腺癌6例,乳腺炎3例,乳腺脓肿2例。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结核诊断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分析,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超声误诊乳腺皮肤淋巴瘤为炎性乳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48岁,左乳腺皮肤发现红斑伴低热;查体:左乳外上象限皮肤见4cm×3cm斑丘状隆起,紫红色,呈橘皮样改变,质韧,同侧腋下未扪及异常肿块;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左乳外上方距乳头约2cm处可见范围约3.7cm×2.2cm异常回声,水肿状,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内有管状无回声环绕,边界模糊,与腺体分界不清(图1A),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同侧腋下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类椭圆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供丰富(图1B)。超声拟诊:左乳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炎性乳癌。取少许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示:乳腺皮肤淋巴瘤。遂手术,术中见:左…  相似文献   

8.
张英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3):209-210
2 0 0 0年6月~2 0 0 3年6月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乳腺肿块病例119例,选取其中较有意义的超声误诊的7例进行回顾分析,就其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均为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34岁,最大6 5岁,平均4 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全部使用HP 10 0 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5MHz。1 2 误诊疾病及声像图表现 5例乳腺癌误诊为纤维瘤,肿块直径均<1cm ,形态规则呈椭圆形,边界清楚,似可见包膜声像,内部回声偏低,其中2例可见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增强;3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9.
临床部分慢性化脓性乳腺炎可表现为乳腺肿块,有压痛,质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晰,有时还伴有腋窝淋巴结增大,临床易被误诊.我院2002年5月~2005年10月共诊治乳腺癌89例,其中5例(5.6%)为慢性化脓性乳腺炎,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新  何英  辛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2):2210-2210
患者女,56岁,1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侧乳腺肿块,约鸡蛋大小,偶有刺痛,近期增大,疼痛加重.查体:双乳对称,乳头无凹陷及溢液,左侧乳腺7~10点方向可扪及约6 cm×5 cm肿块,质韧,活动度差,边界不清,伴触痛,表面皮肤无改变;双侧腋窝可扪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超声:双乳腺腺体回声增粗增强,于左侧乳腺内下象限腺体深层及肌肉层内探及5.95 cm×2.59 cm强弱不均的斑片状低回声,边界欠清,后方回声无衰减;双侧腋下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右侧较大者约1.80 cm×0.89 cm,左侧较大者约1.71 cm×0.77 cm,边界清,形态规则,可见淋巴门结构(图1).CDFI:乳腺肿块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①左侧乳腺炎性包块可能;②双乳小叶增生.增强MRI示左乳病变呈持续强化,左侧胸壁近左乳腺内下象限处可见异常强化信号,考虑来源于胸壁的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行左乳肿块局限性切除术.术后病理:(左)乳腺组织及骨骼肌、脂肪结缔组织慢性化脓性炎.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5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0余天"入院。体格检查:右侧乳腺外象限可触及大小约4 cm×3 cm肿物,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乳皮肤正常,乳头无凹陷。超声检查:于右侧乳腺外象限大约8~10点处探及一低回声团,内部回声欠均,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大小约2.9 cm×2.0 cm×1.1 cm,周边可见小分叶;CDFI:于病灶周边见少量血流信号,见图1。引出动脉样频谱,最大峰值流速15.3cm/s,阻力指数0.66。双腋窝未见明显肿  相似文献   

12.
病例 女,65岁,以"腹部不适3月余"入院,病来纳差.查体:腹部深压痛,移动性浊音(+).化验:Ca125 159.90U/mL.既往史:双侧乳腺癌术后12年.辅助检查:腹膜超声:全腹大网膜增厚,以右上腹为著,厚度2.6 cm,以低至极低回声为主,结构致密(图1a),高频扫查:增厚网膜内见多发类圆形极低回声,呈网状(图...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30岁,无意中发现右乳包块1个月余,无触痛、胀痛等不适。为求明确诊断,患者于2019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查体:双乳外观正常,右乳头内下5~6点钟方向可触及约3.0 cm×3.0 cm大小肿块,质较硬,可推动,形态规则,边界清,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病例男,54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伴尿频、尿痛,无肉眼血尿,无发热,未行任何治疗.2年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近1周加重,伴血尿.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人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外生殖器发育正常,睾丸、附睾末触及结节.肛诊:前列腺Ⅰ度,表面不光滑,质硬,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液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2.03Ng/ml;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片:未见异常.尿路IVP+KUB双肾及肾盂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病例 女,6岁,以"头痛伴恶心呕吐2周"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恶心,不剧烈,可耐受,呕吐,未予特殊诊治,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视物模糊.查体右侧巴氏征未引出.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4岁,20天前发现右乳结节,直径约1cm,轻触痛,局部无红肿,无乳头溢液,此后持续存在并增长至5cm×4cm。查体:右乳头轻度内陷,内上象限扪及直径约5cm的包块,触痛(+),表面红肿,质硬,右腋窝下数个肿大淋巴结。超声:于右乳2~5点近乳晕区探及6.28cm×2.86cm  相似文献   

17.
病例女,53岁,因间断多关节疼痛伴僵硬1月余,加重伴左下肢肿胀10余天入院。查体:T36.5,BP110/80mmHg,肥胖体态。心肺无异常。左下肢中度可凹陷性水肿,左下肢橡皮样水肿。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左小腿肌组织内低回声,考虑肌间静脉血栓,双小腿皮下淋巴水肿。临床经抗炎、改善循环、溶栓、理疗、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肿胀稍有减轻,但疼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4岁。因咳嗽咳痰,痰量多,黄色,有血腥气味;发热38℃以上,寒战,口服头孢氨苄片,并静脉滴注双黄连,头孢拉定无效,遂于2001年9月1日住院。听诊右肺中下叶闻及水泡音,X线胸片显示右肺中下叶实变(图1)。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右肺大叶性肺炎,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后改用头孢唑林钠、阿奇霉素,病情未见好转(图2)。9月6日改用头孢噻肟3g,2次/d静脉滴注,仍发热。体温最高达39℃,给予复方氨基比林肌内注射退热,但退热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