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TIA患者,采用CTA检查、ABCD2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 7d、90d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发作后7d、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14 (95%CI0.709~0.876)、0.846(95%CI0.769~0.915)高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率的AUC(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9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699。179例TIA患者中≤2分者29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评分为4分者5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评分为5分者5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评分≥6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32%和65%(P<0.05)。结论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评分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全脑CT灌注(WB-CTP)及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天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208例TIA于入院48 h内行WB-CTP检查及ABCD3评分,比较患侧与健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分析WB-CTP结果与ABCD3评分的相关性;随访90天,记录脑梗死发生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评价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及多因素联合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208例中,190例(190/208,91.35%)共230处脑灌注异常,CTP分期Ⅰ期86例(86/190,45.26%)、Ⅱ期104例(104/190,54.74%);于175例(175/208,84.13%)发现责任血管。患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均大于健侧(P均<0.05),而两侧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程度与CTP分期呈正相关(r=0.529,P<0.05)。ABCD3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CTP分期及相对MTT (rMTT)均呈正相关(r=0.839、0.556、0.497,P均<0.05),与CBF呈负相关(r=-0.519,P<0.05)。随访90天,65例发生脑梗死,年龄、高血压史、ABCD3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分期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90天内继发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888及0.904,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优于ABCD3评分预测效能(P均<0.05)。结论 WB-CTP联合ABCD3评分可有效预测TIA 90天内继发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5.
于文霞  陈艳洁 《临床荟萃》2010,25(13):1123-1125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8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14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0例,14天内脑梗死2例,发生率为5.0%;评分4~5分的TIA患者30例,14天内脑梗死8例,发生率为26.7%;评分6~7分的TIA患者16例,脑梗死13例,发生率为81.3%;ABCD2评分4~5分组和6~7分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0~3分组(P<0.05),而6~7分组又高于4~5分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法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7 d)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并与ABCD2评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160例首发症状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和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并对联合评分法和两种单独的评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种方法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一周内共有34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的进展率为21.3%,ABCD2≥4分组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27.3%,明显高于ABCD2~4分组(P0.05)。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为2分组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高于0~1分组(P0.05)。A B CD 2评分联合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0.5%、91.3%、72.7%、98.3%,均高于两者的单一评分。预测7 d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时:A 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74,大于A BCD2评分的0.817和颈动脉硬化评分的0.739。结论: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方法,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危险分层工具和预测转归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对照标准,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主动脉弓以上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临床怀疑主动脉弓以上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21例,均行主动脉弓以上CTA检查,并在2周内行DSA检查,将CTA与DSA检出结果进行对比,观察C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弓以上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21例362段血管CTA和DSA诊断符合数为353段(97.5%),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弓以上动脉狭窄的总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9.66%,阳性预测值为98.57%,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128层CTA作为一种无创或微创性检查,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主动脉弓以上动脉狭窄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其中3个月内进展为脑梗死16例,未进展为脑梗死73例)入院时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ABCD2评分预测,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ABCD2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结果.结果本组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预测脑梗死9例,经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7例,经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15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ABCD2评分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准确度(96.63%)、特异度(97.26%)、灵敏度(93.75%)显著高于单一预测(P<0.01).结论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ABCD2评分可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预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有利于指导临床采取预见性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和sCD147表达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d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首发TIA患者13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了常规MRI检查,记录TIA患者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21例(6~7分)、中危组75例(4~5分)、低危组40例(0~3分)。观察7d内是否发生脑血管事件分为脑卒中组38例和TIA组98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sCD40L和sCD147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及ABCD2在评估TIA后早期脑卒中风险的效能。结果 TIA患者高危、中危、低危组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组血清sCD40L和sCD147水平也显著高于TI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sCD147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83,0.79)。血清sCD40L、sCD147水平及ABCD2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84、0.67,最佳阀值分别为3.80、4.20和4.00时,其敏感度分别为96.5%、93.6%和90.4%;特异度分别为90.1%、91.2%和71.5%。结论对TIA后早期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效能,血清可溶性CD40L和CD147水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BCD2评分,其可作为TIA危险因子和预测早期脑卒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