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肠直动脉及器官表面动脉的形态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回肠直动脉分支类型、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眼密度 (吻合网眼数 /统计肠总面积 )的观测 ,研究回肠直动脉对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人及 2~ 6岁小儿尸体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 ,观察分支类型并测量其管径、间距以及单位面积吻合网眼密度。结果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均有所不同 ,其管径平均为 (0 .6 1± 0 .0 2 )mm、(0 .5 3± 0 .0 3) mm、(0 .5 1± 0 .0 1) mm ,间距为 (2 .2 1± 1.6 4 ) m m、(2 .17± 1.17) m m、 (2 .85± 0 .4 6 ) m m ,分支以 2支型为主 ,占 4 0 .2 3%、4 3.4 2 %和 4 3.5 2 %。结论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食管胸下段器官外及表面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动脉的来源及分支形态,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方法:成尸30具,乳胶灌注,解剖剥离,肉眼观察食管各段动脉形态,分别测量可游离长度、起始点外径、终点外径分支间夹角。结果:该段动脉来源较稳定,可游离长度平均为(16.13±8.22)mm;胸主动脉食管支占53.85%;支气管动脉食管支占42.31%;右支气管动脉发出6支“食管正中动脉”。器官外动脉分支分2种类型;器官表面动脉分支有4种类型,吻合形态有3种。结论:食管胸下段可能是食管各段中供血最贫乏的,尤其是右侧下半区;食管胸下段动脉不具备消化道典型的“动脉弓 直动脉”模式;支气管动脉也是胸下段食管的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颏下动脉和静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测量 2 4侧成人尸体头颅标本的颏下动脉和静脉的解剖参数。结果 所有标本均未出现颏下动脉、静脉缺如。颏下动脉近远端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 2 .45± 0 .46mm和 1 .47±0 .38mm;颏下静脉近远端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 1 .97± 0 .41 mm和 3.0 7± 0 .78mm;颏下动脉平均长度为 41 .83±8.2 8mm;皮支动脉直径为 0 .82± 0 .2 2 mm。结论 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一根恒定的分支 ,血管行径长 ,位置表浅 ,口径粗 ,有恒定的伴行静脉 ,是一根良好的皮瓣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4.
潘光秀  余强 《淮海医药》2001,19(2):94-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对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6 2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测量溶栓前后 QTd,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溶栓前溶栓组 (6 5 .6± 13.9) ms与非溶栓组 (6 3.2± 18.2 ) m s QTd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溶栓治疗再通后 ,QTd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4 6 .7± 11.6 ) ms、(4 7.5± 13.2 ) 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 (31.4± 9.4) ms,(P<0 .0 1)。伴心室颤动者 QTd(70 .6± 16 .2 ) ms明显高于不伴心室颤动者 (4 7.9± 13.5 ) ms,(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后 QTd 明显减小 ,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及结构特点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 0± 1 9( 2 3~ 12 0 )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 4± 2 7( 6 1~ 17 6 )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 7 0~ 16 8)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 3( 8 1~ 18 5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 2± 0 8( 10 9~ 2 8 2 )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 1± 1 7( 12 1~ 31 5 )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 1± 0 2 ( 7 6~ 13 5 )mm ,宽 11 6± 1 4 ( 9 0~ 15 3)mm ,厚 4 9± 0 7( 3 6~ 7 8)mm。手术时磨除前床突或部分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能方便的控制近端动脉 ,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地尔硫缓释片对高血压病人肱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 5例高血压病人随机进入地尔硫缓释片治疗组或美托洛尔治疗组 ,用脉冲多普勒法测定肱动脉功能参数。地尔硫组 32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2例 ,年龄 4 9a±s8a(4 2~ 60a) ,每日口服地尔硫 90~ 180mg ;美托洛尔组 2 3例 ,男性 13例 ,女性 10例 ,年龄 5 0a± 10a(4 0~ 60a) ,每日口服美托洛尔 5 0~ 10 0mg。结果 :治疗 10wk后 ,2组的血压下降 [SBP分别为 (17.7± 2 .5 )kPa ,(17.7± 2 .5 )kPa ;DBP为 (10 .8± 1.1)kPa ,(1.0 8± 1.1)kPa]幅度相同 ,地尔硫组的肱动脉扩张 [肱动脉管径为 (0 .4 2± 0 .10 )cm]、血流量增加为 (65 9± 2 0 1)mL·min- 1、前臂阻力和最小阻力减小 ,而美托洛尔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 :地尔硫缓释片不仅可以降低血压 ,而且能改善肱动脉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胃表面动脉提供详实的解剖学资料,丰富胃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乳胶灌注并解剖剥离的方法,观察胃各部的表面动脉构筑。结果:1胃表面动脉由大、小弯动脉弓发出的“直动脉”构成;2表面动脉的网眼由胃大、小弯动脉弓发出的分支构成,网眼大小、形状不规则。结论:胃表面动脉的形态依胃的不同部位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管径、夹角等,为适应临床上选择性动脉造影、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等技术的运用提供解剖资料。方法本文采用血管X线造影、剥离、血管铸型,对60具(成人32具、儿童28具)尸体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外径、夹角进行了观测。结果腹主动脉长(144.64±1.79)mm。裂孔处外径(19.68±0.63)mm,中段外径(16.54±037)mm,分叉处外径(18.73±0.35)mm,腹腔动脉外径(6.77±0.16)mm。其分支肝总动脉外径(4.72±0.12)mm,脾动脉外径(5.87±0.51)mm,胃十二指肠动脉外径(3.84±0.09)mm,肠系膜上动脉外径(8.42±0.18)mm。阑尾动脉外径(1.36±0.04))mm,右结肠动脉外径、中结肠动脉外径(2.37±0.07)mm。肠系膜下动脉外径、长度等。结论了解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管径、夹角,有利于临床上选择性动脉造影、微创术、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等。  相似文献   

9.
颅外椎动脉和侧支吻合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颅外椎动脉段及其侧支吻合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 4 0具 8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颅外椎动脉各段的走行、分支及其侧支吻合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 :前两段左侧椎动脉起点直径大于右侧 ,左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各段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椎动脉与颈动脉间有广泛的吻合 ,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 ,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结论 :颅外椎动脉各段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重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 ,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肛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尸体20具,婴幼儿尸体15具,红色乳胶灌注.解剖剥离,肉眼观察形态,分别测量.结果:肛动脉较恒定,主要起于阴部内动脉(88.6±2.8)%,是肛管的主要供血动脉;根据肛动脉的支数和来源不同,将其分为4个类型,9个亚型,以二支型和三支型居多;在两侧肛动脉之间,肛动脉与直肠上动脉及直肠下动脉之间均未发现存在器官外吻合.结论:肛动脉的外径介于0.9~2.4mm,平均(1.7±0.2)mm;内径介于0.5~1.4mm,平均(1.0±0.14)mm.源于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与原动脉间的下夹角介于30~70°,平均42.5±10.3°.肛动脉的角度、管径及起始住置等,均可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食管颈部器官外及表面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颈部动脉的来源及分支形态,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成、幼尸25具,红色乳胶灌注,解剖剥离,肉眼观察形态,分别测量;结果:该部供血动脉起点较多,其中甲状腺下动脉的食管支占71.43%;供血动脉可游离长度平均为(16.01±9.15)cm;器官外动脉分支分3种类型;器官表面动脉分支有4种类型,吻合形态有3种。结论:食管颈部动脉来源丰富,吻合较多,但血供评价应综合考虑器官内外的血管构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儿童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头骨骺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2~16岁儿童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6±0.5)cm,起始部外径(1.3±0.4)mm。从起点至第一下行骨膜支距离(2.5±0.6)cm,至第一皮支距离(2.9±0.2)cm。结论膝下外侧动脉可携带腓骨头及相应皮瓣。皮瓣面积最大约为10.0cm×6.0cm。  相似文献   

1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大鼠胃肠道各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为其剂型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分别研究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循环液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为 :( 0 .30 92± 0 .0 5 9) ,( 0 .2 0 6 4± 0 .0 4 4 ) ,( 0 .2 85 8± 0 .0 81) ,( 0 .2 0 0 9± 0 .0 80 )h-1。结论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中均能较好地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氯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3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其中合并心功能不全 16例的患者给予氯沙坦 5 0~ 10 0 m g/ d和吲哒帕胺 2 .5 mg/ d,疗程 16周。结果 联合用药后血压明显下降 ,收缩压由 16 8.2± 16 .2 mm Hg降至 131.6± 14 .9mm Hg,舒张压由 99.5± 16 .2 mm Hg降至 82 .7± 9.4 mm Hg,心率无明显改变 ;左室肥厚能逆转 ,左室后壁由 12 .9± 0 .0 5 mm降至 11.6± 0 .0 6 mm ,室间隔由 13.3± 0 .0 6 m m降至 11.7± 0 .0 7mm;心功能不全得到改善 ,总有效率为 81.2 % ;肾功能、血脂、血糖、血钾、尿酸无明显变化。结论 氯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用药降压作用明显 ,能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心功能 ,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的方法 ,比较伊贝沙坦 (Irb)与苯那普利 (Be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70例 2 4h平均舒张压 (DBP)≥ 85 m m H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 1wk药物洗脱期、2 wk安慰剂期后 ,随机服用 Irb15 0 mg/d,qd或 Ben10 m g/ d,qd。 4wk末坐位 DBP≥ 90 m m Hg者剂量分别加量至 Irb30 0 mg/ d,qd或 Ben2 0 mg/ d,qd,继续服用4wk。分别观察安慰剂期末和 8wk末的 2 4h ABPM值和实验室检查值的变化。结果 :8wk末 Irb组 2 3例中需服 30 0 mg者占 75 % ,Ben组 2 5例中需服 2 0 mg占 85 %。 2组用药后各时点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可保持血压的昼夜节律。 SBP/ DBP下降值在 2 4h、日间 (6 :0 0~ 2 2 :0 0 )、夜间 (2 2 :0 0~ 6 :0 0 ) Irb组分别为 (16 .2± 11.8) / (10 .0± 7.9)、(18.2± 6 .2 ) / (11.6± 4.5 )、(11.8± 4.0 ) / (7.0± 2 .7) mm Hg;Ben组分别为 (9.9± 10 .4) / (5 .1± 5 .7)、(11.1± 3.4) / (6 .3± 2 .9)、(4 .6± 4.9) / (2 .8±4.1) mm Hg。DBP下降值组间比较 P<0 .0 5 ;SBP下降值组间比较 P>0 .0 5。 2组降压 T/ P均大于 5 0 %。Ben组咳嗽发生率9% ,而 Irb组无。结论 :Irb降压幅度好于 Ben。两药降压的同时均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 ,降压 T/ P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80具胎儿的左、右肾脏的肾极动脉,结果表明:肾极动脉的出现率为18.75±3.09%,其中一支型肾动脉最多占84.62±7.08%;二支型肾极动脉次之占15.38±7.08%,未见三支或三支以上肾极动脉。其中以右肾上极动脉为最多占78.79±7.12%;下极动脉次之占21.21±7.12%。肾极动脉多起子肾动脉或其分支,占78.79±6.07%;起于腹主动脉者次之占14.71±6.07%;也有起源于肾上腺动脉及睾丸动脉的肾极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口服降糖药瑞格列萘的疗效。方法 :6 0例 型糖尿病患者均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 ,给予瑞格列萘每次 0 .5~ 2 mg,每日 3次服用 ,观察 12周。结果 :空腹血糖治疗前 (10 .6 2± 2 .84 ) mm o/L,治疗后 (6 .86± 1.34) mm ol/L,P<0 .0 1。餐后 2 h血糖治疗前 (15 .82± 4 .2 0 ) m mol/L,治疗后 (8.6 2± 1.4 8) m mol/L,P <0 .0 1。糖化血红蛋白 (Hb A1 C)治疗前 (8.2 0± 1.32 ) % ,治疗后 (6 .4 8± 1.16 ) % ,P <0 .0 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瑞格列萘治疗 型糖尿病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头孢克洛分散片 ,比较其与国外同类产品 (希刻劳 )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以微生物法作为含量测定的方法 ,并用 HPL C法测定了 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本品和对照药品各 5 0 0 mg后的血药浓度 ,并用 3p87程序拟合 ,计算出药动学参数。结果 :本品与对照品的 Cmax分别为 16 .35± 5 .33μg/ ml和 13.17± 4 .76 μg/ ml;tmax为 0 .5 6± 0 .2 3h和 0 .6 2± 0 .2 0 h;t1 / 2 为 0 .5 4± 0 .13h和 0 .6 3± 0 .2 0 h;AU C0→∞ 为 19.13± 2 .82 h· μg/ m l和 18.30± 3.6 2 h· μg/ m l。结论 :本品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 6 .5 9± 19.13)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眼镜王蛇毒中酸性磷脂酶A2 组分Ⅰ (命名为APLA2 Ⅰ)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能力 ,观察将其开发成抗血栓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模型组大鼠舌下ivPBS,3组APLA2 Ⅰ预治疗组大鼠分别舌下ivAPLA2 Ⅰ 1 .0 ,0 .5和 0 .1mg·kg-1 。各组给药 30min后 ,用 40 %FeCl3 诱导大鼠腹主动脉血栓形成 ,监测远端腹主动脉压 ,记录最低腹主动脉压和血栓形成时间 ,测量血栓面积及血栓重量。采用大鼠体外血浆凝块回缩实验观察APLA2 Ⅰ对血浆凝块回缩的影响。用小鼠尾动脉出血实验观察APLA2 Ⅰ对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 预ivAPLA2 Ⅰ 1 .0 ,0 .5及 0 .1mg·kg-1 可抑制FeCl3 诱导的大鼠血栓形成后的腹主动脉压下降 ,使最低腹主动脉压从(4.0± 0 .5)kPa(模型组 )分别增高至 (7.7± 1 .0 ) ,(6 .8±0 .8)和 (5 .4± 0 .7)kPa ;使血栓形成时间从(31±4)min(模型组 )分别延长至 (60± 7) ,(53± 5)和(49± 6)min;使血栓面积从 (1 0 62± 1 39) μm2 (模型组 )分别减少至 (72 4± 74) ,(785± 96)和 (91 0±1 2 6) μm2 ;使 0 .5cm长血管内血栓重量从 (5 .2±0 .6)mg(模型组 )分别减少至 (3 .5± 0 .5) ,(3 .8±0 .5)和 (4.6± 0 .6)mg(P <0 .0 5 ,n =1 0 )。体外实验显示APLA2 Ⅰ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血浆凝块回缩?  相似文献   

20.
氯沙坦对兔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Los)对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试验组(Los组,30mg*kg-1*d-1)、卡托普利组(Cap组,30mg*kg-1*d-1).1wk后行髂动脉球囊损伤手术,wk5取髂动脉测定内膜面积.结果Los组新生内膜面积(0.097±0.019)mm2较Con组[(0.169±0.032)mm2,P<0.01]和Cap组[(0.123±0.024)mm2,P<0.05]均明显减少.结论Los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