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目前有颈部移植和腹腔移植.由于颈部空间狭窄,颈总动脉相对细小,移植心脏易于周围组织粘连,限制移植心脏搏动,不利于移植物长期观察.腹主动脉相对较粗,易于吻合,且长期血管通常率高,能够对移植心脏长期观察进行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研究.目的:对小鼠腹部心脏移植的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为进行移植免疫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对小鼠进行腹部心脏移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3组,同系移植组为同种同基因C57→C57,同种移植组为同种异基因Babl/c→C57,抗CD45RB mAb组为抗CD45RB mAb200 μg腹腔注射Babl/c→C57.以供心搏动有力,且小鼠存活72h以上视为移植成功.设移植后40d为观察终点.结果与结论:共实施手术36例次,受体存活30只,成功率为83.3%.其中受体准备时间为(15±2)min,供心摘取时间为(8±1)min,血管吻合时间为(33±2)min.抗CD45RB mAb腹腔注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同种移植组明显延长(P=0.001).提示所建立的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抗CD45RB mAb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
背景:啮齿类动物心脏移植模型分为工作模型和非工作模型,非工作模型相对于工作模型,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其中以Heron法最为显著.目的:对Heron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更合理、符合实验需要的心脏移植模型,以利于后续实验研究.方法:对Heron法进行改良,将受体右颈外静脉套管插入供心右肺动脉,右颈总动脉套管插入供心主动脉,环扎固定,供心左肺动脉结扎,从而快速、高效地建立改良的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大鼠移植成功率,并发症、总手术时间、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供心摘取时间,颈部移植时间及供心冷缺血时间.结果与结论:单人操作连续进行正式实验25次,移植成功24次,成功率96%.全组无吻合口漏血、血液回流障碍,术后受体无死亡.每例手术总时间需50~60 min;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为(18±3)min;供心摘取时间为(10±1)min;颈部移植时间为(6±1)min;冷缺血时间为(16+1)min.结果表明,改良Heron法建立心脏移植模型,无需显微外科操作,是一种冷缺血时间短,更合理、实用、稳定可靠和易于复制的器官移植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可用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研究的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实验组的供、受体分别来自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对照组的供、受体来自BALB/c小鼠,每组各20对。采用Cuff血管吻合技术,在小鼠颈部进行异位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术后第7天,每组10只取移植心脏组织,用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观察每组其余存活受体小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期。结果:手术成功率达92.5%(37/40)。移植后第7天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排斥反应等级为3.55±0.44,对照组为0.40±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移植心脏存活(8.22±0.67)d,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10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uff血管吻合技术,将BALB/c小鼠心脏移植至C57BL/6小鼠,可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动物心脏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常用模型和重要手段,移植部位多为颈部和腹部。其中颈部异位移植最大的优点在于移植心位于颈部皮下,有利于对供心搏动情况进行直接观察,进而早期预判排斥反应的发生。 目的:对小鼠-大鼠颈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的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建立更加稳定的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改良袖套法建立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将小鼠供心移植到受体大鼠的右侧颈部,主要改进了摘取供心的方法,并使用小动物麻醉机进行异氟烷吸入性麻醉。模型建立分为练习、稳定和定型3个阶段。取部分实验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模型建立练习阶段、稳定阶段和定型阶段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3.33%,85.71%和96.15%,稳定及定型阶段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练习阶段(P〈0.05);稳定和定型阶段手术总操作时间明显短于练习阶段(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异种心脏移植后出现供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现象,较正常心脏和同系移植均有明显改变,并且有随移植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趋势,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提示小鼠一大鼠颈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操作简便、稳定可靠,短时间内即可熟练掌握,成功率高,是研究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更加方便、稳定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将供心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肾血管上方的主动脉和左肾静脉用连续缝合技术行端侧吻合。术后受体和移植心存活≥3d视为手术成功。同期建立改良Ono模型与之比较。姑果。新术式组完成异位心脏移植40例,改良Ono术式组完成异位心脏移植20例,成功率分别为92.5%和75%。两组间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新术式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改良Ono术式组明显降低。结论:新术式方便、可靠,并发症与死亡率较低,是一种理想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改进及移植心功能监测。方法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对120只小鼠进行腹部心脏移植术。术后采用腹部触诊的方法 ,监测移植心功能。结果手术成功率91.67%(110/120)。供心修取时间(13.4±1.1)min,受体手术时间(40.2±2.8)min,其中吻合时间(25.6±2.5)min。同系异基因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为7天(MST=7天),而同系同基因组移植心均长期存活(MST100天)。结论改进的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技术稳定可靠,并可通过腹部触诊的方法评价移植物功能,适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心脏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移植物功能的监测。方法以BALB/C小鼠、C57BL/6小鼠做为供、受者,单纯皮肤移植组采用尾-背法行皮肤移植,单纯心脏移植组采用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法行心脏移植,皮肤心脏联合移植组序贯采用尾-背皮肤移植及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采用腹部触诊的方法,监测心脏移植物功能,通过观察残存移植皮片大小,监测皮肤移植物功能。结果皮肤心脏联合移植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较单纯皮肤移植组略有延长(皮肤心脏联合移植物v.s.单纯皮肤移植组,8天v.s.7天),但两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1290)。单纯心脏移植组心脏移植物和皮肤心脏联合移植组心脏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均为9天(MST=9天),两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别(P=0.6077)。结论小鼠皮肤心脏联合移植模型稳定,移植物功能监测简单方便,适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背景:器官移植后如何监测受者的免疫状态,并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目的:探索新型免疫状态定量监测方法在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是否有抗原特异性.方法:建立 C57→BALB/c皮肤移植排斥模型,分别输注 C57/BALB/c 混合脾细胞悬液及第三者对照DBA/BALB/c混合脾细胞,在细胞输注后检测2种混合细胞悬液比例变化及供体细胞杀伤率,同时设置 BALB/c→BALB/c 同系皮肤移植对照组,免疫低下裸鼠对照组及免疫抑制剂对照组与之对比.结果与结论:C57/BALB/c悬液-移植排斥模型组和C57/BALB/c悬液-移植排斥模型免疫抑制剂组小鼠对供体 C57 脾细胞有强烈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其中C57/BALB/c悬液-移植排斥模型免疫抑制剂组特异性杀伤作用稍弱,而输注第三者对照DBA/BALB/c混合脾细胞的小鼠细胞注射2~4 h内没有明显特异杀伤作用,但免疫低下的裸鼠始终未表现出特异性杀伤.说明实验建立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状态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地检测出皮肤移植受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KT细胞在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作为供体,C57BL/6小鼠作为受体,建立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排斥组:单纯行心脏移植,无其他处理;耐受组:受鼠于术前7天接受BALB/c来源脾细胞(1×107个/只)尾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术前7天、5天、3天,接受抗CD40L抗体腹腔注射(250μg/只/次)。术后通过腹部移植心触诊,观察移植心存活情况;分别取排斥组术后10天及耐受组术后50天的受鼠脾脏,分离NKT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NK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通过ELISA法检测NK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 NKT细胞可以抑制供体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并可通过IL-10参与诱导免疫耐受。结论 NKT在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鱼油中的大量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新近研究提示,在体外实验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活化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抑制炎性递质释放.目的:拟证实活化PPARγ否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缓解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新机制之一.方法:随机选取6只Lewis大鼠及18只Fisher344作为心脏供体.抽签法将另外2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4组作为受体,每组6只:同系移植组:Lewis大鼠之间心脏移植,不给予任何药物:低剂量鱼油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按0.03 mL/kg给予鱼油灌胃8周;高剂量鱼油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按0.06 mL/kg给予鱼油灌胃8周:对照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给予等体积环孢素A灌胃8周.低、高剂量鱼油组均在移植后开始环孢素A1.5mg/(kg·d)肌注2周.组织学检查评价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组织匀浆测定核因子kB及PPARγ活性,ELISA测定单核趋化蛋白1、干扰素诱导蛋白10含量,实时定量PT-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2及CXCR3表达.结果与结论:所有24只受体Lewis大鼠术后均顺利存活,供心在移植后8周仍有规律搏动.与同系移植组相比,移植8周后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发生了严重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鱼油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均显著缓解,PPARγ性显著提高,核因子KB活性显著下降,组织匀浆单核趋化蛋白1及干扰素诱导蛋白10含量显著降低,趋化因子受体CCR2表达亦显著下调(P<0.001,P<0.05),高剂量鱼油组作用更明显(P<0.05).高、低剂量鱼油组及对照组CXCR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活化核蛋白PPARγ制核因子kB活性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缓解近交系大鼠模型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异位气管移植中上皮细胞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在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死亡,并且气道上皮再生与死亡发生在移植气道闭塞之前。目的:观察异位鼠气管移植过程中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方法:将异体BALB/c小鼠气管植入BALB/c小鼠颈背部皮下,移植后不注射环孢素A。将BALB/c小鼠气管植入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一组不注射环孢素A,另一组全程腹腔注射环孢素A。移植后第3,7,14,21,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气道上皮的完整性、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情况;测定移植气管中BrdU标记指数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受体BALB/c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细胞轻度损伤丢失,第7~21天,气道上皮逐渐恢复正常,第30天,气道上皮接近正常上皮;BrdU标记指数变化范围为3%~5%;TUNEL阳性细胞数基本无变化。受体C57BL/6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轻度损伤,第7~21天,气管上皮脱落、坏死,开始出现纤维增殖并逐渐加重,第30天时,上皮细胞完全消失,管腔被纤维组织填塞,接近闭塞;移植后第14天,BrdU标记指数达到最高,未注射环孢素A组高于注射环孢素A组(P=0.000),移植后第21,30天,标记指数明显降低;移植后第21天,未注射环孢素A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注射环孢素A组于移植后第14天达最大值。说明异位气管移植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凋亡,环孢素A可以减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程度,但并不能阻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林毛  吴凯  高文  陈昶  鲍方  郑卉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288-3292
背景:异位气管移植中上皮细胞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在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死亡,并且气道上皮再生与死亡发生在移植气道闭塞之前。目的:观察异位鼠气管移植过程中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方法:将异体BALB/c小鼠气管植入BALB/c小鼠颈背部皮下,移植后不注射环孢素A。将BALB/c小鼠气管植入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一组不注射环孢素A,另一组全程腹腔注射环孢素A。移植后第3,7,14,21,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气道上皮的完整性、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情况;测定移植气管中BrdU标记指数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受体BALB/c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细胞轻度损伤丢失,第7~21天,气道上皮逐渐恢复正常,第30天,气道上皮接近正常上皮;BrdU标记指数变化范围为3%~5%;TUNEL阳性细胞数基本无变化。受体C57BL/6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轻度损伤,第7~21天,气管上皮脱落、坏死,开始出现纤维增殖并逐渐加重,第30天时,上皮细胞完全消失,管腔被纤维组织填塞,接近闭塞;移植后第14天,BrdU标记指数达到最高,未注射环孢素A组高于注射环孢素A组(P=0.000),移植后第21,30天,标记指数明显降低;移植后第21天,未注射环孢素A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注射环孢素A组于移植后第14天达最大值。说明异位气管移植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凋亡,环孢素A可以减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程度,但并不能阻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致敏模型中通过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方法探讨致敏移植的新策略。应用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的致敏BABL/c小鼠作为致敏模型,取正常BALB/c小鼠作为非致敏受者,通过骨髓腔输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观察移植后受者的生存及血象恢复情况。同时分离致敏及非致敏小鼠的血清,应用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方法检查血清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致敏受鼠经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后能长期存活,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正常。而致敏移植受鼠中有1只小鼠于移植前由于麻醉意外而死亡,其余90%致敏受鼠(9/10)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于2周内死亡,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取濒死的致敏受鼠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致敏受鼠死于骨髓衰竭。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非致敏组和致敏组的造血干/祖细胞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80±1.93)%和(50.80±3.12)%,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致敏血清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结论:通过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并不能促进异基因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   

14.
大鼠腹腔内心脏移植模型制作成功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脏异位移植手术操作改良方法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Ono创建的大鼠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制作方法,并作部分改良,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供心缺血时间。结果 预实验30次,成功率36.7%。正式实验100次,成功率达到87.0%,正式实验手术总时间为60±5min,供心热缺血时间为5±1min,供心冷缺血时间27±5min,心脏复跳时间为1.5±1.0min。结论 成功完成实验的关键因素是:严格的动物选择;清洁手术器械;适度的麻醉;缩短供心热缺血时间;准确的吻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袖套法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袖套法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为排斥机制研究提供更简便易行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 2 2G和 2 4G袖套管 (Cuff) ,分别将供心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受鼠的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进行连接。结果 :供心冷缺血时间小于 30分钟。结论 :改进后的模型操作简单 ,可用于排斥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时,发挥作用需要的剂量、持续的时间及是否具有不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异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方法: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模型,制备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0.3 mL细胞悬液,分别含5×105,5×104,5×10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小鼠仅注射0.3 mL生理盐水.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等实验.结果与结论:不同剂量的C57BL/6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BALB/c受体小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呈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异基因移植物的植入,同时这种免疫下调作用在2周时最强,1个月逐渐减弱,2个月基本消失,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对同种异基因小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80只,C57BL/6小鼠40只,按供、受鼠基因不同分为3组(每组20对):同质移植组(A组,BALB/c→BALB/c)、环胞素A组(B组,C57BL/6→BALB/c)和小鼠巨细胞病毒联合环胞素A组(C组,C57BL/6→BALB/c),施行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术。A组无药物干预,B组术后腹腔注射CsA 20mg/kg.d,C组除腹腔注射CsA 20mg/kg.d外,术后第1d腹腔接种104PFU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0.2ml。术后观察移植鼠心脏跳动情况、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移植心脏的病理组织学以及MCMV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术后10d,A组移植心脏几乎无排斥反应;B组移植心脏搏动有力,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心脏心肌间质内有局灶性炎症细胞浸润,心肌有变性;C组移植心脏搏动微弱,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显微镜下见心内、外膜下及心肌间质有弥漫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C组(12.4±1.3d)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低于B组(16.7±1.9d)(P〈0.01),而A组移植心脏长期存活(观察60d)。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加速小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Xu LH  Fang JP  Weng WJ  Xu HG  Ye Q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34-738
目的 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研究致敏对异基因骨髓细胞植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C57 BL/6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应用二抗结合实验及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检测血清抗体.以非致敏或致敏BALB/c小鼠为受鼠,经照射预处理后予以1 ×10 7C57BL/6供鼠骨髓细胞.移植后于不同时间点(2、12和48 h)分离受鼠外周血、脾脏及骨髓等细胞,检测供鼠细胞在致敏受鼠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移植后记录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监测造血重建与骨髓恢复情况.体外分离非致敏或致敏受鼠的血清及脾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相孵育,通过免疫实验计算细胞毒性指数.结果 二抗结合实验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均证实致敏受鼠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供鼠反应性抗体.骨髓移植归巢实验结果表明,与非致敏组相比,异基因骨髓细胞在致敏受鼠的外周血、脾脏及股骨的分布均明显减少.生存分析结果发现非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能长期存活,而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12~15 d全部死亡.移植后第14天,非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40±300)×106/L和(396±27)×106/股骨,而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0±80)×106/L和(6±2)×106/股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供鼠细胞在非致敏组和致敏组骨髓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8.07±4.70)%和(0.77±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通过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实验表明,致敏组受鼠的细胞毒性指数均明显高于非致敏组.结论成功建立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动物模型,致敏受体完全排斥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作用机制与免疫损伤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