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方法 ,并发症防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992~ 2 0 0 2年 3 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情况、并发症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7例患者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成功 ,无 1例发生穿刺并发症 ,置管平均 2 3天 (17~ 61天 ) ,1例 (2 7% )于置管 3 8天发生导管感染 ,1例于置管 5 8天发生部分阻塞。结论 :熟悉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和正确操作是置管成功的关键 ,全环境保护、精心护理是预防导管感染、阻塞、脱落的保证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恶性肿瘤顾惜春朱玲施红靳黎清魏建平杨晓云郑天林赵夷年继自体骨髓移植(ABMT)之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作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瘤的又一有效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进展很快,已成为血液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陈伟  魏秋华 《当代护士》2004,(12):45-46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根治性治疗恶性血液病、某些恶性实体瘤、遗传性疾病及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等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患者在移植前需常规进行静脉插管放置导管,以保证大剂量化疗药物安全、准确、及时地输入体内,以及干细胞在短时间内输入和完成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顺利进行,而锁骨下静脉管颈粗、位置固定、血流量大,注入高渗透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药液迅速进入体循环,1min后便可与全身血液均匀混合,减少局部刺激,故该静脉被作为移植患者化疗及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疗效,为1例49岁女性MM患者行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第1次移植的动员方案:环磷酰胺2g/m2×1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melphalan)200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单个核细胞(MNC)6.1×10^8/kg;CD34+细胞4.7×10^6/kg。6个月后行第2次移植的动员方案: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200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MNC10.2×10^8/kg;CD34+细胞5.9×106/kg。结果表明:第1次移植后17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回升至0.5×10^9/L,15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第2次移植后22天ANC回升至0.5×10^9/L,13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双次移植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骨痛、贫血症状消失,第2次移植后随访7个月,患者情况良好,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姚琴芳 《上海护理》2011,11(5):56-5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是临床医学上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置管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和成效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适用范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现就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赖丽芳 《现代护理》2001,7(8):73-74
本文通过对12例老年病人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观察,认为此方法不仅能减轻老年病人每日受静脉穿刺和药物对周围静脉刺激的痛苦,而且为病情恶化的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为使导管能在老年病人中较长时间应用,护理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适合老年病人封管液的浓度和正确的封管方法,学会换药和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对恶性血液病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从移植前护理(移植前的受者准备、AFR的准备)、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的注意事项和移植后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和出血,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其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致残率高。对部分严重缺血病变可以采取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但对大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常不能进行完全血管重建,仍无法从根本上逆转心室重构以及后续的心力衰竭。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可以取代梗死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护理。通过移植前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移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l~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2)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时,患儿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测量从穿刺点-腘窝静脉-股静脉-剑突软骨的长度。对照组测量时,患儿下肢伸直,测量从穿刺点-腹股沟-剑突软骨的长度。置管成功后,采用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最佳位置成功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采用自然屈曲位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确保PICC置管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富军  谷涌泉  杨艳辉  姚华强  杜亚萍 《临床荟萃》2006,21(15):1128-1129,F0002
糖尿病足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发病原因是下肢供血障碍,且主要为流出道闭塞,故药物治疗、血管搭桥、介入手术等疗效欠佳[1].干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血管形成,取得明显疗效.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2,3],但在我省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优点和常见问题护理。方法 对37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可长期使用、保护静脉,减轻化疗患者的心理负担的优点。但也存在穿刺处渗血,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回缩等问题。结论 PICC只要护理得当,可以在化疗和长期输液患者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家兔肢体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家兔肢体缺血模型并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4 d G-CSF7.5 μg/kg,每天皮下注射进行干细胞动员,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悬液.结扎离断腹股沟韧带至膝关节所有动脉分支并剔除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将干细胞悬液分10~12个点注射于手术切口两侧.结果 术后多普勒超声显示手术肢体的血液供应阻断,模型制备成功.4 w后实验组家兔缺血部位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19.7个,对照组为12.4个,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可有效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1~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 阿糖胞苷 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 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②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化疗药物的使用疗效,减少化疗药物使用中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配合微量注射泵,用于持续泵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盖诺、阿霉素等,治疗进展期胃癌、肠癌、食管癌。结果68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应用PICC配合微量注射泵维持静脉化疗顺利,未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配合微量注射泵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经济实用,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减少了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12例老年病人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观察,认为此方法不仅能减轻老年病人每日受静脉穿刺和药物对周围静脉刺激的痛苦,而且为病情恶化的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为使导管能在老年病人中较长时间应用,护理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适合老年病人封管液的浓度和正确的封管方法,学会换药和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