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州市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展疫情监测和媒介调查,预防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 采集可疑病人双份血清,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健康人静脉血,以免疫荧光法和血凝抑制检测IgM和IgG;以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 监测不明原因发热19例,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福州市健康人群血清318份,IgM和IgG均为阴性。11个区、县(市)65个媒介调查点幼虫密度平均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分别为18.72%、17.98%、10.42%。布雷图指数最高的地区高达47.45;8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 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应加强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2.
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对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发热病人血清25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阴性;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阳性。57个媒介调查点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5.09、10.48、8.87、43.15。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开展疫情监测和媒介调查,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采集可疑病人双份血清、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健康人静脉血,以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和IgG;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1999年原流行区发现可疑病人3例,IgG阳性1例,患者系境外感染;福州、漳州不明原因发热73例,IgM和IgG抗体为阴性;以免疫荧光法检测1999年流行区健康人群血清100份,IgG阳性率为17.0%,其它地区250份均为阴性。11个县(市、区)38个媒介调查点仅捕获白纹伊蚊,其幼虫密度平均房屋指数37.3%,容器指数45.0%,布雷图指数78.9;沿海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较山区县为高。白纹伊蚊各类孳生环境多达27种。结论:登革热在福建沿海地区存在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7年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病人及人群血清学监测用酶标法(ELISA)检测IgG抗体;伊蚊幼虫监测用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成蚊监测用PCR法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核酸。[结果]600份人群抗体检测全部阴性;平均布雷图指数24.63,容器指数23.76,房屋指数15.36;494只白纹伊蚊成蚊未检出特异性登革热病毒核酸。[结论]泉州市监测点内登革热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同时存在,只要有传染源(病原)的传入就会引起流行,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晋安区2000—2002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疑似病人和健康人群的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调查媒介白纹伊蚊的幼虫的有关指数,成蚊的刺叮率和带毒率。[结果]布雷图指数超过5的占92.3%,超过20的占34.6%,各类型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孳生率为33.5%(456/1360),废缸罐和蓄水缸积水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37.9%和22.8%。[结论]3年中晋安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但人群对登革热缺乏免疫力,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广,在各类的积水容器中幼虫孳生的频率与密度均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相应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对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病例个案及疫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月8日至10月22日合计发病94例,轻型76例,无死亡。病例集中在台江区的新港街道、瀛洲街道与闽侯县祥谦镇和连江县风城镇,为局部暴发;30~59岁57例,男性42例,女性52例;病人血清登革热IgG抗体均为阳性,从6份病人血清中分离出6株Ⅰ型登革热病毒。[结论]本次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的。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仓山区登革热流行及防制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调查福州市近郊登革絷充行的原因,分析发展趋势,有效地控制疫情。「方法」访视症病人,对媒介蚊种作成蚊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M与IgG,并从病人血清及白纹蚊中分离病毒。「结果」本次登革热流行罹患率为3.56%,以20-49岁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病原分离证实为登革热Ⅱ型病毒,白蚊是本次流行的传播媒介。蚊媒孳生地多、人群普遍易感及气候条件是造成本次流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1999年登革热疫区人、畜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强登革热的监测 ,调查疫区内登革热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集发热病人及疫区内羊、猪血清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登革热IgG和IgM抗体。 结果 :儋州市采集的发热病人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 41.1% ,IgM抗体阳性率为8.9% ;儋州市、澄迈县采集的羊、猪血清IgG阳性率分别为42 .2 %和 2 3 .3 %。结论 :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隐患 ,该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O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慈溪市2004年登革热暴发流行后人群目前抗体水平,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市疾控中心血清资源库中未流行地区的健康人群血清作对照,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登革热监测地未曾患过该病的人群血清,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登革热IgG抗体;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监测点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为6.73%(35/520),未流行地区人群阳性率为0.53%;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年龄组中最高者是70~79岁组(27.78%),最低者是0~10岁组(0);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经济、便捷、有效;本市人群目前的登革热隐性感染抗体水平很低,病原体一旦输入可能出现暴发流行,需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做好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99年福州市爆发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媒介白纹伊蚊种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应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病人血清中IgM与IgG。采集登革热患早期外周静脉血和捕捉伊蚊虫,接种C6/36细胞系作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建立疫情监测点和生态学观察点,全年观察幼虫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消长规律,开展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病原学检测确认为Ⅱ型登革病毒所致,本次流行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主要流行特征的总发病率为3.5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商人为主,分别占45.84%和21.05%,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季节性,病例集中在8至9月份。媒介伊蚊虫密度6月初至9月下旬分别出现主次高峰,与登革热流行季节相一致。结论本次登革热的主要流行特征与疫区白纹伊蚊孽生地广泛存在,密度高,人群普遍易感和气候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市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3年,黄埔区共发生登革热病例28例,年发病率6.11/10万;疫情涉及到7个街道17个社区居委,病例主要集中在鱼珠街和黄埔街,占总病例数的64.29%;发病高峰在9月下旬;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中壮年及60岁组老年人群较高,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均为轻型,75.00%的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采集病例血标本检测,11例登革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12例IgM抗体阳性,5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例分离出登革热Ⅱ型病毒,其余分离出Ⅰ型病毒;疫情处理初期,各疫点布雷图指标大于5,外环境标准间指数大于1,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75.00%的疫点一周内两个指数均控制在安全范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3年黄埔区登革热呈多点散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致,流行病毒型别为Ⅰ型和Ⅱ型登革热病毒并存;经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1999~2001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登革热疫情实行预警监控,以防止福州市登革热再次流行。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测定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开展蚊种构成及蚊媒孳生地类型调查,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结果:二年采集登革热病人血清3份和发热待查患者血标本186份,蚊媒标本4000余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收集健康人群血标本1920份,除18份登革热抗体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标本。登革热病家周围环境孳生白纹伊蚊幼虫为最多。幼虫对不同材料容器孳生地类型调查结果所占比例陶瓷类高于玻璃类和水泥类。刺叮率以晋安区和仓山区为最高。布雷图指数最高为仓山区,其次为恶安区和台江区。结论:福州市周边的6个区(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1988年5月~1990年5月对湛江地区疫点和非疫点的登革热监测,结果从该地区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热病毒,Breteau指数远远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基于零。表明该地区存在登革热爆发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2002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特征。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蚊媒孳生地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168例,发病率为19.41/10万;病例以21~40岁年龄组为主,占43.45%。发病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145.0,平均为27.3。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开展以消除伊蚊孳生地,灭杀成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证实为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登革热(DF)抗体的监测分析,了解珠海口岸DF流行规律,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中的登革热抗体。结果:检出DF IgM抗体阳性51例,IgG抗体阳性33例,人群登革热IgM、IgG抗体阳性率为9.14%、5.91%;在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上都是农村人群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是输澳劳工。结论:首次病例为输入性病例;病例人群分布取决于该地区人群暴露机会及其职业构成;需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做好登革热的检疫、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徐艳梅 《中国校医》2011,25(9):682-683
目的了解2009年徐州市泉山区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热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患者起病时在越南工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肤有皮疹和出血点等症状,患者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M呈阳性、IgG阳性或4倍增长。结论患者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此起疫情为2009年徐州市泉山区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