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宫腔镜手术是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反对单纯诊刮这类盲操作。宫腔镜手术术中同时行息肉切除与子宫内膜去除术能降低其复发率,并能预防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2.
他莫昔芬的妇科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治疗及预防乳腺癌是基于其抗雌激素作用。而雌激素敏感组织阴道、子宫、卵巢等对TAM的反应则复杂多样、与绝经状况相关。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弱的致癌性。由于其应用日趋广泛,临床医生应对TAM的妇科作用及性功能影响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息肉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病理诊断.约占无症状患者的30%,在更年期采用激素替代治疗(HRT)或乳腺癌用他莫昔芬作辅助治疗的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和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4.
很多年以来人们关注雌激素受体及作用于这些受体的化合物,并简单得把这些化合物划分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然而近年来的报道以及临床资料显示了这类化合物在不同组织会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因此把此类化合物称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应该更准确。对SERMs的这种认识使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化合物能在骨、心脏和中枢系统保持雌激素样作用,同时对那些雌激素可能致瘤的器官如子宫内膜、乳腺产生雌激素拮抗作用。这种化合物至今还没有发现。目前SERMs主要是三苯乙烯(triphemylethylene)家族,代表物为他莫昔芬;苯并噻吩(benzothiophenes)家族,代表物为拉乐西芬,以及一些新合成的化合物。作为传统的SERMs类化合物他莫昔芬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量数据都表明它对子宫内膜具有活性作用。有限的关于拉乐西芬的资料表明它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是中性的。这里我们把SERMs主要两个家族的代表物他莫昔芬和拉乐西芬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治疗及预防乳腺癌是基于其抗雌激素作用.而雌激素敏感组织阴道、子宫、卵巢等对TAM的反应则复杂多样、与绝经状况相关.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弱的致癌性.由于其应用日趋广泛,临床医生应对TAM的妇科作用及性功能影响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研究他莫昔芬对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手术的15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以阴道B超、宫腔镜及子宫内膜活检评价服用他莫昔芬前后子宫内膜情况。结果:可评价患者共135例,其中绝经前46例,绝经后89例。服用他莫昔芬后,未绝经组36例(78.26%)出现异常阴道流血,9例(19.56%)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绝经组22例(24.72%)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出现子宫内膜病变29例(32.60%),其中术前绝经组18例(18/59,30.51%),化疗后绝经组11例(11/30,36.67%)。阴道B超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52.3%,特异度为90.2%,宫腔镜诊断相应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100%。结论:他莫昔芬导致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增加,对绝经前妇女的影响还不确定。阴道B超可作为初步检测手段,宫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于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药物性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手术患者5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他莫昔芬(TAM)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月经情况、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闭经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规则阴道出血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月经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理结果提示观察组子宫内膜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改变。  相似文献   

8.
他莫昔芬(TAM)作为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其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作用机制涉及到雌激素受体、DAN损伤、信号传导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TAM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在防治TAM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中提供新的思路和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9.
他莫昔芬(TAM)作为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其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作用机制涉及到雌激素受体、DAN损伤、信号传导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TAM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在防治TAM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中提供新的思路和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息肉(简称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伴随间质改变的良性疾病,总体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为7.8%~34.9%,多见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以及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1]。内膜息肉可导致不孕、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没有症状。其病因尚不清楚。内膜息肉可单发或多发,生长于子宫体的任何部位,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表现,其生长方式异于周围子宫内膜,且不随月经周期脱落。由于病理和解剖较为明确和单纯,内膜息肉目前还没有亚型或分期的问题。对于肌层受累的情况,其被称作腺肌瘤样息肉,但这种情况往往视为子宫腺肌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tamoxifen)方案应用于以往自然周期和激素替代治疗反复出现子宫内膜薄的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时子宫内膜准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回顾性分析61例既往因自然周期和激素替代治疗准备冷冻周期子宫内膜,显示子宫内膜薄而取消移植或者移植后未妊娠患者使用他莫昔芬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水平以及FET后的妊娠结局。结果他莫昔芬周期和既往激素替代治疗周期相比,前者的子宫内膜厚度[(8.8±1.8)mm、(6.5±0.3)mm]和血清雌二醇(E2)水平[(2091.2±1020.5)pmol/L、(969.6±474.2)pmol/L]明显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准备天数明显减少[(13.2±2.9)d、(23.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莫昔芬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胚胎种植率、畸形率分别为44.3%(27/61)、7.4%(2/27)、24.2%(32/132)、0(0/17)。结论对于子宫内膜薄的患者,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使用他莫昔芬准备子宫内膜方法简单可行,而且子宫内膜准备时间较短、子宫内膜厚度显著提高,并可获得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息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避孕装置,因其在治疗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增生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此外,他莫昔芬作为第一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但其长期应用会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LNG-IUS对于乳腺癌患者长期服用他莫昔芬所致子宫内膜病变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应用LNG-IUS是否会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62.2±7.5)岁,平均绝经时间(11.5±7.4)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9.5±3.6) mm。术后病理提示:2例(1%)子宫内膜癌、1例(0.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3例(98.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87例(90.8%)、萎缩性子宫内膜13例(6.3%)、增殖期子宫内膜1例(0.5%)、子宫肌瘤2例(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应用他莫昔芬、子宫内膜厚度均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无影响(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低,严密随诊观察是可行的。如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或内膜厚度明显增加,需行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并非新概念。最早 195 7年Meissner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外源性雌激素持续作用可致子宫内膜癌。临床发现外源性或内源性无抵抗的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过度刺激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有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分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卵泡膜细胞瘤和颗粒细胞瘤、HRT使用无抵抗雌激素、他莫昔芬治疗等均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危险。无抵抗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活跃 ,DNA复制错误数量增加 ,致恶性表现型的基因突变增加[1] 。同理外源性孕激素因抑制雌激素的增生作用而起治疗作用 ,最早由Kistn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绝经期乳腺癌妇女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后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方法:46例绝经后因乳腺癌服用TAM超过6个月妇女的子宫内膜为研究组,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18例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的绝经后妇女的萎缩型子宫内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及Bcl-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i-67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显著高表达(15.41±4.83vs9.05±5.52,P=0.009);Bcl-2在TAM相关内膜腺上皮细胞呈较高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50±0.17vs0.43±0.11,P=0.077)。结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服用TAM能引起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但并不代偿性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是TAM对绝经后子宫内膜作用机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于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药物性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手术患者5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他莫昔芬(TAM)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月经情况、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闭经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规则阴道出血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月经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理结果提示观察组子宫内膜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改变。  相似文献   

19.
卡介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大量研究发现EMs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而卡介苗(BCG)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其他疾病的免疫治疗,在肿瘤中的应用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其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种植,增强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局部淋巴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CD-56介导的杀伤细胞对子宫内膜基质的杀伤作用。因此,BCG的免疫治疗有望成为EMs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其表达及变化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等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HSP70、90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有明显变化,并且其变化与子宫内膜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变化有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